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五任一把手升遷軌跡:自費改革的樂與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08:17 第一財經日報 | |||||||||
一些曾在溫州為官的人認為,溫州的“自費”改革史,實際上是整個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看溫州改革必須了解溫州的過去,如果沒有這個痛苦的歷程,溫州是一張空白的明信片,假如溫州沒有被爭論,溫州也就不會被世人所關注。 袁芳烈“開河”
上世紀80年代,溫州的爭論焦點是“姓資姓社”。 改革開放前,溫州以“亂”著稱。1981年初,鄧小平和李先念曾批示,督促浙江省委徹底解決溫州問題。 1981年8月,時任浙江省副省長的袁芳烈受命來到溫州。雖然他對集體經濟已有所反思,但還是帶著對個體經濟的偏見赴任溫州。 袁芳烈深入溫州4年后,從接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政治任務轉變為“探索一條主要依靠群眾自身力量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路子”。 為溫州正名的他最后被平調回杭州,出任省政法委書記,卻沒有獲得省委一句公開的評價。據知情人士透露,袁芳烈在離開溫州很久之后才知道,省委對他的繼任者特別囑咐:去溫州要搞活國有企業,要凍結原來的干部。 董朝才“后繼” 新任市委書記董朝才上任3個月內,對溫州市各部門的工作不作評價,并把袁芳烈的幕僚班子丟在一邊,開始跑國企、跑供銷社、搞調研。這是個話不多,衣著、作風都像農村干部的書記。幾乎沒有人知道新書記的葫蘆里裝的是什么藥。 15年后,董朝才向媒體承認,他是帶著問題和“對資本主義的天然警覺”到溫州的。 董朝才說,他知道歷史上跟農民唱對臺戲的教訓。“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了多少人呢!凡是我們跟農民唱對臺戲的時候,經濟就要出大問題。” “我給自己一句話:老百姓想干的事,不去阻攔;老百姓不想干的事,不去強迫。”董朝才曾公開這樣表示。 正在遠處觀察董朝才一舉一動的袁芳烈拊掌而笑:“溫州除此之外,無路可走。老董繞了幾個彎子,終于上道了。” 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馬津龍說:“董朝才任上的5年,風風雨雨沒有停過,民間有句話說:‘打雷在深圳,下雨在溫州。’溫州的問題,哪怕是芝麻粒大,都可能跟意識形態掛鉤。” 有著與溫州農民一樣的“改制情緒”的董朝才最后被調到浙江省體改委。 劉錫榮“追隨” 董朝才改革思路的繼承者是劉錫榮。 這個樸素、儒雅的書記,是抗戰時犧牲的中共第一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的遺腹子,于1981年12月任溫州市委常委、秘書長,1983年4月后,任溫州市委副書記。1988年12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溫州市委書記。 在溫州追隨袁芳烈、董朝才10年的劉錫榮,認定的也是他們兩人的路。在溫州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候,他提出“不等、不靠、不伸手要”,并曾宣布,溫州市委市政府三年內不買車、不建房,咬緊牙關建機場。集資成功建設溫州機場之后,劉錫榮還為溫州鐵路建設絞盡了腦汁。 據溫州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魏敬先回憶,劉錫榮了解到祖籍溫州樂清、客居香港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海內外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弟子,為了爭取海外投資,劉錫榮用一種很有人情味的政治智慧作為“統戰手段”。魏敬先說,南懷瑾是一個孝子,于是劉錫榮就與魏敬先商量,能不能用南懷瑾母親的頭發,繡一幅他母親的肖像作為見面禮? 為難的魏敬先接受了領導布置的“政治任務”,但到哪里能找到過世已久的南懷瑾母親的頭發呢?經過一番努力,魏敬先發現南懷瑾的妻子(南懷瑾離開故鄉前的妻子)平時為婆婆梳頭時,有心留下了婆婆不少的頭發,這件事因此得以玉成。 魏敬先說,劉市長到香港會晤南懷瑾時,事先沒有告訴他要送他這幅肖像。等到見面后,劉市長揭開鏡框外的綢子,南懷瑾一看是母親的肖像,撲通一聲跌跪在地:“知我者,劉市長也!” 當激動的南懷瑾得知那幅肖像竟然是用他母親的頭發繡的,就更加激動不已,當場表示,一定要為家鄉做一些公德之事。此后,通過南懷瑾的關系,溫金鐵路順利籌資約5億元人民幣,并于1994年建成通車。 馬津龍說:“在改革方面,劉錫榮不事張揚,在很困難的條件下,恢復了溫州的經濟。”1991年6月后,劉錫榮出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浙江省副省長。 張友余“二次創業” 此后,張友余接任了溫州市委書記。 張友余的得意之作,是在國務院七部委聯合打擊溫州“假冒騙”,處理以溫州柳市電器為代表的質量問題時,表現出的極其高明的“政治智慧”。 張友余提出了以“質量立市”為口號的“二次創業”。“客觀地評價張友余的政績,他為‘溫州模式’搭建了二次創業的平臺,為溫州的民營經濟發展沖出困境開了綠燈。如果說到他的缺憾,那就是在他的手里成就了一個女貪官楊秀珠的權力追求。”一位溫州廳級老干部說。 以“建設現代化溫州”為口號的蔣巨峰,最后榮升為四川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楊海鵬、翟明磊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