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經營報創刊20周年特刊 > 正文
 

20年中國產業定格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15:34 中國經營報

  劉世錦、侯雪蓮、萬云、孫晨、溫秀、劉福興、于東輝、李健、謝紅玲 李靖、張火召虎、崔毅

  尋找產業前行四個路標

  在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增長中,起帶頭作用的是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基礎
設施建設等行業,然后拉動了鋼鐵、有色金屬、建材、機械、石化等具有中間投入性質的產業,再拉動了電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業和鐵路、公路、港口等運輸行業。在這一新的產業增長格局中,出現了一批增長較快的產業,也被稱為“主導產業”或“高增長產業”。從這些產業中,可以觀察到一些值得重視的重要特征。

  第一,新的高增長產業中的住宅、汽車、電子通訊以及其他消費品產業,是以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為目標的。這些產業的產品所滿足的不僅是少數特定階層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日益增長的大眾需求。盡管從一個年度看,能夠買房、買車的是一個占人口比例不大的收入較高的人群,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這些人群的數量及其對經濟增量的貢獻相當可觀,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個群體將越來越大。

  滿足大眾消費這一特征,將會使增長具有扎實的基礎,有效防止全局性、持續性“泡沫”的出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環境,也部分地提供著服務性消費的功能。

  機械、化工、鋼鐵、建材、煤炭、電力等產業屬于生產中間產品的產業,它們的增長將受制于上面提及的直接滿足大眾消費的產業的增長。當然,這樣的產業關聯狀態是以市場有效起作用為條件的。

  第二,作為這一輪經濟增長“龍頭”的住宅、汽車等產業,具有相當長的較快增長周期。根據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大國經驗,當汽車產業進入大眾消費階段后,將保持長達20~30年的較快增長。我國正處在城市化的加速時期,有關研究顯示,現有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提高和農村居民進入城市,將會拉動住宅產業至少20年的較快增長。由于住宅、汽車屬于10萬元級的產品,其價值量遠超過其他消費品,它們較快增長的長周期特性,將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國民經濟的較快增長奠定最重要的基礎。電子通訊產業由于設備制造的下滑而較前幾年的增速有所降低,但消費類電子通訊產品的高速增長對這種下降勢頭有所抵消。農村進城人口對電子通訊產品的消費增長和技術快速進步導致的產品頻繁換代,將會支持電子通訊產業在今后四五年繼續保持增長強勢。與近年呈現出的趨勢相似,家電產業今后可能呈周期性波動走勢,相關的影響因素包括:農村進城人口消費增長、新產品換代和國際市場份額變動等。

  第三,新一輪增長中產業競爭力將更多地與產業集聚緊密相關。產業集聚是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在工業發達國家,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

  美國哈佛大學以研究競爭戰略而著名的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戰略》一書中,通過對十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集中表現在這個國家以集聚形態出現的產業上。近些年來,產業集聚在我國發展迅速,特別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集聚使諸多產業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競爭力因此而得到顯著提升。

  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將會進入一個產業競爭力與產業集聚密切相關的階段,某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將會具體體現于某個產業集聚的區域。這樣的區域,既可能是某個產業具有傳統優勢的地區,更多的將是新創優勢的地區。產業在區域間的轉移和重組將會成為經濟增長中的重要現象。這意味著,在某些產業具有傳統優勢的地區,如老工業基地,當相應產業出現發展機遇時,該地區未必能夠分享這種機遇。關鍵在于能否形成與市場經濟具有一致性的產業集聚條件。

  第四,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產業與城市發展的互動,將促進幾大城市帶的形成和擴展。多年來在城市發展問題上爭論頗多。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基本趨勢不是重點發展某一類城市,而是若干個包含了大中小多種類型城市的城市帶或城市圈的形成和擴展,大多數人口和資源將會集中于這些城市帶或城市圈。

  與國際經驗類似,我國沿海地區的幾大城市圈和內地沿交通干線的若干城市帶正在形成之中。新一輪經濟增長中,一批高增長產業快速成長,將會加快上述城市化進程,二者之間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系。

  新的高增長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專業化分工程度的日趨深化。過去包容于一個企業內部的上下游生產環節,越來越多地分解在不同的企業之間,一個企業往往專注于產業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甚至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主機廠的外部采購率因此而逐步提高。專業化分工深化后,產業鏈條的運轉對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顯著加強。從時間上計算,一個產品真正處于生產制造環節的時間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時間處在研發、采購、儲存、運營、銷售、售后服務等階段。這一特點在技術含量、附加價值較高的電子通訊、汽車等行業表現得更為突出。

  由于服務業大都依托于城市,新的高增長產業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需求,將為城市發展提供重要動力。近些年來,出現了不少產業與城市“共生”的典型案例,如香港、深圳的城市功能與東莞的電子通訊產業發展,上海的城市功能與昆山的電子通訊產業發展等。各地在城市發展中普遍存在尋求“產業支撐”的問題,新的高增長產業的快速成長,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更多機遇。劉世錦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

  產經史記

  1984年~1986年

  1984年,中央作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全國性改革從此大潮涌動。這一年的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中國第一批IT企業相繼成立。

  1984年10月10日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轎車生產廠——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資合同正式簽署。

  1985年國內首度提出房地產業的概念,隨后的很長時間里各地都以集資建房為主。

  1986年3月,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即“863”計劃啟動。

  1986年,國家頒布實施了《土地管理法》,并建立了與所有土地使用部門脫離的、直屬于國務院的國家土地管理局。

  1987年

  11月,國務院批準國家土地局的報告,確定深圳、上海、珠海、廣州、天津、廈門、福州此后又擴大到海南省的一些城市等城市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我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此從決策階段進入了實施階段

  12月28日,深發展銀行宣布成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的商業銀行。

  1988年

  7月28日,全國13種名煙、名酒價格放開,一瓶酒可以賣到300多元、一條煙標價100多元,這相當于或超過普通居民一個月的工資收入。

  11月1日,《破產法》實施。

  爆發蠶繭大戰和棉花大戰:各地政府為了防止蠶繭、棉花在收購環節外流,各出奇招,如大幅度提高收購價,出售百公斤皮棉就獎勵柴油或化肥若干斤,甚至交易還沒開始就支付40%訂金。

  1989年

  全國性治理整頓、壓縮投資規模,使一味靠擴大生產、提高產值的企業陷入困境。銀根緊縮,能源、交通、原材料緊張,市場疲軟。

  8月,國家征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引發彩電業第一輪價格戰。

  1990年

  “市場依然疲軟”是概括1990的市場狀況的最佳詞匯。

  亞運會在北京舉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條例》實施,土地交易行為獲得法律承認,國務院55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對土地交易以法律方式予以承認,房地產業這股商業力量才開始前所未有的縱橫捭闔。

  1991年

  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是這一年的主旋律。中央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轉變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讓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改造、自我發展。

  這一年產業政策向重工業傾斜,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向重工業傾斜的直接或間接的產業政策和措施,如限制團體購買奢侈品、緊縮信貸、提高糧食和食油價格,制定了優惠政策刺激海外投資從加工業轉向大型項目和優先發展的產業,鼓勵零部件進口、限制成套設備進口,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十一項措施”、制定“雙保政策”等等。這些政策促使中國的重工業產值開始回升。

  1992年

  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

  商業合資不再是禁區。上海首次批準上海第一百貨集團與日本八佰伴國際集團共同開辦“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大型零售商場獲批準。

  1992年是地產業進入泡沫期的前夜,上千億元的房地產資金“飛蛾撲火”般地投向幾個地區,海南至少800億元,北海300億元,惠州150億元,這些資金中很多都是從銀行里貸來的。

  1993年

  中國出現首家吃“高價螃蟹”的醫院——浙江醫科大學附屬二院主動放棄國家每年165萬撥款,首次試行收費浮動改革,價格標準平均上漲20%~50%,醫院整體服務質量提高不少。

  頒布《反不正當競爭法》。

  1994年

  1月1日,中國實行新稅制改革。涉及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流轉稅等等一系列大調整。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在人大八次會議上通過。

  7月4日,中國第一個汽車產業政策公布實施,鼓勵發展轎車。

  10月27日,《廣告法》實施。

  合作建造的180萬千瓦大亞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營。

  1995年

  保險業《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施行、《中國人壽保險業經驗生命表》制作完成。

  5月1日,正式啟動五天工作制,國內旅游開始迅速發展。

  5月,中國出現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公司。

  1996年

  “軟著陸”宏觀調控成功,抑制了“房地產熱”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的發展,房地產業開始走向理性健康發展的軌道。

  洋彩電大舉進軍國內彩電市場。3月26日,長虹全面降價18%。

  7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建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實行分業經營,下設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和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也在這一年,保險業“五龍入市”:華泰、泰康、新華、永安、華安5家商業股份制保險公司獲準設立。產險、壽險分業經營開始運作。

  1997年

  1月,郵電部決定在全國實施郵電分營。

  中共十五大勝利召開,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中國民航當年接收新飛機51架之多,又新訂購飛機101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訂購飛機最多的一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這個《決定》的出臺啟動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1998年

  3月25日,7月1日,11月7日,央行三降利率,國家鼓勵個人消費貸款,車市、房市從此抬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當時的國家機械局主持了《轎車行業價格自律公約》簽約儀式,全國最主要的十幾個廠家全部聯名。

  11月1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中國保險業從此結束了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的歷史,有了獨立的監管機構。

  VCD產品在經歷了市場導入期、成長期之后達到頂峰——銷量高達1400萬臺——但亦開始了由“極盛”向“極衰”的迅疾演變。

  中國民航全行業巨額虧損,產業發展元氣大傷。

  我國開始推行“貨幣化分房”,成為房地產市場發展真正的最大動力,并有效避免了90年代初的房地產發展的有供無需、憑空炒作的弊端。

  1999年

  2月,國務院通過中國電信重組方案,中國移動集團、中國電信集團及中國衛通2000年前后相繼掛牌。4月,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神舟號飛船試飛成功。

  長江停運、黃河污染,生態經濟警告可持續發展。

  “十一”期間,首次長假帶動了旅游消費井噴,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黃金周的黃金效應。《中國經營報》不僅記錄了當時的盛況,還率先提出了“假日經濟”的概念。(見1999年10月5日《過節刺激消費,放假帶動內需》)

  12月,國務院再次成立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時任副總理的吳邦國任組長,并成立了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辦公室。

  2000年

  3月17日,“銥”星公司被宣布破產,耗資57億美元的“銥”系統最終走向失敗。“銥”星公司的全球衛星通訊系統是1998年11月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的,“銥”星公司在世界各地廣設分公司,并撥出龐大的財務預算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廣告宣傳。但是不久,“銥”星公司在項目論證上存在的嚴重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成為一個典型的科技太過超前現實生活的失敗案例。

  建設部允許房地產企業上市,地產行業迎接商品住宅、零售、聯盟時代。Shopping Mall在中國進入發展期,這時的百貨業和超市發展都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

  4月13日,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3個月后,網易、搜狐先后上市,網易上市當日跌破發行價。同年4月,聯想集團分拆為聯想電腦與神州數碼兩家公司。

  本年度保暖內衣大戰,盈利的企業不超過10家,產品積壓多達800萬套,直接導致2001年時有近三分之二的保暖內衣企業退出了這一競爭慘烈的市場。

  2001年

  彩電企業相繼發布年報,全行業陷入虧損邊緣。經歷了幾年價格大戰之后,中國彩電業終于元氣大傷。

  互聯網全面落潮。網易停牌、搜狐跌破1美元。

  7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飚升了10倍,總數達到1.206億戶,用戶總數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

  8月,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

  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生效,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個成員。

  2002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全面實行藥品的專利保護。

  5月16日,中國電信宣布再度拆分,原中國電信分成南、北兩個部分。

  7月,國土資源部發布11號令,要求除特殊情況外,停止土地協議出讓,土地交易一律以“招、拍、掛”的市場化形式進行。

  10月11日,民航重組六大集團——中國國際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以及三大航空保障集團——中國航空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從2001年4月到2002年10月,重組方案落地前后歷時一年有余。

  年底,五大發電集團成立,兩大電網公司掛牌。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為核心的改革,正式走向前臺。決策者們的初衷非常理智:要通過拆分,摸一摸“電老虎”的“屁股”。

  截至年底,國產手機市場份額首次突破30%。

  2003年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宏大戰略起步。

  1月1日,根據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我國醫藥零售系統將基本對外資放開。

  央行121號文件出臺,為防范金融風險,對房地產商開發項目自有資金比例的要求開始抬高。

  5月2日,中國彩電遭遇美國反傾銷敗訴。

  6月30日,《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正式簽署。

  10月,“神五”成功返回,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強國時代。

  10月,國內棉花價格出現井噴行情,年初還是近萬元一噸的棉花漲到了18000元/噸,而且每噸已高出國際棉價1000多元,國內棉紡企業的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

  2003年,中國汽車工業實現了70%增長率的大井噴,汽車銷量逾400萬輛,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同年7月15日,中國汽車以豐厚的業績紀念了它的五十周年生日。

  2004年

  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從1月開始,鋼鐵、石油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

  從2003年年底到2004年,攜程、E龍、TOM、靈通、盛大、金融界等一批專業網站在納斯達克上市,同時,3721等一批網站被國際巨頭收購,大筆融資注入互聯網企業,資本市場重新關注起中國的互聯網市場。網絡游戲業務蓬勃興起。

  截至2004年8月,中國的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3.15億。

  截至10月末,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其中105家已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

  10月28日,中央銀行宣布了9年來的第一次加息。

  12月11日之后,中國零售市場將全面對外資開放,不再有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

  資料整理:楊清山 胡柳 本報記者孫晨等

  我們為什么要記錄﹖

  我們為什么要做產經史記 ?

  常言道,

  以史為鑒,知古明今。

  1985年1月5日,

  本報誕生伊始就與中國的產業同風共沐,

  彈指20年,

  中國的產業經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20年的曲折軌跡,

  各行業跨過的溝溝坎坎。

  我們關注,我們記錄

  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的歷史圖景,

  我們成熟,我們客觀,

  本報恒以持之的獨特新聞精神。

  在我們的產經報道中,

  既有“熱鬧”中從新聞一線的傳回的滾燙文字,

  又有“冷寂”中獨特不群、爍如寒星的深刻睿思,

  是產經事件壘聚了今天的格局,

  是產經風云吹皺了產經的波瀾。

  以產經史記為名是因為

  我們相信

  一部屬于中國的產經史記應該形成

  從《春秋》到《左傳》,

  從《史記》到《資治通鑒》,

  五千年的史志偏重的皆是政壇風云,

  但是,2005年的今天

  在《中國經營報》誕辰20年的日子。

  我們應該為大家推出這部產業經濟史,

  因為,這是一個輝煌的歷程,

  又是我們的親身經歷。

  家電

  定格——價格戰

  “價格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彩電業,其始作俑者則是當年的彩電大王——長虹。  

  1989年8月,國家征收彩電特別消費稅,當時的長虹公司總經理倪潤峰根據市場形勢,率先在國內做出彩電降價300元的決定,啟動停滯的彩電市場,打破了銷售僵局,使資金快速回籠,救活了當時已經陷入困境的長虹。

  1996年面對洋彩電大舉進軍國內彩電市場,倪潤峰再一次拿起價格武器。1996年3月26日,長虹全面降價18%。這看似瘋狂的舉動,進一步擴大了國產彩電的市場占有率,擠垮外國品牌彩電在中國的強勢地位。

  在此番價格大戰中,贏家不只是長虹,而是中國彩電業。就像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彩電業的價格大戰在成功擊退洋品牌進攻的同時,整個行業規模迅速擴大,甚至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倪潤峰當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希望通過囤積彩管來調整整個產業的供求關系,但這1998年的這次“大手筆”卻成為長虹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并對整個行業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旁白:按照倪潤峰自己的說法,正是《中國經營報》1999年1月19日頭版頭條《彩電價格降不降十日之內見分曉》一文打亂了他整體部署。據倪潤峰介紹,在這篇文章出來之前,長虹的日出庫已經到了6.2萬臺。那篇文章一出來,沒兩天,日出庫回落到了4萬多臺……倪潤峰認為這篇文章,使長虹市場受挫,也使全彩電行業市場受挫。當然,報社并不希望因為一篇文章對一個企業造成如此之大的損失;但媒體的角度與企業的利益恐怕很難統一。

  定格——2000年彩電峰會

  由于彩電業在上世紀90年代頻頻以“價格戰”的手段比拼規模,整個行業利潤捉襟見肘,共同的利益促使幾大生產企業坐下來共同商討“限產保價”的問題。

  2000年6月9日,彩電業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一幕——彩電峰會在深圳五洲大酒店舉行。

  這時候,包括TCL總裁李東生、康佳總裁陳偉榮、創維總裁黃宏生、樂華董事局主席吳少章、廈華總經理郭則理在內的主要幾大彩電品牌的老總,都深刻地認識到,彩電業如果再靠這種無止境的規模競爭、無序的價格戰打下去的話,最終就只能是死路一條。曾經在市場上殺的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們,終于決定平心靜氣地坐到一起,希望以“價格聯盟”的方式保護中國彩電業的未來。然而對這次彩電峰會,倪潤峰毫不客氣地評價道,“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吃!”

  中國彩電的幾大巨頭能夠自發的坐到一起,這是中國彩電業前所未有、以后也不可能再有的事件了。幾位彩電巨頭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至今令記者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這幾位最熟悉市場經濟規律的老總,會發起那么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違背的活動,而且還在全國各地上百名新聞媒體面前——那是記者記憶中,全國家電記者最完整的一次“聚會”。

  旁白:如今回憶起來,這些彩電大佬們也會啞然失笑吧。彩電峰會的結果如倪潤峰所料黯然收場:聯盟價格違背了公平競爭法則,遭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警告;同盟企業也心口不一,熊貓、廈華在國美的策動下率先跳水,彩電聯盟不攻自破。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是,國美以擊破“彩電聯盟”的形象一夜成名,商業資本重新抬頭,家電行業由此進入了一個由流通渠道作主的時代。

  定格——2004年換人

  2004年7月,年滿60周歲零5個月的倪潤峰離開了自己打拼了35年的長虹,本報對他此次退出的評語是:“壯志未酬身先退,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一決定是由國資委宣布的,其理由是“年滿60歲,到了退休的齡”。

  2004年,離開的不只是倪潤峰——彩電業惟一一個民營企業領導、原創維集團總裁黃宏生,則以一種更難以預料的方式暫別:2004年12月,創維(香港)數碼公司發布公告,宣布黃宏生辭去總裁一職,轉任非執行董事。事件的起因在于,12月2日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宏生與其弟弟黃培生被香港廉政公署起訴挪用公款,涉款總額為4800多萬港元。此案件將被押后至2005年3月2日再提堂。這件事無論對黃宏

  生個人,還是創維這個品牌未來的走向,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侯雪蓮

  聚焦——平板新世界

  2004年底,值得高興的事也有。12月16日,青島海信集團高朋滿座,共同慶祝35周年慶典——三十五年,對中國企業而言,是一個不短的日子。對于彩電業的未來,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認為,彩電業已經進入摩爾時代,其未來在于以液晶、等離子彩電為代表的平板電視。

  12月20日,長虹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平板戰略白皮書》,宣布全面進軍平板領域,爭取在兩年內成為世界三大平板電視提供商之一,從而實現“數字長虹”的戰略轉型。

  除長虹之外,TCL、康佳、海信、創維及日本索尼、東芝、夏普、松下、韓國三星、LG都在緊盯這塊市場。在這場爭奪中,日資品牌暫時占領了技術的優勢,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品牌最終會通過成本優勢贏得更大的市場。

  未來20年,目前能夠看得到的彩電業的機遇有兩個,一個是數字電視,一個是平板彩電。

  保險

  定格——友邦的“跑街先生”

  1992年,臺灣保險人徐正廣先生受命到中國上海開設分公司。他拎著一個皮箱,帶著他在臺灣的兩位同事,住到當時南京路上豪華的波特曼酒店,在一個還破了一個洞的桌子上鋪上一塊桌毯,就開始了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的人員招聘工作。

  友邦的第一批保險代理人經過徐正廣親自培訓后,開始進行登門造訪銷售保險,他們銷售的第一份保險單是一份交費18元的一年期意外險。友邦保險的代理人隊伍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擴大,最多達上萬人。這批一年四季穿著正裝、提著碩大的公文包,目光炯炯四處尋找推銷對象的人被上海人稱為“跑街先生”。

  1998年,友邦保險搬到上海外灘17號樓。2002年6月,友邦保險率先進入北京保險市場。友邦保險北京分公司已是友邦保險在中國多個分公司之一。

  旁白:友邦保險(AIA)是中國市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它的到來,不僅帶來了世界先進的保險經驗,也給中國保險業帶來了全新的營銷概念。

  定格——平安海外軍團

  2001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的總精算師斯蒂芬·邁爾(Stephen T. Meldrum)先生榮獲國家外專局頒發的國家“友誼獎”,這是金融保險業首次有人上榜。邁爾榮膺該獎項在于他在平安工作期間對于新產品開發、精算學培訓和投資團隊建設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邁爾原是美國林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他只是平安招募的海外軍團中的一位。從1995年開始,平安公司在近6年里網羅了一大批國際化人才,在平安集團管理層中,最多是引進的國際化人才占到一半的座席。而在各一線的管理層中,這個數目達到了100多位。

  2002年10月8日,在上海靜安廣場的平安大廈里,在《費加羅的婚禮》的樂曲聲中,匯豐舉資6億美元入股平安,成為平安的第一大股東,而平安的凈資產由2001年底的64.5億元飆升至人民幣120億元。時任平安集團首席財務官湯美娟是平安匯豐并購攻勢的推動者,她也是平安海外軍團的重要一員。

  2004年6月24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整體海外上市,大獲全勝。首日香港交易所掛牌價10.5港元,成交20億港元,位列當日成交榜首。平安此次集資凈額143億港元,是2004年上半年香港市場最大規模的公開招股。平安保險也將是繼中國人保財險和中國人壽后內地第三家在海外上市的保險公司。在平安上市過程中,時任平安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子欣是另一位推到臺前的外籍高管人員。

  旁白:在中國保險業市場化進程中,平安保險被稱為市場急先鋒。它建設保險控股的金融集團、建立公司治理模式、它富于創新的勇氣和才干,不斷創新新產品、引進國際化人才、吸引外資股東、創建品牌管理工程也許,平安從1994年引進摩根和高盛兩家外資股東,1998年開始引進外腦和國際化人才后,它就開始了預演海外上市的大戲。在眾多投資人對平安上市故事的認可和贊許中,平安集團管理層的國際化是最大的亮點。

  定格——中國保險第一股鳴金

  2003年11月6日上午10時,隨著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運祥舉起香檳祝酒,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大廳掌聲四起,備受關注的內地金融機構海外上市第一股——中國人保財險(上市代碼HK·2328)正式在港掛牌交易,由此成功拉開了內地金融業進軍海外資本市場的序幕。

  人保財險上市首日交投踴躍,開盤價為2.45港元。6日下午,令唐運祥喜上眉梢的是:上市定價1.80港元的股票已上漲至2.70港元,中國保險第一股——人保財險首日上市大漲50%,這一結果表明這只金融股已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股票。

  旁白:對于中國人壽和平安保險來說,人保財險發行成功將是個好兆頭,因為這兩家大型中國保險公司也準備在接下來幾個月上市。

  中外保險人共舞的歷史

  中國國內的保險業務自1980年才恢復,但仍處于計劃體制。

  1985年至1994年,中國保險市場處在起步階段,當時全國性的市場主體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和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三家,全年的保費收入也只有區區五六百億元人民幣,人保的市場份額居絕對優勢。

  1995年始,中國保險業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蓄勢待發。一方面,作為市場龍頭老大的人保正在醞釀自身的機構體制改革,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另一方面,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挾嶄新的個人營銷理念沖擊著中國保險市場,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在1995年隨后的10年間,中國保險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統計,在這10年間,中國的保費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是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截至2004年9月,保險業總資產過萬億大關,達到11308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10162億元。保險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截至2004年9月,已開業的保險公司和正在籌建的公司已超過80家,已開始營業的外資(包括合資企業)保險公司已超過中資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已達1000多家。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三年的過渡期。隨著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更多的地域迎來更多的保險主體。這期間是外資保險巨頭積極投資中國保險市場的時間,也是中國保險公司走出國門,到海外保險市場尋找資本財富和知識財富的時期。

  “到中國保險市場投資!”已成為國際金融巨頭們拓展國際市場最主要的目標。雖然目前外資所占的市場份額約2%,但外資保險股東大多為世界500強企業,資本的實力加上上百年的歷史,它們未來的滲透力不可小視。資本的融合已經使來自歐洲、美洲和亞洲地區的保險專家成為中國保險市場的一分子,而中國保險公司也在與高手下棋的過程中迅速提高自己的段位。

  保險是中國金融業最早開放的行業。伴隨著中國保險逐漸走向市場化的進程,外資保險資本不斷加快投資中國保險市場。保險20年間,其實是中外保險人共舞的歷史。萬云

  銀行

  片頭曲:

  銀行改革,沿著公司治理的方向走來

  銀行的改革從機構改革開始。1984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以及下屬的各級人民銀行機構加掛了中國工商銀行的牌子。根據國務院《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北京市分行作為全國試點單位之一,開始了銀行體制改革工作。因此,中國工商銀行成立的20年,也是中國銀行機構改革20年最重要的載體。

  在20年銀行機構改革的過程中,一批股份制銀行相繼成立,最早的交通銀行、華夏銀行、到后來的中信實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銀行,所不同的是,這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從一開始就按照公司治理的方向建行治行。

  公司治理的概念是從國際上引進的,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更是我國銀行業改革過程中首先要建設的框架。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很多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良好的企業往往具有更佳的經營績效;公司治理越健全有效,其融資成本越低,股價表現也往往更好。”

  定格——銀行卡

  “刷卡”在1988年的上海外企是一個非常時髦的話題。現已在美國工作的臧小姐回憶她那時因為有一張可以在高檔酒店消費的卡片,仍然流露公主般的神情。

  而臧小姐當時所工作的是一家美國公司,主要負責接待來自歐美的重要客戶,臧小姐當時使用的是一張運通公司卡,老板給他這張卡片,就像把一個公司出納悄悄揣在她銀包里,每月的賬單會寄到公司,老板能很清楚地了解臧小姐到哪里消費,消費多少,財務支出明細一目了然。

  旁白:一張銀行卡演繹銀行業變遷,1985年我國開始發行銀行卡,初期由于幾家發卡銀行各自為政,分散經營,銀行卡發展步履維艱。1986年中國銀行首家推出我國第一張信用卡——外匯長城萬事達卡,信用卡先消費后還款,其后,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擴大,帶有MasterCard(萬事達卡)、Visa(威士卡)、American Express(運通卡)、dinner Card(大來卡)等標識的卡片都可以在國內高檔消費場所刷卡消費。

  2001年,由多家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組建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國銀聯的業務范圍是在中國境內把各個會員銀行、特約商戶和ATM機連接起來,來為國內銀行和持卡人提供跨行和跨地區的交易。

  定格——愛立信倒戈

  金融創新是有近百年歷史的外資銀行的一大戰略。2002年4月,南京“愛立信”事件就給中資銀行來上了第一堂示范課。所謂“愛立信”事件,緣起于愛立信向它貸款的中資銀行申請一筆國際保理業務的貼現,但打了兩年報告都未果,因此愛立信“倒戈”能提供這種緊急資金支持的花旗銀行。

  因為機制造成的效率緩慢,已經讓客戶不能忍受,現在客戶有更多的選擇,當然就會尋找更有服務性的替代對象。一位專業人士認為,外資銀行進駐帶來的好處是,會促使中資銀行用較短的時間趕上經營管理水平更為先進的外資銀行。

  旁白:“愛立信事件”后,各中資銀行包括決策機構震動很大, 在較短的時間內,人們看到,一直苦于無政策支持的各中資行掀起了開辦國際保理業務熱,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花旗的刺激下迎刃而解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隨之而來的是,央行的相關決策程序也開始做出調整,主要表現為審批權逐漸向核準權轉變,以求給中資銀行更為靈活的業務創新機會。各中資銀行的業務創新產品也就此不斷涌現,從國際保理業務到票據業務、基金業務、銀行卡新產品以及一些理財新品種,短短半年多時間,中資銀行創新的速度令人驚嘆,不得不承認這是外資樣板在起作用。

  定格——國有銀行改革三步曲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將分三步來實施:一是消化歷史包袱,進行財務重組;二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三是創造條件公開上市,最終接受市場檢驗。”銀監會主席唐雙寧如是表述國有銀行改革的三步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任重而道遠。”萬云

  旁白:2003年,我國政府下決心進行銀行改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國有銀行改革,既是鑒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也是降低國有商業銀行當時高達40%至50%的不良資產的需要,同時也是轉變國有大型企業經營機制的需要。”2004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經過財務重組、機構重組,到2004年秋季,兩家銀行的股份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政策拉動旅游

  繼1979年小平同志表示“民航、旅游很值得搞”,要“以發展旅游為中心”、“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民航)”之后,經過10年的蓬勃發展,入境旅游市場逐漸形成一定規模。1992年,國家旅游局準備在北海開發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夜總會”,消息一傳出,立刻就有50多家投資單位跑來洽談合作。局長劉毅表態,“只要不嫖、不賭、不吸大煙,其他都可以考慮,做一些試驗”,而這個史無前例的夜總會計劃總投資達到78億元(見《中國經營報》1992年11月24日的相關報道)。

  1995年5月1日,隨著五天工作制的實施,國內旅游開始迅速發展。1999年“十一”期間,首次長假帶動了旅游消費井噴,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黃金周的黃金效應。《中國經營報》不僅記錄了當時的盛況,還率先提出了“假日經濟”的概念(見1999年10月5日《過節刺激消費,放假帶動內需》)。

  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讓整個行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目前一切都在恢復中。

  影響醫藥產業的五個GXP

  GMP -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GMP是世界各國對藥品生產全過程監督管理普遍采用的法定技術規范。

  GSP - Good Supply Practice 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

  GSP是控制藥品在流通環節所有可能發生質量事故的因素,從而防止質量事故發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

  GCP - Good Clinic Practice 藥物臨床實驗管理規范。

  GLP -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

  GLP是關于藥品非臨床研究中實驗設計、操作、記錄、報告、監督等一系列行為和實驗室條件的規范。

  GAP -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1998年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海口會議第一次研討GAP,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32號局令頒布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GAP),并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由于中藥材種植涉及醫藥、農業等多個領域,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復雜繁多,該規范仍在探討中。孫晨

  旅游

  定格——黃山

  黃山旅游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中國景區發展的一個縮影。而黃山的保護和管理至今依然是中國景區治理的典范。

  1979年7月,75歲高齡的鄧小平登上了黃山之巔。這是一次不尋常的登頂。

  “黃山是發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正是鄧小平的這番話,極大地推動了黃山旅游的發展。

  旁白:對中國的許多景區而言,世界遺產既是一頂令人驚羨的桂冠,也是一個教人發怵的“緊箍咒”。

  然而由于只是盲目建設,忽略了管理,終于招致了1991的“10·18”案件。當時的管委會在試圖制止當地農民的尾隨兜售,強買強賣過程中和當地農民發生了動手事件,震驚海內外。

  就在那個時候,胡來春、黎志等一批年輕干部受命危難,開始勵精圖治。綜合治理逐年上去了,管理嚴格了,但下一步向何處去?擔任黃山管委會副主任并分管園林、規劃和經營的他提出了“山內用減法,山外用加法;數量用減法,質量用加法”的治理方針,并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和改善黃山的管理狀況。隨后的很長時間里,有相當多的景區管理者到黃山掛職鍛煉求取管理“真經”。

  旁白:黃山的加減法不失為保護世界遺產的先進經驗,但直到今天,圍繞遺產的保護和建設所產生的爭論和是非在國內的許多世界遺產地依然此起彼伏,難解難分。

   到了1996年,黃山又碰到了新的問題。因為建賓館、修索道,欠了銀行1.8億元的貸款。當時的黃山不上稅、不還貸款也剛剛能夠發工資,根本沒有多余的發展資金。而一旦要還本付息,脆弱的資金鏈就會斷掉。怎么辦?在國家旅游局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黃山發起設立了股份公司,通過發行B股和A股來募集發展資金。但即使是今天,風景區門票能否上市也是存疑的,但當時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治理模式,成功地完成了上市籌資的任務。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劇烈地震蕩。當時《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題為《風景區上市搞私有化》的文章,并刊登上黎志的照片,把黃山推向了風口浪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國有資源不一定國營經營才好,股份制、外資、民營也未必不行”,“要知道在我們上市之后的1999年,黃山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梅利娜·邁爾庫里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榮譽獎’,可見,上市并不意味著破壞,只要政府部門把規劃做好、管住就可以。”黎志如是說。

  旁白:黃山經驗很快傳播開來,全國的景區紛紛想要效法。但只有峨眉山“抓住機遇”實現了門票捆綁上市。之后陜西西安兵馬俑上市經八部委調研后受阻,風景區上市的做法被建設部叫停。

  (感謝原黃山管委會副主任黎志的友情支持)溫秀

  醫藥保健品

  定格——OTC

  1987年,伴著電視里“兩片!腸蟲清”,這個首次出現在電視中的簡潔藥品廣告詞讓中美史克的腸蟲清——這個OTC藥幾乎一夜間在中國家喻戶曉了。早在1984年,中美史克就踏入了中國醫藥業領域,并且把OTC概念引入中國,然而,在老字號、老品牌藥品靠口口相傳、自然銷售吃飯的時代,中美史克打開了營銷意識的禁錮,帶來了西方市場常用的OTC藥以廣告促銷的新方式,腸蟲清堅持廣告營銷的手段獲得了成功。

  定格——三株與巨人

  從1986年到1994年,中國的保健品業涌現出了第一輪淘金的“牛仔”:太陽神、娃哈哈、中華鱉精、沈陽飛龍、哈慈、金王花粉等都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隨后,保健品行業進入了衰退期。

  1994年8月,吳炳新、吳思偉父子在山東濟南扛著“三株口服液”的大旗沖殺進來。除了大量運用電視垃圾時段廣告轟炸,三株還極為大膽地創出一條“讓專家說話,請患者見證”的道路。三株首創專家義診的行銷模式后來成為一種這個行業的主要套路。而“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更是把低廉的人力成本優化到極致。

  然而很快,三株內部所崇尚的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造成了種種類似“國企病”的絕癥。1996年9月,“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條老漢”的爆炸性新聞,對于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中的三株公司無異是毀滅性的一擊。

  旁白:

  一家年銷售額曾經高達80億元——迄今中國尚無一家食品飲料或保健品企業超過這一紀錄——累計上繳利稅18億元、擁有15萬員工的龐大“帝國”就這樣轟然倒塌,淡出舞臺,竟聽不到一聲惋惜和同情。

  不同于三株的灰飛煙滅,巨人則有了涅 的機會。

  早在1993年,保健品行業殺入了一個追求暴利的風云人物——先做電腦、后炒樓花,“圈出”1.2億元的史玉柱。1995年5月18日,他一次性推出電腦、保健品、藥品三大系列、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保健概念的30個新品廣告,這可能是中國企業歷史上廣告密集度最高的一次產品推廣活動。一時間,暴風雨般的廣告、新聞炸彈瘋狂地傾瀉而下。

  旁白:

  1997年1月12日,數十位債權人和一群聞訊趕來的媒體記者來到巨人集團總部,討債的討債,曝光的曝光,隨后“巨人”轟然倒塌。這一年的結局令史玉柱痛苦不已。劉福興 孫晨

  回放——政策背景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醫療衛生形勢就不容樂觀,藥品市場管理混亂,百姓醫療費居高不下,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資源短缺情況突出,衛生事業整體缺乏活力。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1998年又發布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這兩個《決定》的出臺標志著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巨輪開始轉動。

  1998年開始的首輪醫療改革在這樣的形勢下實施的是“總量控制、結構調整”,使一度快速增長的醫療費用增長勢頭得到控制。應該說,這一輪改革是側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卻并沒有提及產權的變化。實際上,這個階段并沒有進入到改革的實施階段。

  1999年6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局長令印發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200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醫改才開始進入了一個有實質性變化的階段,大的變化就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六部委《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另外還對醫療機構進行分類管理。國家開始公開承認允許營利性醫院的出現。

  2001年2月28日正式頒布了新的《藥品管理法》,該法已于2001年12月1日起實施。這次頒布的新《藥品管理法》與原《藥品管理法》相比變動很大:依照新法規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只需經國家相關的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一家許可就可以到工商管理部門申請領取“營業執照”,改原來的兩證一照制度為一證一照,大大簡化了開辦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審批手續;統一了藥品的審批權,藥品的審批權歸屬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取消了藥品地方標準;將GMP、GSP認證制度納入了藥品監督管理體系等等。國家趕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前夕修訂出臺《藥品管理法》,對進一步加強監管,規范市場,順利與國際接軌,保護人民健康權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商業

  定格——百貨商場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百貨業生意“最好”的時期,他們靠著短缺環境、壟斷政策、中心地段創造了這個行業“只賺不賠”的神話。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化,尤其是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居民購買力水平的較快幅度躍升,客觀上要求由貨色品種齊全、購物環境優雅、附加服務功能完善的大型百貨商店成為市場零售業態的主角。于是,真正的現代百貨業出現了。1992年,北京燕莎友誼商城、賽特購物中心的開業成為北京現代百貨業的代表。次年,上海東方商廈也以現代百貨業的姿態給上海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購物感覺。

  從1990年到1995年,百貨業新店數量迅速增加,老店也紛紛改建擴建。最典型的是北京東四人民市場,1988年改建之后帶來了良好的效益,兩年半就還清了貸款。1995年以前,是中國百貨業的黃金時期。數據顯示,1991年,銷售額過億元的大型百貨店為94家,到了1995年就增加到624家,增長了6倍多。到1997年,這一數據達到800家。

  旁白:

  物極必反,宏觀經濟呈現有效需求不足的態勢,各地的大型商廈效益明顯下降,問題開始暴露,1996年,可以算是中國百貨業發展的分水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型百貨商店關倒閉的現象,北京信特、富祥行、保真商城、沈陽協和、天津亞細亞等大商場的關門就像零售業界的地震。引發了之后大型百貨商店的關門連鎖反映。1997年,西安、廣州、杭州、合肥都有百貨商場停業。死亡的氣息如咒語般籠罩著百貨業,直到世紀末。

  定格——連鎖超市

  1981年,中國第一家超市在廣州誕生,到1985年,全國已經有超市140家。與百貨業相同,超市業從1986年北京海淀超市倒閉之后就開始了行業的寒冬。超市的寒冬再一次說明了行政命令干預市場不適應經濟發展水平的敗筆。

  與百貨業興起的時間相同,超市業的復蘇也是上世紀90年代初。這一次,超市與連鎖相結合給超市行業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1990年,中國第一家連鎖超市廣東東莞美佳超市開業,到1996年,其店數總數達到40個,銷售收入近1.5億元。隨后,上海華聯、北京希福成為中國本土連鎖超市的先驅。到1996年,全國已經有各類連鎖公司700多個,有各種形式的直營店、加盟店10000個。

  旁白:實際上,真正引發超市熱的是外資的進入,自1995年、1996年家樂福在北京和上海開辦大型超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國出現了開辦大型超市和倉儲商店的熱潮。超市與連鎖的結合使超市這種業態迸發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中國零售業最具活力的業態。在2000年中國商業零售業排行榜中,聯華超市以111億元的銷售額名列榜首,超過了一直處于中國零售業排行首位的上海一百。

  IT

  片頭曲

  1984年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中國第一批IT企業相繼成立。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大力支持下,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開發公司迅速增長至40余家,營業額1800多萬元,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骨干基本形成。

  同年,柳傳志和他的幾個同事籌集20萬元創辦了聯想公司,并確定了“貿、工、技”的發展思路。

  此后,由于經商熱潮興起,非科技企業也開始介入從事科技產品的貿易獲取高額收入,中關村熱鬧起來。“倒爺一條街”、“騙子一條街”的稱謂由此流傳于世。

  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張朝陽回國,在北京北郊的一間小辦公室里開始了創業。這一年的11月,他從麻省的老師那里拿到第一筆天使資金。1997年5月,來自寧波的年輕人丁磊用籌集到的50萬元在廣州創辦網易公司。10月,王志東的四通利方融資成功,一年后,四通利方并購華淵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新浪網。

  2000年4月13日,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3個月后,網易、搜狐先后上市,網易上市當日跌破發行價。中國互聯網在登上巔峰的瞬間開始滑向深谷。

  同年4月,聯想集團分拆為聯想電腦與神州數碼兩家公司。

  定格——互聯網冬天

  2001年3月,最先上市的中華網開始了中國互聯網界的第一次大裁員,裁員比例為17%,同時,停止了在幾個國家的運營。

  6月3日,新浪董事會以經營不善為由,解除了總裁、新浪創始人王志東的職務。作為中國互聯網的標志性人物——王志東的離職引起業界的強烈反應。而令一個門戶大網網易也不平靜。9月,網易被納斯達克正式宣布挺停,此時,網易股票已跌至50美分,幾乎沒有人懷疑它會被最終摘牌。

  旁白:2002年年初,網易復牌。三大門戶股價始終徘徊在1美元(垃圾股)以下,搜狐總裁張朝陽認為華爾街與中國市場隔閡太深,中國股票在納斯達克很難有好的表現。

  到2003年,聯想承認它在互聯網的投資是戰略失誤。

  其年冬,電腦市場進一步蕭條,被稱作“中關村冬季”。

  定格——短信

  2003年的春節,短信突然闖入了中國人的生活,短信拜年成為大家相互問候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式。人們無意中形成的這個習慣導致了中國互聯網的迅速振興。

  由于短信業務異軍突起,該年年中,網易率先宣布贏利,隨后,搜狐、新浪先后宣布贏利。在三大門戶產品市場打開缺口的同時,它們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更是令人吃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三大門戶的股價翻漲了100多倍,不但造就了一大批百萬富翁,也將丁磊、張朝陽等推向了中國財富榜的頂端,而丁磊更是榮膺中國首富的頭銜。

  旁白:到2004年,由于中國移動對三大門戶的短信業務先后開出巨額罰單,三大門戶的營收業績開始出現搖擺,同時,股價也回落到20美元上下。

  這一年,網絡游戲業務蓬勃而起,靠代理韓國游戲起家的盛大總裁陳天橋頂替丁磊坐上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于東輝

  通信

  定格——程控交換機

  當鄔江興在1990年埋頭于圖紙之時并沒有意識到他的項目將徹底改變整個中國的通信制造業的格局,當然他也忘不了自己的老朋友,洛陽電話設備廠廠長柏富棟的大力支持,柏冒險貸款幾千萬元,在全國開通了十幾個電話試驗局,以試運行和推廣鄔江興所帶領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程控交換機項目組剛剛研制出的04機。

  “做這樣的決定冒著巨大的風險”,柏富棟說。但正是這樣的冒險,開始了中國通信制造業的絕地反攻。6年以后,媒體給予了鄔江興們“巨大中華挺起中國人脊梁”的盛譽,巨大中華指的是當時中國國內的四大電信制造企業,在04機基礎上成立的巨龍、由電信科技研究院轉制的大唐、民營企業中興以及專業軍人任正非創辦的華為。就在巨龍成功不久,大唐、中興集團也推出了自己的程控交換機產品。

  旁白:

  最紅火的時候,巨龍十幾個安裝小組同時北上南下,最快的23個小時就安裝開通一個電話局,不包括其他國產程控交換機,單04機及其改進產品形成的產業,生產銷售累計就達3000萬線,產值超過100億元。

  定格——3G

  技術的落后可以在一段時間里趕上,但失去了標準的話語權則意味著落后了一個時代,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寰回憶到當時的情景時雙眉緊鎖。“從固定電話的程控交換機到2G的GSM和CDMA移動交換機,中國通信制造企業都處于極度被動的境地,雖然把市場搶了回來,但以市場換技術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9年。直到1999年10月底,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國際電聯會議上,由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代表中國提出的TD-SCDMA標準提案被國際電聯采納為世界第三代移動通信(3G)無線接口技術規范建議之一才最終改變。

  旁白:

  據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副總裁陶雄強估計,TD-SCDMA標準帶給中國的是一個2.4萬億元的市場。

  而它的意義還遠不僅于此,更重要的是,TD-SCDMA的成功結束了中國在電信標準領域零的空白歷史,為扭轉中國移動通信制造業長期以來的被動局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新一代的通信網絡建設過程中,終于掌握了發言權。李健

  房產

  聚焦——房地產怎么就是總挨打的孩子?

  統計數據表明,從1998年到2002年,我國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始終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長,到2002年,房地產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帶動了鋼鐵、水泥等行業的投資擴張;引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雖然任志強、潘石屹等諸多房地產大鱷極不理解,認為當前的房地產需求是真實的,完全不同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情況,但是房地產業成了2004年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

  “為什么又是房地產?”業內人士忿忿然。任志強怒而質問:“房地產怎么就成了總挨打的壞孩子?”

  政府使出殺手锏,2004年10月29日央行宣布了9年來的第一次加息,同時加強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12月1日,新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前者強化了地方政府違反上級土地計劃的責任承擔制度,后者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任何建設項目批準、核準必須要經過上級的預審環節。另外,省級以下的土地實行垂直管理的制度年內會得到基本落實,一系列的強硬手腕使市場投機者感到惴惴不安。連資金實力雄厚、市場感覺最為靈敏的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都感慨道:從目前情況來看,2005年可能是最微妙的一年、最不能確定的一年,2004年下半年陸續出臺的政策效力,在明年都會反映出來。

  定格——仇福憲

  1990年至1992年間,仇福憲這個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那個時候的從業者至今清楚的記得這位廣州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從臺灣請來的銷售專家。她精心培育銷售隊伍,倡導按揭貸款方式購買樓盤,首推“賣樓花”理念,使世界貿易中心大廈的銷售大獲全勝。仇小姐帶來的全新的銷售風格和銷售技巧,可以說是讓當時的業界耳目一新:房地產原來可以這么做。世貿中心也因為仇福憲每平方米賣到了2000多美元,堪稱當時廣州樓市的“天價”,而在世貿中心開發過程中,培養了內地第一批專業的樓盤銷售隊伍。

  仇福憲自己也承認,內地是一個前瞻性很強的市場,她應該多帶些先進經驗和創意進來。當時她就預測,10年后整個亞洲的房地產都要看中國。

  這個時期另一個房產策劃界開山鼻祖王志綱先生成功策劃順德碧桂園也是標志性事件之一。1993年6月,王志綱加入瀕臨困境的順德碧桂園開發,首創“名牌的背后是文化”的理念,并給碧桂園項目賦予“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的全新生活方式,整合和調動了強大的新聞資源將這一思想傳播出去。特別是推出“可怕的順德人”的系列懸念廣告,使碧桂園在人們的心目中瞬間變成了“成功人士的家園”。

  旁白:

  碧桂園從原來的寂寂無名到一飛沖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華南碧桂園、廣州碧桂園、均安碧桂園、花城碧桂園、順德碧桂園、荔城碧桂園,幾乎一年一個,讓同行看得目瞪口呆,讓消費者大開眼界。王志綱對此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一頭大象闖進了瓷器店。”

  定格——房產泡沫

  “那時候連國內各省的政府部門都籌集資金要到海南來撈一筆,一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海口市經貿局副局長朱國憲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起了1992年前后的“房地產狂潮”。

  1992年,上千億的房地產資金“飛蛾撲火”般地投向幾個地區,海南至少800億,北海300億,惠州150億,這些資金很多都是從銀行里貸來的。而用這些錢建造出來的房子卻很少有人問津。

  旁白:

  1992年的房地產投資與1991年同比增加117%,而1993年房地產投資比1992年又增加了124%,連續兩年的不正常高速增長,催生了局部地區的大量泡沫。“每次泡沫都有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每個人都大叫‘便宜’;在接下來的階段:投資者下單之前咬著指甲自言自語‘不貴’;在最后階段,錯過了早期上漲階段的人們會邊嘟噥著‘不便宜,但還有上漲空間’,邊帶著他們的有限資金匆忙殺入”。

  回放——政策背景

  房地產公司大量涌現是在1992年、1993年以后。這個行業真正走向市場化的標志,一是土地交易市場化,二是房屋商品化,而這兩項指標是在1990年以后隨著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才逐漸顯現的。

  1990年,國務院55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對土地交易以法律方式予以承認,房地產業這股商業力量才開始前所未有的縱橫捭闔。從只解決住房問題的單一經營制到參與城市建設的綜合開發,從一個基礎產業部門到一項消費產業以及開辟多種住宅建設資金渠道,建立包括開發到經營服務的一整套業務體系、多種經營方式。謝紅玲 李靖

  打破壟斷的電信改革

  趙維臣無法忘記當時的情景,1992年下半年,電子部、電力部和鐵道部聯合向國務院正式提出組建聯通公司的請示報告,報告特別指出,中國電信市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只有引入競爭,通信產業才能更快發展。兩年后的7月19日,聯通作為中國第二家獲得電信經營特許權的公司正式成立。趙成為中國聯通第一任董事長。

  在聯通打入手機市場后,消費者得到了手機資費直線下降,同時也迫使電信運營行業服務不斷提升的好處,但市場對打破電信壟斷的呼聲依然絲毫未曾停歇。

  1999年,剛成立1年的信息產業部成立即開始操刀對中國電信的拆分,在中國電信的拆分重組中,信息產業部將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剝離。原中國電信拆分成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通等3個公司,尋呼業務并入聯通公司。

  而在2年后的2001年,中國電信再次分拆,關于中國電信再次分拆的原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韓德強認為,在于第一次分拆后市場的有效競爭并未形成。有效競爭為何沒有形成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市場競爭。中國電信經營著與其他數據業務運營商相似的業務,當然不肯減少由于固話網壟斷所帶來的競爭優勢;二是利潤動機,中國電信承擔著普遍服務的責任,要用長話的高利潤補貼市話的虧損,要用東部地區的贏利補貼西部地區的建設投入,這也是中國電信覺得自己最冤的地方;三是“溫順的貓”理論,其他競爭對手如聯通、鐵通,為了長期享有優惠政策的庇護,可能并不愿意過多擴大與中國電信的競爭。

  在二次分拆時,南方二十省的電信公司組成新的中國電信,北方十省市的電信公司則和網通、吉通重組為新網通。最終形成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的5+1格局。

  雖然到目前為止,電信運營行業的改革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而我國電信企業與實力雄厚的國外電信巨頭相比,仍存在實力較差、機制僵硬、管理滯后等種種不足,但通過拆分后的中國電信運營業較以前在市場能力方面的提高顯而易見,特別是在電信運營行業對外資放開的前夕,這點尤為重要。

  汽車

  定格——上海大眾吃螃蟹

  1984年10月10日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轎車生產廠——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資合同正式簽署。上海大眾成了第一個敢在轎車項目上吃螃蟹的人,而德國大眾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在自找麻煩。項目談判時,雙方都有反對聲音。

  當一汽、二汽知道了這個轎車項目時,都想把轎車裝配線爭奪在自己手里,一汽、二汽的理由是,上海的汽車工業實力太弱,又不是中央直屬企業,這個國家項目完全可以不考慮他們。

  與此同時,大眾也在猶豫。“大眾公司內部各總裁的意見不一致,”以饒斌為首的談判小組,“提出了在開始階段可以把規模減小的建議,即把年產15萬輛的規模壓縮到年產3萬輛,以解除他們的顧慮。大眾公司的代表們將饒部長的建議用長途電話向大眾公司執行管理委員會匯報,得到大部分總裁的贊成,特別是得到了董事長哈恩博士的首肯,轎車項目得以繼續進行。”

  定格——一汽、東風全面對外合作

  2002年八九月間,一汽和豐田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東風和日產汽車簽署了更廣泛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文件。原二汽廠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陳清泰說:“過去是我出錢,你出車,現在我們有固定資產作價,和對手平等的全面合作。這是巨大進步。”東風和日產的合作還在繼續,日產準備把國際市場讓出一部分給東風商用車。一汽和豐田要建立研發中心,這是豐田歷史上第一次和別人平等合作建研發基地,一汽副總經理金毅說:“我看了保密文件,我們有七八個項目呢。”老國企第一次嘗到了大甜頭。

  定格——價格自律公約

  1998年,有一件幾乎被人忘記的事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剛剛成立的國家機械局主持了《轎車行業價格自律公約》簽約儀式,全國最主要的十幾個廠家全部聯名。相比較中國彩電行業的價格聯盟,轎車的價格自律默默無聞,因為當時中國的轎車價格并未放開,但這一明顯有悖市場經濟的行為仍能體現那個時期的經濟特色。價格自律迅速瓦解,再次顯現部門和企業利益在這種行為背后的影響。

  當時站在簽字臺后面的與會領導稱,當時中汽協會想管價格,原國家計委和經貿委也在為誰管定價而爭吵、打架,但管定價的企圖很快成為歷史。企業的高利潤被迫擠給了消費者,汽車廠再也不像當初那樣,一人一口都能吃飽喝足了。張火召虎

  能源

  定格——能源短缺

  從2003年中期開始,“煤、電、油、運緊張”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這四大經濟基礎領域的彼此關聯性,又進一步加劇了緊張。中國此次能源短缺首先表現為電力吃緊。自2003年夏天開始,廣東、上海、浙江、江蘇、重慶、湖南等19個省市出現拉閘限電現象,2004年更是擴大到24個省、市、自治區。今夏,僅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的最大電力缺口就達2983萬千瓦之多。

  為什么缺電?如從資源角度考慮,是由于煤炭供應不足。而中國煤炭產量近幾年逐年增加,2004年可望達到19億至20億噸,絕對數量并不短缺。于是,運輸、價格兩大矛盾凸顯,對這兩大矛盾,2004年由政府主導上演的“電煤搶運”及“煤電價格聯動方案”成為中國能源行業的重頭戲。

  旁白:

  隨著2004年國務院原則上批復了“煤電價格聯動方案”,煤、電,這對勢不兩立的“矛盾”曠日持久的爭議有望緩解。20年來一直延續,且近兩年來激烈交鋒的煤炭訂貨會,也將完成其歷史使命,壽終正寢。

  定格——能源體制改革

  能源短缺讓人們認識到資源不足的前提下,中國的能源體制又已積重難返。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相繼成立,這樣,與上世紀80年代初成立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一并,三大公司撐起了中國石油業的天空。

  除石油之外,能源行業中,電力體制改革較為矚目。2002年底,五大發電集團成立,兩大電網公司掛牌。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為核心的改革,正式走向前臺。決策者們的初衷非常理智:要通過拆分,摸一摸“電老虎”的“屁股”。

  在煤炭領域,20年改革力度最大,成果卻最微。20年前,為解決煤炭開采不足的矛盾,今天備受指責的“有水快流”政策出臺。煤炭生產主體徹底多元化。

  主體多元化后,煤炭產量雖然快速上升,但相關資源保護及環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更重要的是,非國有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日益嚴峻,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煤炭生產主體多元化之后,煤炭價格也在10年前走向市場。但事關下游電力行業利潤的電煤價格卻仍維持計劃,于是,久違的“雙軌制”即使在今天仍困繞著煤、電業界。崔毅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元旦節
元旦和弦鈴聲專題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為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