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興衰:強勢人民幣下的命運變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6日 11:27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黃嶸\袁田恬?編輯:楊愛新 “黃牛的外匯報價是我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一位銀行外匯交易員語出驚人。 “因為他們的報價比官方價格更能反映市場的真實動態。”這位外匯交易員對記者解釋說:“黃牛”的外匯賣出價格最能反映市場對外匯的供需狀況。如果該外幣的賣出價是官方價格的升水(高于官方價格)的話,說明市場對此貨幣的需求很強;如果是貼水(低于官方價格),則
“黃牛市場”,一個活躍了數十年的地下外匯流通體系,曾以它獨有的方式生存成長并“成熟”如斯,可謂“因匯而盛”。然而隨著我國外匯市場的逐步開放,正無可奈何地步入黃昏,又可謂“因匯而衰”。 暴利時代但成追憶 “我已經有十多天沒有賺到錢了。”一位“黃牛”向記者抱怨。 上海外灘,著名的銀行聚集區。原先每家銀行門口都有近十名“黃牛”,但據記者觀察,現在多的時候只有兩三人,有些銀行門口甚至已經無從尋覓“黃牛”的身影。 “業績最輝煌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人民幣有貶值壓力,美元賣出價真是日漲夜漲,價格每天都在往上跳,最高的時候100美元能賣出1300元人民幣的高價。當時我們都賺瘋了!”回首昔日輝煌,這位“黃牛”仍然無法掩飾自己的興奮。 與1997年相比,現在的境遇已經是“天上人間”。由于人民幣出現升值壓力,一方面居民普遍愿意持有人民幣,對外幣的需求明顯減少,所以使得換匯交易量大大減少;另一方面,買入和賣出間的差價被壓得很小,每筆交易能賺到的錢少得可憐。 這位”黃牛”介紹,過去通常情況下,“黃牛”的美元買入價在8.22元人民幣至8.23元人民幣之間,賣出價則可以達到8.4元人民幣至8.5元人民幣,每100元美元能賺到20元人民幣的差價。 “現在美元的買入價變化不大,但是賣出價已經降到8.255元人民幣了,是銀行賣出價的貼水。賺錢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這位“黃牛”很是傷感。 正在這時,一位中年男子向“黃牛”詢問:“1萬美元要嗎?”“黃牛”立刻搖了搖頭:“只要是上了萬的美元,我們現在都不要。”據他介紹,現在“黃牛”手頭上都不敢留美元,一般一個普通規模“黃牛”手頭只留5萬至6萬美元——而在過去,他們通常都會留有10多萬美元作流動資金。 “不敢留啊,萬一人民幣一升值我們就虧大了。你想想看,我們現在交易美元一個來回只賺千分之四,要是人民幣升值5%,我們可虧不起啊。”他向記者算道,“現在即使拿外幣,也主要留歐元和澳幣,這兩個貨幣現在一次交易來回能賺2%到4%。碰到客戶要美元、我們的美元又不夠的時候,就通過‘外匯寶’把手里的歐元和澳幣換成美元給客戶。” “戀愛”銀行的幸福時光 “黃牛”和銀行,這兩個看似“勢不兩立”的一對“冤家”,其實在某些時刻、某些場合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密”關系。 一位經常同“黃牛”換外幣的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同“黃牛”間的“感情”分四個層次:最一般的是借點鈔機給“黃牛”點鈔;好一些的會給“黃牛”介紹外匯資金大戶;再進一步的能給“黃牛”資金進出境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果進入“熱戀”,甚至可能為“黃牛”墊付資金。 “前兩種情況很多,幾乎每家銀行都能看到。”這位人士說,“‘黃牛’天天都在這些銀行門口轉悠,有些‘黃牛’在某一家銀行門口做生意已經十多年,同銀行柜面上的人很熟。一般如果銀行柜面員工給他們介紹幾個大外匯資金客戶,他們都會給銀行里的人一些好處費。” 至于第三種情況,據這位人士稱,也不用“太費銀行的力氣”。當“黃牛”需要向境外匯錢、或從銀行取出從境外匯進的外匯時,銀行員工只作不知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可以了。“通常‘黃牛’都會通過境外人士的名義將錢匯出去、或以外資企業投資的名義匯入國內。” “最極端的是第四種情況。拿銀行資金給‘黃牛’墊付的情況非常少見,大部分銀行柜面員工都沒這個膽。不過如果這個‘黃牛’同銀行員工關系特別鐵的話,也有可能。”這位人士告訴記者,他自己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時,我需要的人民幣現金太多,而且馬上就要,‘黃牛’手頭的資金湊不夠,他們就向銀行借了一些錢。”這位士說,聽“黃牛”們介紹,只要在當日銀行關門后、結算前將拆借的資金還上就沒事,只不過一般銀行員工不敢冒這個風險。 “黃牛”的信譽 “黃牛”的“經營”很簡單:從上家將外匯買入,再到下家將外匯賣出,從中賺取差價。“工作雖然簡單,但做‘黃牛’也并非是件容易事。能夠成功地買入和賣出外匯,這當中必須遵守一條潛規則——講信用。”一位同“黃牛”打了多年交道的銀行內部人士說。 據這位銀行人士介紹,“黃牛”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行業,這么多年下來,很多人都被淘汰了,“為什么?就是因為這些人不講信用。” “黃牛”看似零零散散、單打獨斗,其實很有“組織”、“紀律”。有在銀行門口蹲點找下家的小“樁頭”,有幕后向上家報價和收取外匯的“開棚者”。“一個‘黃牛’群體的收益好壞同他們客戶群的大小、同客戶關系的好壞直接相關。”該銀行人士介紹,“他們的客戶一般是靠朋友介紹而來的。能夠讓別人介紹朋友給你,就必須要講信用;一旦不講信用,客戶群會越走越小,最終混得連生意也沒的做。” 據一位在香港炒H股的國內投資者介紹,他曾經向一位“黃牛”換4萬港幣,并想將這筆港幣匯入香港的賬戶。“當時我就是到銀行門口隨便找了一個,我提出我的所有要求后,那個‘黃牛’打了幾個電話,問了一遍價錢,就向我報價。和正常渠道(通過銀行換匯并匯出)相比,我多花了400元左右(人民幣),但服務效率的確很高。他們先讓我把錢打入一個賬號內,然后讓我再打電話給一家香港銀行,問賬號里是不是有4萬港幣,我查了查,的確有。”這位投資者回憶,“當時我覺得風險很大,因為這種交易是非法的,不受法律保護,如果這些‘黃牛’吞了我的錢,我也沒有地方可投訴,所以我覺得這些‘黃牛”還挺講信用的——我算了一下,他們這筆交易的收益率大概在1%左右。” 生存還是死亡? “黃牛”是我國外匯管制下的特殊產物。外匯管制越是嚴格的時期,“黃牛”在外匯市場上的補充作用就越顯突出。但隨著我國外匯管制的逐漸放開,國家逐漸放寬個人、企業的購匯用匯限制,這個群體是否也將隱入歷史的深處? 一位銀行外匯交易員推測,即使外匯管制放開,“黃牛”也依舊會存在。“到時可能就像香港的兌換店,專門從事外匯中介服務,賺取買入賣出的差價,不過差價肯定比銀行給出的小,而且也會更方便,所以還是能有客戶。“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外匯管制放開后,‘黃牛’們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賺到暴利了。” “我想到時候還是有客戶需要跟我換外匯吧。我可不想改行。吃這碗飯已經十多年了,太熟悉這行了。”前述那位“黃牛”說,“過去我不太希望外匯管制取消,因為有外匯管制我們就能賺到很多錢。但現在看來,賺很多錢的時代已經不會再有了。所以我覺得放開也不錯。至少到時候我們不用再這么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可以賺取陽光下的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