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寓言》自序(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18:31 新浪財經 | ||||||||
震撼于“皮球論”的李川,晚上召集駐村小組開會,似乎有些興奮,又有些遺憾,他將“皮球論”說與隨行人員聽。現《福建通訊》常務副主編黃志當時是李川的秘書,他回憶說,“皮球論”讓大家為之一驚,這個樸實的農民真的是一語中的。
決意不做“皮球”的隨行人員,跟著李川四處找農民聊天,觀察并發現他們的困難。 三天后的一個清早,李川隨一個有點文化的農民,看了一片橘子林。深秋時節的早晨,微風過后,流動的空氣沁人心脾,原本有著詩人氣質的李,差點為“橘子紅了”而失語。領他上山的農民,并不明白市長為什么高興起來。他有些沮喪地告訴李,他的橘子不甜,沒人買,自己都懶得賣。 “什么原因?”李問。 “哪曉得?”農民攤攤手。 “你學過技術嗎?”兼任科技局長的李,下意識地想到農業技術。 “看過書。”農民有些委屈地說:“我都是照書上做的,還是又酸又澀。” “你看的是什么書?”農民支吾了片刻,稍后,他回家翻出一本毛邊四卷的舊書: 《柑橘栽培技術指導》。再看編寫者: 吉林省科委。 同行的一個小公務員急了:“老鄉,東北的氣候和我們差異這么大,你哪能用他們的書,指導自己種橘子?!” 那個農民一時瞠目結舌,一副恍然大悟、而后手足無措的模樣。 李川很奇怪:“你連死書都愿意看,怎么不問‘活書’農技員?” 農民覺得眼前這位市長真是奇怪:“農技員在哪里?我沒見過!” 中午,市長問鎮長,你們鎮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呢?你們的農技員平時不指導農民嗎?鎮長趕緊解釋。在機關工作多年的市長這才醒悟過來,雖然每個鄉鎮都有七所八站,農技站其實并不為農民干活。王臺鎮的農技站長,就是溪后村的掛點干部,依理農民應該很容易見到他。 農民們表示,確實,見到這位站長也不難,可是,見到他的時候,都不太愉快。作為掛點干部,他的要務是“要錢要命”。 幾經周折,李才明白,所謂“要錢”,說的是收公糧;所謂“要命”,指的是搞計劃生育,勸婦女結扎。兩件最不討人喜歡的事,擱在農技站長身上,農民們幾乎忘了他的真正身份。 長期在基層行走的隨同人員告訴李川,王臺的現象,不是個別,整個延平區,或者說整個南平市,6000余名農技人員,沒有幾個人真的跟農技打交道。人們還告訴他,非獨南平,全中國也大抵如此。要不,中南海的那位高級官員為什么得出“網破,線斷,人散”的結論? 事實上,李對農村的科技情狀,是有心理準備的。他之所以兼任南平市的科技局長,就是想提升農村落后的科技水準。顯然,南平農村科技的缺位,比他想像的要嚴重。駐村小組當晚的總結會上,與會者概括了農技人員和農民的關系: 兩個循環體,各有各的一套。農技人員寫論文寫書,評職稱,有了高級職稱,就為人師表,帶徒弟教學生,學生再寫論文,評職稱,如是往復,就是跟農民沒關系。 推延開來,政府涉農部門和農民之間的關系,何嘗不是“各干各的”? 有人說,瞧,這就是一只浮在水面的“皮球”。 “必須叫‘皮球’沉下水。”李川問大家,“用什么辦法可以讓科技人員下鄉,直接為農民服務?” 眾人面面相覷,間或有小聲嘀咕,就是嗓門不夠響亮。 李川說話了:“選派科技人員下鄉去。” 五年過去了,提起往日,李川覺得似乎有些草率,“那時的心情特別急迫,就是希望農業科技人員這只皮球能夠沉到水底”。 市長,同時又兼任著科技局長,他的決定在駐村小組會議上,沒有遭遇任何異議。 照中共慣例,大凡舉動,總要有個旗號。文件在李川返回后第一周打出旗號:“選派科技人員下村開展科技活動”。略有詩人氣質的李川,給首批252名科技干部,起了一個詩意的稱謂: “科特派”,全稱“科技特派員”。 盡管中共歷史上的“特派員”無上光榮,“科特派”帽子卻沒有幾個人愿意戴。市府紅頭文件的下發,一如掠過一潭死水的微風,興不起一絲波瀾。 首先是相關部門有抵觸情緒。臨時機構“科特派辦公室”收到的一份報名表上,寫著一把手局長和司機的名字。 基層鄉鎮亦有異議。他們擔心上面下派干部,要吃,要住,要花錢。一個鄉鎮黨委書記在電話中為難了半天,突然話鋒一轉,跟科特派辦公室說:“來吧,來吧,幫我們從上面爭取個把項目,來不來上班都無所謂。” 科技人員本身對此項使命,也不太在意。日后成長為“科特派”中明星級人物的方金妹,乍聽之下的反應,是“還不和技術下鄉一樣,搞個走過場”。 消極因素一一反饋到市府。李川在運用行政力量“強迫”推行的同時,有針對性地給出兩項“懷柔”政策: “科特派”帶給鄉鎮的只能是“零負擔”,出差等費用均由市府專項資金給予報銷; “科特派”下鄉后,先前的待遇、工資、職務、職稱四不變,唯一可變的,是優先晉級提拔。 1999年2月 26日,南平市的“天安門”前,252名來自市縣鄉三級的“科特派”,佩帶醒目的大紅花,聽候市府官員作出征前的總動員。李川反復申述一個要點: 你們和過去的工作隊不一樣,你們唯一的使命,就是科技服務。 似乎厭倦了下派官員的農民,滿腹狐疑地接受了他們。浦城一個農民說:“早晨一根竹竿趕出一百來只鴨,晚上一只沒回來,科技特派員來了,能讓我的鴨子活一半?” 顯然,技術在身的“科特派”拯救的鴨子遠遠不止一半。“沒有什么疑難雜癥。只是農民們太缺乏科學常識。”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長張澤華感慨:“科特派早春下鄉,夏天還沒到,我們就聽到底下傳來一片叫好聲。” 是年秋,張澤華去政和調研,看到一個意想不到的“股份制”。南平市農校的一個“科特派”,見農民不敢跟他學種蘑菇,就自己出錢買原材料,和農民一起入股。這個利益共同體待一季蘑菇長成后,就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張發現,這樣的事情不止一起。可“科特派”們說起這事,無一例外地遮遮掩掩。張明白,他們拿著工資,又和農民一起受益,心里不踏實。 李川聽了張的匯報,異常興奮,大呼:“方向,方向。” 幾日后,張澤華突然發現李川出現在南平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并再次聽到“利益共同體是個方向”的領導意圖。 農歷新年將至。首批出征的“科特派”,行將服完一年“農技役”,由鄉返城。市府尚未作出第二步決策,就陸續收到松溪等縣一撥撥農民寫來的信,懇請“科特派”再留一年。另有幾個“科特派”希望下鄉調研的張澤華,轉告市委領導,讓他們繼續把利益共同體做大。 民間社會賦予“科特派”的普遍美譽,傳遞給決策者一個信號: 他們的第一個“皮球”沉下水了。先前忐忑不安的心,安穩地落回原處。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