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格林柯爾系告急 > 正文
 

顧雛軍痛說是非:對民營企業家評價和待遇太低(4)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1日 17:23 《英才》

  侵吞國有資產?

  “如果政府支持我會很高興”

  2004年以來,讓顧雛軍最為鬧心的事,莫過于自己的名字常常和一個叫“郎咸平”的
人排在一起,而且是一種受拷問的身份位列其后。這讓極度要強的他大為不滿,“我經營企業,到底干卿何事?”但煩火歸煩火,對種種非難,顧雛軍在積極做著各種回應。

  在科龍公司總部大門口,掛著一條醒目的橫幅:“我們25000科龍人,向全國人民保證,中國作為世界冰箱大國的地位是會不斷加強的!”走進大門,便是一個裝飾很豪華的展廳,從科龍生產的中國第一臺雙門冰箱,以及當時使用的鐵錘等工具,到最先研制的7.0空調,琳瑯滿目。

  而穿過展廳,便是科龍的生產車間。在每個醒目的地方,都掛著諸如“創世界名牌、做一流企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拒絕平庸”等標語。面對每天川流不息的參觀者,顧雛軍力圖展示自己產業強勢的形象。

  對于“侵占國有資產”的指責,有知情人說:“當時科龍所在地容奇鎮領導,是多么強悍的人物,如果實在搞不下去了,他們會給顧雛軍嗎?”陳明鍵認為:“你去收購一個當地的企業,并不是搞定一個人就能解決的,一定是經過當地的市委常委、縣委常委,或者是鎮上的各個頭頭腦腦兒。”

  45歲的顧雛軍,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得多。他曾指著自己發白的頭發說:“我所有的白頭發,大多是從2002年1—9月生出來的。那時候最大的擔心就是,突然冒出來的16億虧損公布的時候,這個公司還在不在!”他甚至抱怨道:“我們收購科龍,是從死亡的邊緣回來了的,結果卻引得那么多言論。”

  顧雛軍一直在尋求來自官方的肯定和支持。2004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在進行深入調研后,發布了一份《科龍20年發展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調研報告,報告認為:“今天的科龍既是國家發展大環境、企業家的作用、獨特的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產物,更是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縮影。科龍的多輪產權改革,反映了中國企業改革的艱苦歷程,而科龍抓住機會所實施的每一次產權改革,都為科龍注入了同行業其他許多企業都不具有的制度活力。”媒體評論,這份報告被認為是來自于官方的一次正式肯定,是顧雛軍的一次“重大的勝利”。

  顧雛軍甚至樂觀地希望:“我們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如果在歐洲能找到合適的、又能買得起的企業,我們就去買。如果政府能支持,我會很高興。”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也指出:“國有資產不流失它就將坐失,到最后變成零了,所以還不如趁早想辦法解決掉。要堅定不移的改革各種國有資產。”但對如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茅于軾也呼吁道,要讓資產在轉移的過程中,盡力做到透明化和公平、公正化。

  倒下去又如何?

  “對民營企業家的評價和待遇太吝嗇!”

  對德隆之類企業的倒掉,顧雛軍從另外一種層面表達了他的痛心和驚心:“一個企業家倒下了,有可能是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外部環境的問題。全世界都允許企業破產吧?但也不一定要把你抓起來啊!中國也需要很多前赴后繼、非常優秀的企業家,應該改變目前給中國民營企業家的那份待遇和那份評價。相比于中國民營企業家對中國經濟做出的貢獻,那些待遇和評價是太吝嗇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之元認為,相比較郎咸平對顧雛軍的責難,《財經》雜志在2001年先后發表的幾篇報道,其實更為詳盡和“致命”。后來這些報道已經收入了《黑幕與陷阱》一書。”其中有一段話,充分證明了“媒體炸彈”的威力:“從2001年上旬開始,國內媒體同時對格林科爾的商業模式,它的主要產品作用、功效,及創始人顧雛軍的歷史產生質疑,引發了媒體及社會各界對這家企業的關注,疑問不斷加大。格林科爾的股價,半月內暴跌50%,從3.3元一下跌到2元。”

  陳明鍵認為,德隆和顧雛軍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一樣”:“一個偏僻地方小報里的一個不知名的記者,寫了一篇猜測性的文字,就把德隆刮倒了。這不是說媒體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你本身已經有很大問題,已經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了。顧雛軍畢竟還沒有把自己撒得那么開,干的事情也實在很多。”

  對“郎顧之爭”的風波日益激烈,顧雛軍表示擔心“最終影響到政府的相關政策”。茅于軾也在采訪中表示了同樣的擔心,怕“國有資產改革因此不敢再進行了”。

  透過顧雛軍始終沉穩的笑容背后,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面臨的巨大壓力。最直接的是來自于他手下所有企業的15萬員工,“這些人將來有一天出現問題,對我造成的壓力遠比現在某個經濟學家的爭論帶來的壓力大得多。”

  有人評價,郎咸平犯了“四錯”:“錯誤的人,在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時間,罵錯了對象。”“錯誤的人”指的是郎咸平得了人家的好處,不應該再給別人“致命一擊”;“錯誤的地點”指的是郎咸平作為一個香港大學的教授,不太了解大陸企業界的情況;“錯誤的時間”指的是郎咸平不該在這個時候“貿然引爆民眾的憤怒情緒”(趙曉語);“罵錯了對象”指的是顧雛軍等民營企業并不是問題的根結所在。

  是是非非,誰說了算呢?

[上一頁]  [1]  [2]  [3]  [4]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顧雛軍新聞 全部格林柯爾新聞 全部科龍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紅色專題
紅色專題圖鈴免費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