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海外游資屯兵上海 產權交易所熱錢燙不燙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04:08 第一財經日報 | |||||||||
外國游資介入產權市場,究竟是為了資產增值還是有其他想法,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本報記者 全秋梅 發自上海 海外游資尾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會員進入中國
“明年我們將會真正參與企業產權或不動產的買賣,因為我們有資金實力了。”劉波意氣風發。 劉波是株式會社QCZ的員工,QCZ是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下稱聯合產交所)的外籍會員單位。 聯合產交所成立于2003年12月18日,截至今年11月底,通過該市場進行資本運作的企業已達到1萬多家,實現交易4686宗,成交金額達3354.15億元。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業界普遍認為聯合產交所已進入向全國中心市場發展的新階段,甚至有人將其稱作繼股市、期市、匯市之后的“第四資本市場”。 截至12月14日,在聯合產交所注冊登記的會員已有332家,其中外籍會員有二三十家。 但是,11月前后,聯合產交所一些會員的行動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影響他們行動的,是大量涌入的神秘海外游資。 上文所說的QCZ是聯合產交所最早的會員之一。以前主要操作技術產品轉讓,最近開始有日本民間游資委托其進行產權收購。“明年估計會操作兩三個項目(企業產權或不動產買賣),每個項目可操作資金大概是2000萬美元。”劉波表示。 不僅外籍會員,像上海明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樣的本土會員單位也受到了海外游資的“誘惑”。明奕投資員工袁征介紹道:“在11月、12月,有海外游資找上我們。我們以前做得較多的是民營企業海外上市,現在外資并購開始進入公司視野。”袁征沒有透露接受委托的海外游資具體情況,只是表示:“每個項目可操作資金是1000萬美元以上。” 上海德萊亞特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是澳大利亞德萊亞特投資集團設在中國的機構,最近剛剛成為聯合產交所的會員,明年將開展產權交易。公司總經理顧成忠表示,可操作資金遠遠不止1億美元,浙江龍巖市一個12億美元的高速公路項目已經在洽談中。 其實,此前已經有小量的海外游資以會員身份直接進入聯合產交所。香港惠記集團有限公司是比QCZ成立更早的會員。該公司員工胥佩紅說:“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進行產權買賣,資金來自香港民間資金。” 有媒體曾報道,海外游資對境內產權并購的興趣呈上升態勢,它們進入境內的通常路徑是:成為交易所會員——發現有興趣項目——簽獨家協議——盡職調查——出具私募說明書——談判。 劍走偏鋒易于隱身 上文所提的海外游資,是依附海外直接投資機構、或通過境內本土公司賬戶進來的海外私募資金,與跟隨海外投行如摩根大通、花旗銀行進來的海外私募資金不同。 龔天益,在有220年歷史的美國紐約銀行總行服務了20年,之后任過6年臺北分行行長,去年10月到上海擔任上海分行行長。他說:“海外投行是經過本國主管部門核準的,旗下的基金管理人要求都是特別嚴格、特別專業。海外投行的資金,都是海外證券資金或上市公司資金,信息很透明。”而海外游資則是海外證券資金或上市公司資金之外的海外民間資本,并沒有被強制性要求披露信息,來源很隱秘。海外游資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遠不如隨海外投行進入的海外私募資金。 顧成忠說:“我們部分資金來自海外資本,另外,我們與海外對沖基金有合作。” 對沖基金又稱套利基金,流行于美國,特點是形式簡單、費用低、隱秘靈活。這類基金的基本套路是低價買進,制造價格異動,高價賣出。 “我們不是在中國直接操作對沖基金,而是在海外操作對沖基金,然后將所獲得的利潤在中國進行產權并購。”顧成忠解釋。 長期研究公司并購的專家梅君表示擔憂:“從上市公司并購來看,資金來源迷霧重重是最大的問題。” 政策之吹拉彈唱 涌進聯合產交所的海外游資,打的旗號都是外資并購。今年1至10月,聯合產交所成交外資并購182宗,交易額55.21億元。其中,外資收購122宗,收購出資額38.89億元;外資轉讓60宗,成交額16.32億元。外資并購,是聯合產交所乃至上海市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十分歡迎和大力推動的。 但是,產權的外資并購在中國一直增長緩慢。12月初,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業績考核局副局長劉南昌曾經對媒體表示:“在外商對中國投資中,并購重組只占其中5%~10%,而國際上并購重組在投資中占比重為70%。” 2002年,上海宣布在上海產權交易所,建立并開通了全國第一條外商進行并購投資的“快速通道”,使外資并購項目的審批周期平均縮短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聯合產交所由上海產權交易所和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合并而成,如今繼續運作外資并購“快速通道”)。今年11月25日起,《上海市產權交易市場管理辦法》(下稱新辦法)正式實施。新辦法對比老辦法,增加了“外資并購”條款,再次讓產權交易成為外資注目的焦點。 為了盡快拉動外資并購增長,上海有關部門圍繞聯合產交所頗費心思。除了不斷賦予聯合產交所新的管理和服務功能,今年還頻頻召開產權并購國際招商會。有聯合產交所會員介紹,明年,上海有關部門將會帶著大批量的國企產權項目到海外“路演”。 查松,國泰君安并購部副總經理,2003年操作外資并購上市公司首個案例——新加坡佳通收購ST樺林。他認為:“外資并購的阻礙在于,被收購企業的員工安置、原有治理結構問題、原有公司資產負債結構等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在產權交易市場解決。產權交易市場只是一個提供報價的系統、一個信息的平臺。”查松認為,產權交易所還沒有被要求強制性信息披露,雖然它能讓人更容易獲得信息,但信息的安全性很難保證。查松分析,為開拓市場而進行上下游收購的外資并購,十分重視被收購企業的價值。從產業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國內待收購企業的價值,其實能引起外資真正產業并購的并不多。 有接受海外游資委托的會員直言:“很多境外機構看好的是中方沒有注意的隱性價值,我們目的就是賺取中間的差價。”該會員表示,有可能對某些項目爭取一段時間的獨家代理權,然后招商;或者先把項目買下來,重新包裝后再高價賣出。 梅君認為:“這種并購方式可能會導致被收購企業大股東不穩定,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熱錢的本質 一家美國金融資本集團內參與過多起外資并購的員工,曾經對媒體表示,外國游資介入產權市場,究竟是為了資產增值還是有其他想法,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自從爆發“人民幣升值”的爭論后,雖然中國政府多次強調人民幣不會升值,但這兩年投機于人民幣升值的海外游資(又稱“熱錢”),以各種方式不斷涌入中國境內。 有媒體分析,當前這些“熱錢”并非僅是坐等人民幣升值,而是積極投身于中國的房地產、期貨、證券等領域,進行的是“雙重投機”。但這些領域的獲利空間已不大,不足以留住這些“熱錢”。 被喻為“第四資本市場”的聯合產交所,會否成為“熱錢”新的流入領域? 聯合產交所有關工作人員解釋,資金來源對于產權交易市場并不重要,因為產權交易市場與證券市場不相同。產權市場交易的是具體產權對象,交割時間很漫長,需要2至3個月,不是今天買進明天就可以賣出,不存在連續交易的問題。 聯合產交所還沒有實現“柜臺交易”,也就是說在聯交所交易后,還需要到工商部門登記產權變更。但是,記者了解到,中國西部兩個城市以及南方一個大都市的產權交易市場,已經率先一步,推出了“股權持股證”。“股權持股證”在產權交易市場可以自由進行買賣,不需要再到工商部門登記產權變更。 龔天益認為,進入產權市場的海外游資,本身有一個“標的物”,除非碰到特殊的情況或國家有異常危機,否則輕易不會形成所謂的“熱錢”。關鍵是產權交易市場管理合法、合理、合規。 中智投行企業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小文笑道:“在聯合產交所來去并不自由,還遠遠不能吸引來自免稅島上的國際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