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模式圖謀破局第三產業充當經濟增長主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9日 10:3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胡家源 南京當地專家認為,江蘇一直以來就是全國區域發展差異最大的地區之一。本輪宏觀調控讓江蘇放緩了急進的腳步,開始審視發展模式的結構、質量、可持續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
選擇在今年12月1日首次對外公布在內部連續進行了8年的社會發展評估報告,對于江蘇省來說,這顯然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 這份2003年整體情況的評估報告坦承,江蘇經濟已經分化成南北中三大“梯隊”,蘇中社會發展水平只相當于蘇南地區的65%,而蘇北地區僅為蘇南地區的45%。 今年4月底,在國家新一輪宏觀調控過程中,經濟增長和投資增幅都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江蘇省,由于鐵本事件而成了整頓“局部過熱”的示范地區,增長勢頭迅猛的蘇南城市,更是首當其沖。 “過去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了社會發展,這使得區域間的差距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江蘇省發改委主任錢志新表示。 南京當地專家認為,江蘇一直以來就是全國區域發展差異最大的地區之一,本輪宏觀調控讓江蘇放緩了急進的腳步,更多地開始審視發展模式的結構、質量、可持續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 “模式”之惑 “江蘇的經濟發展一直在‘模式’的變遷中跌宕起伏,不是所有模式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統模式更會束縛經濟的活力。”浙江大學一位專家指出。 從“蘇南模式”的集體經濟擴散,到“新蘇州模式”的外資拉動增長,不難看出以蘇南地區為代表的江蘇省現階段發展的最大動力源便是投資。特別是近幾年來,蘇南對吸引外資、開發項目的態度,幾乎可以用“狂熱”來形容。 這種風潮影響到了江蘇省其他的一些不發達地區。在記者走訪的蘇北地區,甚至在連經濟最為不發達的宿遷市沭陽縣的時候,當地官員對“招商”之苦也深感困惑。 “政府定了指標和考核,很多機關干部都不得不放下本職工作忙于招商活動。”一位沭陽縣法律系統的中層干部告訴記者,為了完成任務,很多人甚至花錢請外地老板來“客串商機”,弄虛作假的事件比比皆是。而且在各式各樣招商活動的背后,總能見到黨政領導的身影。 宏觀調控對蘇南的一些做法,無異于“釜底抽薪”。由于首次把土地作為調控的主要杠桿,從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的狀況。 江蘇省信息中心所的一份全省經濟信息報告真實地反映了這種局面。 調查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江蘇宏觀經濟環境實際景氣度為0.19,遠遠低于預計的0.44,僅為相對景氣區間;全省工業企業總體經營狀況實際景氣度,也由一季度的0.47下降到了0.32,由非常景氣區間進入較為景氣區間。而此前,江蘇工業經濟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在高景氣度的區間內。 非國有集體經濟的企業景氣度下降幅度較為明顯,二季度實際景氣度僅為0.25,較一季度的0.52下降了0.27。其中,股份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投資企業的景氣度下降幅度更大。6月,江蘇合同利用外資數單月下降。7月,利用外資項目數呈負增長。 “與浙江溫州相比,‘重工輕商’在江蘇可謂根深蒂固。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以蘇南為主的產業政策總是過分強調‘工業優先戰略’,從而自覺不自覺地走上‘狹義工業化’道路。”《時代潮》雜志對江蘇的發展模式下了這樣的定義。 專家認為,這一輪蘇南經濟局部過熱,主要是工業“過熱”而服務業“偏冷”,投資“過熱”而消費“偏冷”。這也正是宏觀調控之中全國各地存在的普遍現象。作為樣本的江蘇省,何去何從,對于整個國民經濟來說無疑具有示范意義。 民間投資復蘇 迄今為止在江蘇省,標志著“過熱”癥狀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了超過37%,與此同時外資在進入江蘇時也顯得有些猶豫了。據8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新批外商投資項目下降了兩成多,合同外商的直接投資也下降了3.2%。 而相對于此前一直靠吸引外資為主的“新蘇州模式”,民間資本最近的頻頻舉動便有了符合人們意料之中的想象空間。 首先是在11月26日低調現身的“江蘇投資聯盟”,由遠東集團、雨潤集團、紅豆集團、月星集團、一德集團、利安達集團六家民企共同擔綱成立,總資產超過百億。雖然對于具體投資項目,六企業的當家人都避而不談。不過,發起地宜興市的市長吳峰楓卻給出了個耐人尋味的說法,“就我的預測,投資 聯盟投入的領域肯定不是傳統行業,也不是六家企業的本行業,肯定是新興行業。” 隨后不久,一支由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李仁帶隊的發展民營經濟情況視察組,先后走訪了蘇寧電器集團、中脈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江蘇知名民營企業,并在期間一次座談會上透露:明年江蘇省財政將給予優惠政策,力爭培育一批百億級民企“航母”。 江蘇開始青睞民資了!其實這個信息,早在之前江蘇省的一次內部分析會上就已經釋放出來了。 11月17日,風暴過后的一場2004年秋季江蘇經濟形勢分析會,引起了江蘇省上上下下的關注,時 值宏觀調控進入關鍵期。在江蘇省社科院舉行的這次會談中,江蘇省省委書記李源潮、省長梁保華與專家們就事關江蘇發展全局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切磋討論。 “江蘇省的經濟增長格局正在經歷新的變化,其中民間投資的迅速增長成為一大亮點,其高速增長,及新一輪非國有經濟的投資熱,是江蘇經濟加快發展的主要原因。”一位與會專家說。 事實最能說明問題。會上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蘇民間投資比重升至50%以上,同比提高7.6個百分點,呈現總量攀升、增速加快、比重提高的態勢。其中在全社會投資中,作為民間投資的第一主體,私營個體經濟增長60.7%,上升36.2個百分點。 “要在數量發展中提高經濟質量,不能走傳統道路,不僅要重視政府的作用,更要重視民間的科技力量和國際的科技轉移。”江蘇省省委書記李源潮表示。 重塑價值轉移鏈 11月23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在“中國誠信建設高層論壇”上表示,宏觀調控只會加大不會削弱,只是在重點、手段和力度上會有所不同,由刺激經濟增長轉到保持經濟適度增長。 而此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并且明確明年的財政政策將由“積極”轉為“穩健”。 這意味著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將不會再為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買單,轉而注視經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而單純憑借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東風,已不再是江蘇的惟一路徑。 此前的10月18日,在上海舉辦的“長三角:角逐軟實力”吳興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就指出,長三角地區還將比其他地區面臨外貿擠壓、市場分流以及長三角區域內商務成本升高的難題。 由于繼珠三角之后從南方轉移到長三角的國際制造業,有再度向北轉移的趨勢,這對江蘇來說是一個不太利好的信號。“產業空心化”的疑慮,成為江蘇省政府心頭的一個隱憂,因此承接制造業轉移之果的江蘇,面臨著產業調整的課題。 “相比經濟改革,社會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后,用改革促發展效果不明顯,領域不夠寬廣。”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在評價宏觀調控后的江蘇經濟狀況時認為,今后應該進一步重視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僅包括城鄉統籌發展、人與自然的協調,還包括區域間的統籌發展。 單從前面提到的評估報告來看,江蘇省13個市社會發展的綜合指數最高的無錫為146.77,而最低的宿遷只有55.51。“最高與最低差距就近三倍,這是個可怕的數字。”相關人士稱。 據了解,2005年江蘇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的大部分主要用于社會事業發展。江蘇省發改委錢志新主任強調,今后要進一步加快社會領域的改革,當前最大的就是社會事業改革,“從今年起三年內,再投100個億加大對社會發展事業的投入!” 一位研究江蘇宏觀經濟的專家告訴記者,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江蘇來說,確實存在著價值的產業轉移和區域轉移的優勢,其帶動消費的作用可以彌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弊端。“不過,這對于習慣了以經濟增長的GDP數字為榮的地方政府,不能不說是一個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