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全球化突飛猛進的時代,許多國家紛紛將塑造國際形象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2004年,中國外交努力讓世界看到一個繁榮富強、自信文明、民主公正、開放開明、合作負責的發展中大國形象。
-楊鴻璽
中國亮點持續閃耀
2004年,中外首腦外交頻繁,有力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的發展。胡錦濤主席、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頻繁出訪世界各大洲的眾多國家,法國總統希拉克、德國總理施羅德、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巴西總統盧拉以及越、哈、菲、泰、柬等國家的領導人或政要紛至沓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美國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總統安全助理賴斯等政要相繼訪華。空前活躍的高層交往,增進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彼此了解與信任,推動了國家關系深入發展。外交工作更加重視以人為本,建立機構、健全機制,保障海外人員安全、維護海外利益。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04年外貿總額預計達到1.1萬億美元,順利躋身世界前三名,吸引外資居全球之首,對外投資勢頭也比較強勁。
總體來看,目前中國對外關系全面深入發展。中美關系發展總體穩定,促使美方就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停止對臺軍售等問題作出積極表態,有力打擊了“臺獨”氣焰,進一步鞏固了國際社會堅持“一中”原則的基本態勢。中歐關系進一步深化并出現突破性進展,中歐經貿合作繼續加強,法、德等歐洲大國允諾盡快研究解除對華軍售和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展繼續處于歷史較好時期。中俄邊界問題徹底解決,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繼續加強。中國積極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努力實現地區和平與穩定。中國努力推動中日關系發展,妥善處理中日間的諸多問題。中國還推進中印邊界問題談判,推動落實中越邊界協議,積極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在鞏固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進程中,中國在高層互訪和聯合國活動中,多次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闡明立場,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正式啟動中國——阿拉伯合作論壇,在應對蘇丹達爾富爾危機、伊朗核問題等方面,不斷發出和平解決的倡議和聲音,贏得許多國家的肯定和贊賞。
中國有意識地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合作。在APEC、東盟系列峰會等許多重大國際和地區會議上,都有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身影,都可聽到中國的立場和聲音。除積極參加聯合國框架內的各項活動外,中國還成功主辦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會、中國與東盟外長非正式會議、中日韓三方委員會首次會議,積極參加上海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亞歐首腦會議、APEC會議、東盟地區論壇系列峰會。中國努力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有利于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倡導新安全觀、發展觀和文明觀,構建有效的多邊機制,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設;積極倡導團結、交流與合作,推動實現共存、共享與共贏。中國的政策主張得到廣泛認同和贊譽。
提升形象蓄勢待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融入國際體系、遵循國際機制與規則、參與國際合作方面日益表現出大國應有的風范,并積累了不少經驗。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積極參與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已加入多個國際公約和國際組織,并認真行使權利,積極履行義務,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如,中國加入WTO以來依照該組織規則認真履行權利和義務,尤其是1997年中國顧全大局,為成功抵御亞洲金融危機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旗幟鮮明反對恐怖主義,先后加入12個反恐公約,并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在維護婦女和兒童權益、保障公民權利等方面,中國尊重《聯合國憲章》促進人權自由的宗旨,尊重和肯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德黑蘭宣言》和《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所確認的人權準則,已加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21項主要國際人權公約,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的活動。中國在以上諸多方面的表現和努力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和好評。
當前,中國國家領導集體以開闊和開創的胸襟和愛民、安民、富民的情懷,在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各領域探討和實踐執政創新,經過深思熟慮,作出中國要實現和平發展、造福中國與世界的正確決斷,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
經貿紐帶使全球各國聯系空前緊密,國際傳媒手段日新月異;國際社會要求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呼聲空前高漲。這些都為中國進一步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實現從世界政治經濟大國向強國邁進,提供了有利的國際舞臺和歷史機遇。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政策,必須將塑造國際形象納入全局性考慮。正如中國一直主張的:“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些語言表述和決策無不體現著中國的良好形象,體現著中國人民在世界樹立和塑造良好形象的信心和決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
目前,個別西方國家依然存在冷戰思維。不少主流媒體、政界要人和智囊機構不時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人口威脅論”、“中國能源需求威脅論”等形形色色的奇談怪論,從諸多方面對中國展開污蔑和攻擊,歪曲中國快速發展的事實和發展方向。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們在國家發展和社會轉型中面臨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和困難;鑒于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具體國情差別等因素,國際社會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訴求,與中國對于自身定位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如何正面、積極、快速、真實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發展成就,同時努力克服和改進不盡人意之處,也是困難和挑戰之一。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如何在與國際社會接軌,遵循國際規則處理國際問題的過程中,既塑造和展示中國開放、民主、合作、公正、負責的大國形象,又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和主權獨立不受損害,需要開動腦筋,發揮智慧,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借助高度發達的現代傳播技術和手段,例如衛星電視、衛星通訊、互聯網等渠道,西方國家一些帶有偏見、用心不良的機構和人士蓄意歪曲中國的國際形象,并在精心包裝后進行廣泛傳播,不但在世界范圍內使其混淆視聽、歪曲中國國際形象的圖謀得逞,也給中國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增加了難度。在當前中國傳播技術和手段相對落后、與發達國家相比掌握傳媒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中國在進一步改進傳媒思維和手段、回擊西方不良用心、還原真實的良好國際形象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