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家石油政策的限制,行業進入壁壘的阻礙,加之在產業結構、投資能力、技術積累和管理體制存在諸多缺陷,民營企業注定成為國家石油壟斷的附屬品;在目前壟斷局面下,石油民企只能從填補壟斷資本空缺起步,積累資金、技術,等待相關的政策、法規出臺
本報見習記者 姜雷
進入2004年末,中國民營石油企業的利好消息不斷。成品油零售市場開放,民間石油商會的成立,民企南海石油獲菲律賓石油開采權。一系列動作使得民營企業在歲末石油舞臺上異常引人矚目。
而日前政府高層關于“抓緊時間進行石油體制改革”的批示,似乎為他們突破壟斷堅冰,實現產業突圍提供了政策支持。
據了解,這份批示是針對黑龍江省的民營企業上交國務院的一份“關于兩大石油集團壟斷控制油源導致民企無法生存”的報告做出的。
但業內人士對民營企業未來的發展并不十分樂觀,認為國家壟斷性的石油政策并不會因此出現重大轉變。更悲觀的論調認為,由于國家石油政策的限制,行業進入壁壘的阻礙,加之在產業結構、投資能力、技術積累和管理體制存在諸多缺陷,民營企業注定成為國家石油壟斷的附屬品。
下游市場壟斷依舊
“成品油源仍然控制在中石化、中石油手中,零售市場的開放對石油民企突破壟斷并不能起到實質幫助,成品油市場壟斷局面不會因此被打破。”天相投資顧問公司行業分析師田冬宇認為。
在目前成品油管理制度下,兩大集團仍將控制著成品油的調配和批發,民企還需要通過兩大集團獲得油源。這表明,零售市場開放只給了民企一個名份,他們只能在制度上取得了和兩大集團同等的競爭機會。
外資石油企業并不比民營企業有更多的特權。英國BP石油公司日前表示,零售市場開放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內成品油市場現狀,現在BP的主要精力還集中在與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合資加油站項目上。即使是跨國公司也不能拋開兩大集團孤軍深入。
“這種局面即使到了2006年批發市場開放也不會發生大的改變,這是國家對整個成品油市場壟斷管理的性質決定的,即使個別企業擁有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沒有進出口貿易權,仍然需要仰仗兩大集團開展業務。”業內人士分析。
成品油市場壟斷依舊,使得民企只能著眼于零售終端的拓展。通過增加加油站數量,抬高身價,確保安全。這又使民企重新走回到囤積加油站、伺機出售的老路上。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加油站8萬余座,加油站的網絡布點工作已基本完成并趨于飽和。新增加油站只能寄希望于國家道路規劃的提速和新的城市建設。而能否獲得投資機會、市場潛力如何對民企而言還是個未知數。
山西和田中油石化公司總經理潘耀文告訴《財經時報》:“和田集團將積極與省市相關部門溝通,爭取新建城區或者新修道路的加油站份額,提高企業在山西市場的占有率。”
上游開采堅如磐石
相對于石油產業鏈最下游的零售終端,處于最上游的石油勘探開采業對石油民企來說就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中國實行的是石油資源的國家所有制,《礦產資源法》及對外合作開采海洋、陸上石油資源條例等配套法規,從法律上對石油上游行業的準入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石油資源由中央政府一級管理,只有獲得中央政府頒發特許勘探許可證或開采許可證的企業,才能成為專營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商。目前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少數國有公司享有這種開采特權。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日前表示,石油上游領域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行業。民企缺乏資金支持,石油勘探開發又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很高的行業。因此,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要有一個發展過程。
技術密集型的石油勘探業,在勘探、開發等領域有大量的關鍵技術,民企技術力量薄弱的性質也決定其不可能進入這一壁壘。
石油行業壟斷依舊
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國石油產業政策不同于一般競爭性行業的監控與管理。通過國家政策推進企業重組、保護國有壟斷,能有效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生產盈利能力是石油行業的最大特點。
石油石化企業的利潤在整個國有經濟中占了三分之一,在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1998年,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建立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兩大集團從實質上確立了中國石油行業的壟斷局面。
在煉油和化工環節等中游環節,全國大型的煉油廠和化工廠都歸屬兩大集團,社會上只是零星散布一些小型的民企煉廠。同時,政府開展了成品油市場整頓,對成品油零售和批發經營資格進行重新登記。并將零售終端管理權限下放給兩大集團。
2000年,2500個成品油批發企業中,為兩大集團全資所有或控股的約2200個。而7.5萬個被保留的加油站中,兩大集團所屬的約有3.63萬個,占到了總數的48%。國內的成品油資源實際上被牢牢掌握在兩大集團手中,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對產業鏈下游的壟斷。兩大集團通過控制油源、內部價格調撥等方法,搶占下游市場份額。
政府在推進石油行業壟斷的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全行業性壟斷的弊端。
“當前,石油市場中消費市場化和供應壟斷化矛盾突出,不對等的供需雙方市場地位,作為市場信號的價格失靈,使得市場無法真實反映供需變化,調節作用更是無從談起”。市場人士告訴《財經時報》。
入世后,政府在強化石油上游勘探開發的同時,漸漸放開了石油石化行業下游煉油石化和油品交易等環節。2004年9月,數十家民營企業獲得了成品油批發牌照。湖北天發和大連實德還獲得了原油進口牌照。這似乎給了民營企業一個喘息的機會。
石油民企出路何在
目前,中國石油民企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產業中,具有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泛的特點。在潤滑油市場,民營企業已經有了32%的占有率,但多為中低檔產品。在終端的加油站市場,民營資本也占了近一半。這些企業已成為壟斷集團吞并、收購的主要對象。
而國內很多從事煉化、零售業務的小企業,面對多年的壟斷擠壓而苦苦支撐的目的,就是等待外資到來,或出售或合資。而外商看中的是地方煉廠的銷售網絡和市場份額,他們想把生產環節放到中國,對這塊市場也很感興趣。
“我們現在就是主動和兩大集團及外資合作,在零售領域、石油行業配套服務等方面拓展業務。”河北一位民營企業老總告訴《財經時報》。在目前壟斷局面下,石油民企只能從填補壟斷資本空缺起步,積累資金、技術,等待相關的政策、法規出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