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國開行的開發性金融十年探索路(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0日 11:57 中國經濟周刊 | |||||||||
奇跡的背后 高盛(Goldman Sachs)駐香港董事總經理胡祖六曾評價說,陳元做了一個了不起的工作,他將一個死氣沉沉、官僚的政策性銀行改造成為一個敏捷而有遠見的金融機構。
四年的巨額不良貸款,六年的持續改變,同樣的銀行,不同的結果,在國內外驚訝不已的同時,國開行的現象引起了諸多關注。 “國開行應該說比國有商業銀行還國有銀行,為什么比商業銀行做得都要好?同樣是政策銀行,為什么獨領風騷?與其最初四年表現相比,為什么有天壤之別?”這是近年業內最常對其提出的“三大問題”。 顧此及彼 “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是否一定相背?融資和政府組織協調是否一定相背?市場與政府是否一定相背?”國開行對此用實踐作了否定的回答。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場的力量越來越凸顯,以致不少人更多地看到了或強化了他們之間的博弈,而忽略或輕視了彼此互補的地方。 “國開行的宗旨是把國家信用和市場業績完整地統一起來,不因國家信用降低資產質量,也不因有好的業績而丟失國家信用。”陳元說。“一方面通過先進的市場業績來體現和支撐國家信用,使國家信用的高能量能夠更好地運用和放大;另一方面運用國家信用來提升市場業績,提升支持經濟發展和防范風險的能力,同時把更強的財力集中用于新的領域。這是我們成功的最有力的武器。” 同樣地,國開行以信貸融資為載體,實行"政府選擇項目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實現市場出口"的融資機制,使財政、信貸、證券三種融資協調配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重要的制度能量和資源,促進政府的力量與市場的力量相互結合和轉化。 與此同時,國開行運用組織增信的方式,把融資優勢、政府的組織優勢轉變為信用建設、市場建設的優勢,成為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新的基礎性平臺和支柱,不斷地放大國家信用在市場建設和制度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建設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說到底,國開行就是主動依托和運用國家信用, 在沒有市場的地方建設市場,在有市場的地方完善和發展市場,成為市場建設的先鋒,實現‘銀政企’共贏。作了政府與市場的紅娘。”陳民說,“與不少銀行‘顧此失彼’不同,國開行更尊重中國的國情,更尊重國際金融原理在中國現實背景下的靈活運用,而不是非此即彼,不是盲目照搬國際經驗”。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