文物保護的鐵人三項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10:49 國際先驅導報 | |||||||||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陳南 報道 近日,國家文物局的一位專家在見到記者的時候,不無憂慮地說:“最近大家關注東南亞海嘯的救援活動,說這是與時間賽跑,而對我們南水北調的文物保護來說,時間同樣是最大的敵人。”
與時間賽跑 由于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既定的大型工程,所以文物的挖掘必須在工程開工之前結束,否則就將很難挽救。 2002年12月27日,由長江下游揚州段取水自流至天津的東線工程開工;2003年12月31日,由丹江口水庫取水至北京的中線工程開工。只有西線工程還在論證之中。 參加過三峽工程文物搶救性挖掘的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的王訊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水北調工程經過的區域既有古戰場、也有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比三峽工程的文物多得多,所以工作量非常大。在時間這么短的情況下完成眾多考古任務,時間太緊。 如果說這個層面上的時間緊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人為造成的時間緊則是可以避免的。據媒體報道,南水北調工程前期論證階段,文物部門沒有能夠充分參與。雖然在渠線設計中,設計單位已經注意避開一些重要文物點,但是總干渠渠線的設計并沒有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征求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南水北調總干渠的文物調查工作遲遲沒有落實。 由于過去文物調查依據的材料并不全面,此外由于地下文物的不可預見性,已知文物點不等于工程涉及的全部文物,例如,三峽工程在開工之初所知的文物點僅有100多處,經過詳細調查后由國務院三峽建委批準立項的達到了1087處。所以,及早開展文物調查意義重大。 據一位匿名專家對記者透露,相關部門并沒有吸取三峽工程的教訓,給文物部門留的時間太少,所以很多重要文物已經很難避免被破壞的厄運。 與效率賽跑 同樣需要想辦法改進的還有效率。2004年8月初,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南水北調文物保護會議上確定了由水利部門掌握文物保護調查匯總權的原則。國家文物局只有最終審批權。這意味著,文物部門為南水北調所做的調查工作最終要上交給水利設計部門批復。 “我認為這恐怕是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與三峽的最大不同了。”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王風竹對記者說。 “由于涉及到跨部門的合作,而且文物保護的經費是由施工方出,所以方案遲遲不批應在意料之內。”相關的文物專家對記者指出。 對此,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考古處李培松顯得很著急。他對記者說:“時間緊,留給文物部門的時間不夠,有的地方已經開工,但我們遞交的可研報告還沒有批下來,所有的保護經費也就沒有批下來。中間環節多,耗費時間很長。對專題報告的審批按計劃要在2005年第一季度完成,2006年所有的文物保護工作必須結束,目前都在等,前期的調查工作都在墊錢做。” 與資金賽跑 南水北調工程國家將耗資巨大來保護文物,這已經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但是,在時間非常緊迫的情況下,經費上的落實已經成為一個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凡因進行基本建設需要文物勘探、考古發掘的,所需費用和勞動力由建設單位列入投資計劃”。 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地方的工程還沒有開工,所以也不能確定誰是建設單位,資金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到目前為止,墊付款項進行搶救性發掘已經成為工程沿線文物部門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做法。 一位文物專家對記者感嘆道,由于文物保護所需巨大,討價還價在所難免,文物部門自身沒錢,所以很多工程遲遲不能開始。“時間不等人啊。我們本來擁有的時間就少,如果再等上一年半載,就是再多的錢給我們都沒有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