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高利潤誘惑褪色 溫州富商上海轉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05:31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沈柬貝 發自上海 按照上海溫州商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近400家會員企業里,有近50%的企業已經參與兼并或收購了破產的上海國有企業,還有一部分已經承包或租賃了效益差的國企,另有一部分企業正準備兼并收購或承包國企
2005年1月11日晚,安防協會的副理事長陳時升忙碌地穿梭在一批國有警用器材制造業的當家人之中。 這是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安全防范產品行業協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會場。 陳時升是浙江星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星際實業”)董事長,星際實業的主業是警用安全器材的開發和生產,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50%。 盡管如此,陳時升依舊希望能進一步拓展企業,他的眼光瞄在了這次與會的國有企業身上,尤其是北京、上海兩地的國企。 陳時升在電話里告訴記者:“警用器材起碼還有100個億的市場空間,我們希望并購一些國有企業,獲取一些支撐。” 有著這樣想法的溫州企業家絕對不止陳時升一人。 溫州民企頻頻閃現 亞龍集團兼并浦東電纜廠,是溫州民營企業早期成功兼并重組國有企業的典型案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亞龍集團董事長張文榮得知浦東電纜廠瀕臨倒閉的消息,試圖買下它。但是當時政府還沒有放民營資本進來的意思,國家也沒有相關的政策法規。 在談判了好幾年后,1995年6月,亞龍集團成功兼并了浦東電纜廠。 據亞龍集團企劃部副主任陳成鋒介紹,他們兼并浦東電纜廠后,沒有換人,也沒有裁員,只是給企業注入了新的機制,收購當年就盈利了,不僅發了工資,解決了員工的就業問題,并上繳了100多萬元的稅收。2001年以來,浦東電纜廠每年銷售量都是2個億。2004年1~7月,公司的電纜產品銷售已經達到9848萬元,同期增長2.48%。 按照上海溫州商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近400家會員企業里,有近50%的企業已經參與兼并或收購了破產的上海國有企業,還有一部分已經承包或租賃了效益差的國企,另有一部分企業正準備兼并收購或承包國企。 溫州人民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元豹更是在1999年一鳴驚人,一次性在上海兼并了34家處于虧損狀態的國有、集體企業,從而既整合了國有資源,又壯大了自身,為企業贏得很更大的發展空間,當年產值就上升到10億元。 當時,人民電器集團給出的說法是,“我們集團看中的是上海的區域和人才優勢,而我們集團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銷售網絡,可以與上海形成優勢互補。” 事隔5年之后,鄭元豹向記者透露了當時的一些情況。“現在一些企業特別反感提兼并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對企業而言,兼并一事涉及一些商業上的賬務問題,還有許多關于員工安置等等的問題追隨而來,自然就敏感了;而對于被兼并的目標對象來說,被兼并意味著被吞并。” “不過,我們人民電器當初通過聯合、掛靠一些國有企業,很容易就做出了自己的品牌,也實現了自己的擴張。”顯然,鄭元豹對擴張策略很滿意。 溫州商人順“風”行船 鄭元豹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形象比喻。他說,溫州是“船”,上海是“風”。借上海的“風”,是為了讓溫州的“船”航行更快、更遠。在短短3年內,鄭元豹就實現了最低成本下的企業戰略擴張。 溫州天正集團也早在1998年底,整體并購了上海建橋成套設備廠,注入資金3000多萬元,使這家面臨破產的國有中型企業迅速扭虧為盈。但是據董事長高天樂講,即使是在1998年前后,民營企業的身份依然很尷尬。 “當初我們天正集團生產條件全都符合標準,但是民營企業獲得入行許可很難,缺少證書認定,我們兼并建橋國有企業之后,便可以毫不費力地成為機械部、電力部生產高低壓開關成套設備和電器控制設備的定點企業,并擁有了相關的合格證書。” 亞龍集團的陳成鋒就告訴記者,亞龍兼并浦東電纜廠,在當時不僅能夠延續原來國有企業享有的優惠政策,獲取更多的政策扶持,而且還因為當時浦東電纜廠的設備還相當不錯,亞龍兼并時便可以以一個相當低的折價拿到手。“至于具體的折扣程度,我們不方便透露。” 而參與了當時上海電表廠機構重組的中發集團總裁陳鄧華認為,通過對國有經濟的滲透,能使企業在更短的時間內進入更高層面的競爭。改制不僅能夠實現國有企業民營機制的嫁接,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增添了燃料”。 陳時升則表示,溫州民營企業收購上海國有企業實際上是對資源的一種良性整合。 “現在我們考慮兼并的國有企業并不都是那些狀況不好或者虧損的企業,我在這次會議上就發現,一些國有企業擁有很高新的技術,但是缺乏資金,還有些企業是有著某些方面的強勢,我們正試圖與這些國有企業進行對接,最后希望發揮整體優勢,并發展關聯行業內的一個優良團隊。” “當然,也有其他一部分出于資本運營考慮的兼并舉動,”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不過,這個畢竟很少數。” 2005年:溫商面臨新考驗 “2005年是國企改制的規范年,上海會在煙糖、糧食與紡織行業進行大規模的重組和洗牌,” 一位參與了上海20多年國資改革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無疑,這對溫商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上海土生土長的企業大多數是國有性質的企業,對于許多可以開發的經濟領域,上海本地企業缺乏靈活性,資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和挖掘。而溫州活力四射,征戰上海灘的民營企業先發優勢比較突出,向外拓展的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強。 至于溫商軍團為何能跨越這樣的門檻,周德文認為,隱藏在計劃經濟下的低效率運作普遍制約著國企,溫州民營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便能以自身的一套優良機制注入瀕臨倒閉的國企。同時,有實力、有能力的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托管、參股等多種形式注入資金,不僅能激活國有存量資產,而且還能實現自身的低成本擴張,“不少的溫州企業從中嘗到了甜頭。” 而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楊光平則具體地向記者分析,早期被溫州企業“吞并”的往往是那些在當初看來沒有多大發展前景也經營不好的中小型企業,比如亞龍兼并的浦東電纜。所以溫州軍團有機會滲透。 楊光平又指出,由于溫州的柳市是“中國電器之都”,2003年低壓電器占有全國60%的市場,高壓電器也占到了10%的份額,“坦率地說,雖然上海有著研發優勢,但低壓電器作為溫州的支柱產業,無論是從產品種類、勞動成本還是技術含量上來講,上海敵不過溫州,所以溫州企業來上海兼并的產業以電器行業為主。” “對于民間資本,政府對它的融資渠道與企業背景會有一層考量,主要的還是對他們的資本進出把握不住的問題。而且,溫州的民間資本多是在流通領域,這又是給上海增加了不穩定性。”上海社科院的楊建文如此分析。之前,溫州資本能進入上海國有企業,楊建文將其歸結為不規范的條件下,政策落差造就的溫州“掘金”。 “今后平等的條件下,動的都是真刀真槍,這種落差會減小,邊際效益遞減,溫州資本盈利的空間也勢必萎縮。” 兼并國企勢頭將放緩 事實上,在1997年到2001年期間,溫州企業兼并上海國企的數量是呈增長態勢的,但是自2003年起,兼并收購有所緩和。記者聯系到的大部分溫州企業,對于2005年收購國企一事持保守態度的還是占了多數。 就是被稱為大手筆進軍浦東的溫州第一人——中國吳泰集團董事長吳敏,也表示“2005年沒有收購上海國企的直接意向”。 記者從溫州駐滬企業家協會副秘書長趙國新處了解到,2000年前兼并國有企業,對于企業來說是很劃算的事情。“先前的資產評估還有一些漏洞,當時國有企業效益不高,但是設備資產都還不錯,更重要的是當時地皮價格很便宜,我們不少的私營企業都覺得很劃算,可是現在,不僅地價飆升,上海的商務成本也增加了,我們對政策形勢也還看不透、吃不準。” 對此,楊光平的說法是,在中小企業被改制后,剩下的都是國有大型企業,溫州民營企業還缺乏一定的實力去并購兼并,而這時候外資出的價格又比民營企業要高出許多。隨著改制的進一步公開化、規范化,機會成本越來越高,“想占便宜進來的空間就不會很大了。” 日前,又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溫州商人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并購可能在今年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而且不排除引進財團模式的可能,多家溫州企業可能共同出資本并購大型國企,但他同時表示,對國企收購仍舊還是一個資本運作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