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博弈:中國政府的超經濟之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6日 11:2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藍欣?編輯:楊愛新 中國政府與國際利益集團之間的“匯率大戰”已經持續數年。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正處在緊要關頭,回看歷史,或許有助于我們廓清思路、把握大勢。 2002年:日本“發難”
2002年12月,一次日本國會會議上,鹽川財相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指出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公開要求中國政府提高人民幣匯率。G7會議上,又把人民幣匯率問題作為一項議題,要求通過類似于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那樣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 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000億美元,但這個數據很大程度上是強制結售匯制度的產物。另一方面,在貿易順差的表象下,中國的貿易收支體系存在著結構性缺陷。 面對連續10年的經濟困境,日本歷屆政府施展渾身解數,但都收效甚微。日本政府最滿意日元貶值,但是日元繼續貶值空間已經很小,所以希望通過其他國家貨幣升值來達到本幣的相對貶值。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為日本提供了“口實”。 2003年:美國出場 2003年5月,在G7財長會議上,美國財長斯諾首次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之后又多次“敦促”中國政府改變人民幣匯率制度,并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 美元貶值有助于美國制造商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減緩美國貿易逆差的增長。但是,由于中國采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基本固定了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價關系,以至形成了美元與人民幣“同升同貶”的態勢。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的數據顯示,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達到了4000多億美元。中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美國最大逆差國。這成為美國“出場”的最大動力。 2004年:助演“大選” 200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布什政府為了獲得制造業團體眾多選票的支持,希望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人民幣匯率之爭本質上是貿易之爭。2003年美國經濟繼續籠罩在衰退的陰影下,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健全美元政策”的出臺,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向市場發出信號:容忍美元貶值。美國認為,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反而“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于是,美國一些利益集團開始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匯率:趨勢=現實 面對美日歐等國越來越強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表現出了十分冷靜的處理策略。 2004年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會見美國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普林斯和美國前財長魯賓時說,中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匯率調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作,中央政府不僅考慮經濟后果,更要綜合考慮政治因素,而中美關系則是決定匯率改革進度的核心因素之一。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升值是必然趨勢,但在中國經濟夯實基礎之前,人民幣名義匯率不宜進行大幅調整;即使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中國也應該按照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匯率進行控制,否則,就會像日本和德國那樣,將自己大好的經濟前景毀于一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