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新走勢:有望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8日 10:15 中國新聞網 | |||||||||
截至2004年11月20日,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歷史性地突破了1萬億美元,預計在年底全球貿易大國排序中,我國將有望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仍具備繼續增長的基本條件,其有利因素主要是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增長較快,國際投資開始活躍,中國以“加工貿易”為特征的制造業高速發展。不利因素則是由于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全球通脹壓力趨升,世界經濟增速將較今年減緩。另外,我國的外部發展環境比2004年趨緊,貿易摩擦將持續增加,而美元匯率的走勢也會對我國進出口產生一定影響。綜合各類因素,我
三大因素支撐高速增長 2004年,我國提前6年實現了在2001年制定的進出口總額1萬億美元的中長期規劃,這是在近3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基礎上獲得的。它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和世界貿易的增長。這是由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給進出口貿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與厚實的物質基礎。換言之,我國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推動進出口高速增長的首要因素。 近1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高達8.8%,已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與規模的迅速擴張給進出口帶來旺盛的需求。在出口方面,我國制造業有強烈的出口依賴,在600種政府監測的消費品中,80%供過于求。目前,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25%以上;空調、彩電、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產品出口依存度在40%~50%之間;DVD的出口依存度已達80%以上。 進口方面,由于國內經濟增長相當程度要靠投資推動,拉動了能源、礦產、原材料等資源類初級產品,以及重化工產品、制造設備進口的大量增加。此外,占我國進出口份額很大的加工貿易,也產生了大量中間品的進口。這些因素構成了近年中國進口大幅度增長的基本原因。 外商投資導致我國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是導致出口高速增長的另一關鍵因素。我國引進外資已經連續10多年居發展中國家第一,其中制造業占了7成,主要集中在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通用和專用設備領域。外資向制造業集中,極大地影響了我國進出口規模。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已經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7%,進口占58%,對外依存度(出口額占工業產值比)高達45.5%。可以肯定地說,只要外資繼續向我國制造業投資的趨勢不變,我國進出口將繼續維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再有,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都采取了積極鼓勵出口的發展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實施了一系列對外貿易促進措施與政策,這也極大地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的成長。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政府在進出口市場準入方面,按照入世承諾全面放開經營權,使外貿主體迅速多元化,私營企業正在成為促進出口的新生力量。 高速增長中的三大變化 在我國外貿高速增長的這三年間,我國外貿產品的構成、貿易的主體和形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就產品構成來說,我國外貿經歷了從輕工紡織品到機電產品,再到高新技術產品為主要支撐和新增長點的三個階段,成功地駕馭著出口產品結構逐步升級的過程,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將成為未來若干年的“希望之星”。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將達到52%,高于總出口增速17個百分點,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達27.4%,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影響日益加深。 從外貿形式來看,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成分是一般貿易,但這種格局近年被打破。加工貿易異軍突起,超過了一般貿易的增長,目前已經占到出口總額的55%,進口總額的39%。加工貿易不僅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吸納了2000萬以上的勞動力就業,而且每年由此獲得了較大的貿易順差,為增加進口提供了安全保障。 我國貿易主體的變化也同樣不容忽視。外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的崛起,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新趨勢。這兩者相加,已占我國出口額的74%,進口額的69%,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外貿領域的市場準入使得私營企業長期積蓄的能量在短期內得到釋放,形成我國近年獨特的出口推動力。 未來增長需解決三大問題 總體來看,盡管明年世界經濟增速低于今年,但我國對外貿易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進出口仍將維持高于國民經濟和世界貿易增長速度的發展趨勢:一是因為我國宏觀經濟正處在新一輪增長期,其經濟規模與總量的擴張對國際市場與貨物貿易帶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二是世界產業,無論制造業或服務業“外包化”已成潮流,由此帶來全球產業分工的新一輪配置,制造業、特別是IT產業向我國轉移的趨勢還方興未艾。作為一種發展模式,我國經濟正前所未有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成為國際大循環中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外貿增長中存在的三大問題: 首先,單純依靠數量規模和價格優勢的增長方式的弊端逐漸顯現,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成為未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我國出口產品在一定時期內主要依靠數量增長和加工貿易的方式提升競爭力,我們從這個階段獲得了巨大利益,但也為此付出了資源、環保等方面的代價。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出口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當前緊迫的工作。我們要充分發揮外資技術的“溢出”效應,形成國內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聚集群;要幫助國內企業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培育自有品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拓展全球銷售渠道,逐步走向依靠質量效益實現可持續增長。 其次,貿易摩擦高發將與我國出口規模的增長相伴相隨,輕視或者過于敏感都無助于問題的正常解決。 目前我國出口順差集中在與美、歐各國貿易中,表現在質優價廉的各類工業制成品;逆差則集中于日、韓、臺灣地區和東盟,表現為投資品、中間品和各類零部件。只要這種以加工貿易為特征的不平衡貿易格局依然存在,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就會居高不下,甚至會向一些具有同類產業競爭結構的發展中國家蔓延。 為此,我們應該很好研究WTO的相關規則,在構建中央、地方政府和企業、中介組織四位一體的摩擦應對機制之外,還要加強國內立法,將WTO規則框架的“實施細則”內法化,維護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多邊貿易原則,最大限度地保障國家經濟利益。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未來貿易政策的調整,應優先考慮經濟增長和就業需要等宏觀經濟指標。 美國對外反傾銷的成本實際大于外國商品廉價進入給國民帶來的福利。美國堅持這樣做,是為了國內產業發展和就業的需要。現階段的我國經濟屬于成長型經濟,促進增長和就業更應該是經濟和貿易政策的首要目標。因此在具體政策安排上,一是充分關注利用外資政策對進出口產生的互動與影響;二是充分估計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參與度和融合度;三是密切注意明年國際市場油價波動和美元匯率的變化,在仔細權衡各種利弊的基礎上進行政策選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柴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