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 稅收增長成為亮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01:02 中國經濟時報 | ||||||||
-見習記者 盧葉 2004年,無論是財政收入還是財政支出,看起來都波瀾不驚,基本按照2003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安排及今年年初形成的預算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著。在今年的宏觀經濟背景下,財政政策主要任務就是配合中央的宏觀調控,避免因財政政策的擴張對呈現過熱趨勢的經濟發(fā)展“火上澆油”。然而,由于處在由“積極”轉向“穩(wěn)健”的關節(jié)點上,今年的財政政策
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 自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終于退出了舞臺,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正在登場。 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其重點就是國債投資。1998年以來,我國累計發(fā)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彌補了政府投資資金來源的不足。 然而,自2002年起,中國財政赤字躍居3000億元以上,并接連創(chuàng)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連續(xù)三年,我國赤字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逼近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3%。面對不斷攀升的國債和財政赤字,不少機構和學者也一直熱烈討論關于積極財政政策如何淡出的話題。事實上,國家近兩年在安排財政預算時,已采取了一些調控措施:自2003年起,我國當年發(fā)行的長期建設國債開始縮減,比2002年縮減100億元,2004年又縮減300億元。 回首積極的財政政策7年來的演繹,專家普遍認為,在當時遭受亞洲金融風暴以后,國內外需求蕭條,出口下降等情形下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確實為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生機。但這種反周期的、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必將在實行一段時間后退出。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時,我們采取的是發(fā)國債而非減稅的辦法,因此,這一政策對經濟的發(fā)展充其量是起一種支撐的作用,而非拉動的作用。“事實上,我個人覺得積極的財政政策,其實沒有那么積極。每年增發(fā)國債1000多億國債,對于整個三、四萬億的投資需求可謂杯水車薪;而且稅收是快速增加也是有目共睹的。”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由于國債項目占投資的比重不大,相比較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帶來的1.5%—2%的支撐,一個更重要的效果應該是給投資者和消費者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其投資和消費的預期產生向上的變化,從而刺激國內需求。 稅收增長成出人意料亮點 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04年將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力度,要重點向“三農”傾斜,向西部大開發(fā)和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傾斜等。實際上,今年財政支出也的確是按照這一方針進行的。今年我國發(fā)行國債1100億,規(guī)模沒有變化;在使用方向上,向“三農”、西部和東北以及公共衛(wèi)生等方面傾斜。面對今年一二季度的投資熱,因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并沒有用到投資過熱的行業(yè)中,在其使用結構上也只是微調,如延緩或暫停一些項目,尤其是政府投資項目的上馬。 然而,今年的稅收增長率卻成為一個未預料到的亮點。在財政收入方面,政府稅收充分發(fā)揮了杠桿的作用,保證了經濟的協調發(fā)展以及宏觀調控的順利實施。以減稅為核心的稅改工作今年也在有序進行。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最新消息稱,今年我國稅收增勢強勁,預計全年收入將超過25000億元,增收超過5000億元,總收入和增收額將雙雙實現歷史性突破。而2003年全國共入庫稅款(不包括關稅和農業(yè)稅收)20462億元,同比增長20.3%,增收3458億元。 財政收入快增長有必要 重質量更應考慮多方協調 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引發(fā)了各方面的討論和質疑。國家稅務總局在解釋這一問題時說,今年以來,稅收收入較大幅度超GDP增長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各類稅收對應的經濟稅源(稅基)增幅高于GDP增幅,由此產生的稅收也必然高于GDP增幅。另外,我國稅收收入核算口徑和價格也是影響稅收與GDP比較的一個因素。二是加強稅收征管和納稅人自覺納稅的遵從度提高是稅收收入超稅基增長的主觀動因。 周天勇說,國債發(fā)行的減少和稅收的進一步增長,對經濟都是有抑制作用的。經濟學上講,增稅抑制經濟過熱,減稅刺激經濟增長。所以今年的財政政策中,稅收增加對經濟過熱的抑制作用遠遠大于減發(fā)國債帶來的效果。 劉尚希認為,一方面,稅收收入的增長對宏觀調控是一種無意識的、自動的配合,起到了一個自穩(wěn)定器的效果,對某些行業(yè)的投資過熱現象有抑制的效果。另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增加了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也為政府支付改革成本以及抵御經濟社會轉軌中出現的各種風險提供了后盾。目前,國有企業(yè)的破產、下崗職工的安置、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改革、加強流行病的控制、基礎教育的加強、“三農”問題的緩解等深層次改革,都需要強大的財政做后盾。從這個角度來看,財政收入比GDP增長快一點是必要的。 另外,稅收增長的“度”確實也讓業(yè)內專家頗有爭議。衡量稅收增長是否正常,關鍵是看稅收增長與其對應的經濟稅源增長是否協調。考慮到影響稅收與GDP的增長彈性的稅收政策、稅基、物價、征管等方面因素,國家稅務總局認為,今年1—10月主體稅種與對應經濟稅源保持著協調增長的態(tài)勢,表明稅收增長是高質量的。 劉尚希說,“最優(yōu)”是一種分析和判斷,需要結合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結合“五個統籌”來全面考慮。“整體來說,我們現在正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以及轉軌加速的時期,各方面的深層次改革都需要大量的財政成本。而這大量的財政成本的支付只能主要靠稅收的增長。在這個前提下再考慮稅收的最優(yōu)規(guī)模,現階段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是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