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參股中國各類銀行成為一股風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1日 08:39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日電 題:外資參股中國銀行,且行且慎重 作者 俞嵐 入世三年以來,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發步伐的加快,外資參股中國銀行已然成為了一股風潮。從股份制商業銀行到城市商業銀行,再到四大國有銀行,幾乎在各個類型的銀行
自銀監會去年十二月發布《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之后,興業銀行率先引入國際金融公司、恒生銀行和新加坡直接投資公司三家外資股東,共同持有興業銀行百分之二十四點九八的股權,成為國內外資入股比例最高的商業銀行。 隨后,交通銀行、西安商業銀行等立即跟進,引入了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等國際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據悉,更多的商業銀行,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行、建行都在加快推進自身改革,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 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對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制度創新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有雄厚實力的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利于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步實現股權多元化,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方式,提高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強化商業銀行的競爭實力。 而對于外資金融機構來說,參股中國銀行,借助國內銀行的資源優勢、網絡優勢以及與客戶關系,迅速擴大業務和產品范圍,并盡快實現本土化。特別是在中國尚未完全放開資本項目管制,通過參股迂回切入中國市場,無疑是一種較好的路徑選擇。 雙方的這種合作意向得到了管理層的有力支持。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經多次公開表示:“外資參與中國銀行業改革,雙方都是贏家。”“銀監會今后將繼續為外資參資入股中資商業銀行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積極支持外資銀行在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顯然,銀監會對外資銀行參股國內股份制銀行已有明確的政策導向,態度十分積極。 應該說,在中國離銀行業全面開放越來越近之際,將利用外資作為改革的突破口,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洋股東”來中國的初衷并非是“扶弱濟貧”。利益的潛在對立性決定了外資銀行絕不可能無私地去培養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其最終的目的必然是利用參股這個跳板,蠶食中國巨大的金融市場。 從現實情況看,成為參股目標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盈利能力、業務拓展能力、業務范圍、管理機構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事實上,短期內并不容易看到所謂的“雙贏”局面。 同時,外資金融機構的加入對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也提出了挑戰。專家指出,外資銀行在與金融監管當局博弈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并擅長利用監管法規的模糊地帶進行金融創新,這使得監管難度不斷提高。此外,由于中國市場容量大,監管尚未完善,還存在著外資銀行向我國轉移壞賬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楊健教授,長期以來致力于金融風險防范與監控的研究。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他表示:“中國銀行業改革勢在必行。但在操作上不能進入誤區,特別是在引入外資戰略投資者問題上,不能盲目,一定要慎重。外資參股中國銀行,實際上是一種金融滲透。在引資過程中,應當將重點放在銀行之間的國際合作和資源共享上,而不是單純將引資作為目的。同時,中國應當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加強以風險監管為核心的金融監管,這樣才能促使中國銀行業改革健康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