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齊中熙)
2004年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企業經濟效益實現較快增長。作為一項重要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還是我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及早解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個深層次矛盾,已成為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資料顯示,雖然我國研發經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但因基數過低,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僅為1%強,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左右,世界500強企業一般是5%到10%。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展遲緩,遠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多數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大中型企業中,引進技術費用至少是消化吸收費用的10倍以上,國有企業的比例更高;技術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強;約40%的企業研發機構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量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不夠;市場營銷和自主品牌不足,為別人做“嫁衣”;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健全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的路子。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要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同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增強企業的技術和市場開發能力。通過加強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為結構調整提供支撐,為增強重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支撐,為擺脫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提供支撐。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大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組織實施若干重要科技專項。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在事關現代化全局的戰略高技術領域、可持續發展領域、科技事業自身發展和基礎研究領域,研制出一批重大項目,集中科技資源,努力實現突破。要保護和支持發明和創新的專利權,在創造的經濟效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收益歸創新者,并為技術創新項目的技術轉化和推廣提供實際支持。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堅持把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科技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科技進步激勵創新和人才輩出的政策與制度環境。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技術開發的激勵機制,凡成績突出的科技人員和職工給予重獎,實現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有機結合,推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