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彼得·馬什(PeterMarsh)
日本電子企業尼吉康(Nichicon)的經理們失望地發現,即便中國工人的薪酬水平要低得多,但在中國生產其產品的成本與在日本生產仍相差無幾。原因很簡單:尼吉康還無法從中國當地供應商那里買到足夠的零部件。
對于許多技術相對成熟的產品,如電視機、復印機和白色家電商品(指電冰箱、洗衣機等家庭耐用品——譯者注),在中國生產能比在發達國家生產輕松降低30%至50%的成本,而對于其他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如尼吉康的高技術電容器,中國的整體成本優勢可能只有10%。更有甚者,在中國制造某些類型的汽車和挖掘機,其成本還高于主要工業化國家。
上述統計數字顯示,在中國辦廠遠非致富捷徑。
國際會計公司畢馬威(KPMG)常駐香港的主管湯姆·斯坦利(TomStanley)指出:“中國的供應鏈仍然非常原始,尤其對于某些種類的產品而言。進入中國的制造商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供應)本地化,對成本關系重大。”
三個因素
大多數在中國開展經營的企業需要考慮三個因素。
首先,假如找不到高效率的當地供應商,那么在中國設廠的企業就只能大量進口零部件。這樣,它們就必須承受各種額外的成本,如進口關稅和航運費用,并且貨物在遠程運輸途中遭到耽擱的風險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瑞士/瑞典工程集團ABB(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路義普(PeterLeupp)介紹說:“在中國當地購買部件,企業可以節省20%至30%的部件開支。”該公司在中國的工廠每年生產價值12億美元的產品,一半的零部件來自中國當地的供應商。
其次,假如外國部件供應商在技術上領先,而它們的中國競爭對手一時還無法企及,那么這些外國企業就能保持競爭優勢,至少在中國人趕上之前會是如此。
第三,許多中國供應商的拙劣表現,或許能說明為什么這么多的西方部件制造商正紛紛涌入中國,尤其是在汽車制造之類的產業。這些西方供應商在中國進行生產,能更靠近客戶,也有助于提高中國整體質量標準。
英國汽車部件制造商GKN是世界領先的“等速萬向節”制造商,這是汽車轉向系統中的關鍵部件。GKN為大眾汽車、福特和通用汽車這樣的汽車制造商供貨。GKN在中國開展業務,印證了這些汽車制造商對本地供應的高規格部件的需求。
但在其自身的產業食物鏈層面,GKN卻因難以得到優質供貨而備受影響。GKN公司上海業務副總經理喬治·亞當(GeorgeAdam)指出:“這地方好的轉包商不夠多,就算我們真的找到一家,對方也很可能是各大公司搶著要的對象,這就意味著我們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結果,我們自己內部制造的東西之多,超出了我們的意愿,也違背了我們的目標,即把相當大的一部分業務建立在采購外來零部件的基礎上。”
這一理由讓歐洲的數家供應商卻從中得利,并借此發揮了自身的技術優勢,證明它們的勞動力成本盡管高出許多,但它們的產品還是比任何中國廠家制造的都要好。比如英國“精密科技國際公司”每年向GKN中國工廠的鑄造車間提供大約40個高科技模具,因為GKN在中國找不到能夠達到質量要求的當地廠家。另外,未來一年內,位于英國曼徹斯特的PioneerWeston公司,有望向GKN的中國工廠供應大約35萬個精度極高的小型橡膠密封件,其單價僅為25便士(合45美分)。此外,GKN的上海工廠還從嘉實多(Castrol)潤滑油公司在德國的一家子公司采購所有潤滑油脂,并從列支敦士登Presta公司的工廠進口特制的高精度鍛造部件。
初期投資
但到中國來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西方及日本供應商還不夠多,尤其是在未來產量還不確定的行業。因為他們必須考慮它們的初期投資。
這樣的話,為什么像尼吉康(Nichicon)這樣的企業在生產方面遇到令人頭痛的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世界第二大建筑機械制造商、日本小松制作所(Komatsu)社長坂根正弘透露,該公司某些型號的挖掘機在中國生產的成本竟比日本還要高5%,這主要是由于某些關鍵部件無法從中國廠家批量購得而必須直接從日本運到中國,成本就是這樣增加上去的。
大眾汽車(Volkswagen)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大眾集團中國總裁雷斯能(BerndLeissner)表示,中國的生產成本“仍然高于國外”。
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雷斯能先生表示,中國與其它汽車制造中心之間的成本差距正在縮小。但在這種差距完全消除之前,許多在中國從事制造的外資企業仍然無法獲得削減成本潛在的全部效益。
轉載自《金融時報》(和風翻譯、本報記者陳姍姍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