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海嘯與我們應有的世界公民意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17:55 中國青年報 | ||||||||
楊耕身 像一湖悲傷的池水,南亞海嘯的遇難人數每天都在“暴漲”。災難已經不可回避,那么救援與善后,就是我們惟一能夠直面現實的方式。我們看到,全世界都行動了起來,投入到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新華社12月29日報道,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的數百架救援飛機正向受災國家運送物資,并幫助當地衛生官員掩埋數萬
國家救援行動展開的同時,在中國香港,一些社會知名人士也在向南亞災民伸出援手。目前,香港已有多個團體捐款賑災,其中和黃聯同李嘉誠基金會捐出港幣2400萬元,匯豐銀行捐出100萬美元;香港賽馬會捐出25萬美元;新世界集團也捐出50萬港元賑濟災民。包括著名藝人成龍在內的香港藝人也紛紛行動起來,香港的兩家電臺亦在廣播中每隔1小時便播出南亞海嘯賑災的宣傳聲帶,呼吁廣大市民伸出援手。 這是一種可貴的世界公民意識。它顯示出,在一些世界性事件中,公民個體已不僅僅局限于“民族-國家”的屬性,而是以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為休戚相關的“公民共同體”,將公民責任與道義放在全球化的背景當中考量。 1999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一群“無國界醫生”,這群年輕的醫生要求自己,必須在一晝夜之內開動,前往世界上任何危機地區,而不顧當地政府是否許可。他們成為世界公民的一個標桿。 我們欣慰于香港社會這種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識,但也為祖國內地還沒能出現像李嘉誠、成龍那樣積極伸出援手之人而感到遺憾。祖國內地企業家富雖不如李嘉誠、演藝明星貴如成龍的不少,每年的富豪榜也引人眼球。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富人”能夠站出來,為這一場災難提供援助。香港傳媒正在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救援宣傳,廣大市民也在積極募捐,相比之下,內地的一些公共傳媒卻疏于動員,公眾主動解囊的似乎也并不積極。 中華民族并不缺乏一種推己及人、普渡眾生的傳統情懷,但這種情懷并沒有與全球化時代現代社會的公民意識相結合。我們的教育沒有承擔起樹立國民世界公民意識的責任,而在上世紀70年代后,美國的大學就提出了培養大學生世界公民的教育目標。另外,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態、政府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也沒有更多地賦予國民放眼世界的襟懷。 世界公民的培養,實質是一種現代生存理念的培育,它著眼于“世界公民人格”與全球“公共價值”意識的養成,表現為一種普世但非同質的價值理想。它的實現,需要一種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實踐規范,比如法律、規則、目標、機制等。沒有如此準備,世界公民意識只能是稀缺之物。 南亞海嘯是人類共同的大悲大痛。作為世界公民,我們一樣面對更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因此,我們誰也不可能置身世外。讓我們重溫“無國界醫生”們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沉默是對中立原則的誤解!覀儾荒艽_證呼吁總是能拯救生命,但是我們知道沉默就意味著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