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署歐亞大陸石油安全戰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01:35 第一財經日報 | |||||||||
從去年初至今的中國、俄羅斯、日本在遠東地區的石油管線角逐正在塵埃落定。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俄羅斯政府將于近日決定建設運送西伯利亞石油至遠東的石油管線,即從東西伯利亞的泰舍特至日本海沿岸納霍德卡的“泰納線”,而在中途的斯科沃羅季諾再建造一條通往中國大慶的支線。在具體建設上,可能分兩階段,即先建設泰舍特至斯科沃羅季諾及斯科沃羅季諾至中國邊境的一段管線,然后再建設斯科沃羅季諾至納霍德卡的管線。
世界上沒有一種資源像石油那樣,赤裸裸地體現出大國利益的折沖。在泰納線(或如較早所說的安納線或安大線)問題上,體現出中、俄、日在歐亞大陸和東北亞地區的角逐,美國的身影也不時閃現。 1996年,中國從石油出口國轉為石油進口國。2002年,中國以日均進口536萬桶的消耗量超過日均消耗量為534萬桶的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據美國能源情報機構估計,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將持續增長,將從2005年的30%~35%增長到2010年的60%。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也從目前進口總量的一半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80%。部分由中國經濟增長帶動的全球石油價格上漲,凸顯了中國建立穩定安全的能源供應的迫切性。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就建立在海洋和大陸兩個支柱之上。對中東石油的過分依賴,容易受制于美國,因為美國控制著從霍爾木茲海峽到所有石油進口國的航線。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美關系極不穩定的情況下,中亞和里海地區一度成為中國石油戰略的首選。建立與中亞國家穩定的石油合作,也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核心內容之一。 在這樣的形勢下,199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擊敗了俄羅斯的公司和美國的德士古,獲得了哈薩克斯坦兩大油田的開采權,承諾今后20年在當地石油公司Aktobe-munaigaz投資40億美元,獲得該公司60%的股權;還承諾建立一條從油田到新疆長達3000公里的輸油管道,以及一條250公里的輸油管道經過土庫曼斯坦達到伊朗邊界。 中國在歐亞大陸石油爭奪中的首度出擊,在國際上引起極大震動。當時中國的意圖被解讀為一個清晰的“泛亞全球能源橋梁”石油安全戰略:用兩條哈薩克斯坦的輸油管通向中東,再修建通向中國的輸油管,中國處于一個有利的戰略樞紐的位置上,把現有的和將來的石油供應國(中東、中亞、俄羅斯)和亞洲的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國、日本、韓國)連接起來,并繞開了美國對海洋的控制。 “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打著反恐旗號,派軍隊進駐中亞各國,并在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軍事基地。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這三個與中國新疆接壤的國家,加入了北約“和平伙伴計劃”。美國雪佛龍-德士古石油公司在哈薩克斯坦投資已達數十億美元。美國已經把中亞地區納入美國國家能源戰略,因為美國估計,到2015年,里海及其周邊國家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油區之一。 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日益強大,特別是占領了阿富汗以后,改變了這一地區的力量均衡。許多戰略和能源分析家認為,中國對亞洲內陸能源的興趣,已經從中亞地區轉向了俄羅斯。最早提出的東西伯利亞的安卡斯克到中國東北大慶的長達2400公里的輸油管道工程,俄羅斯曾建議取道距離最短的蒙古,但中國從戰略方面考慮,堅持只經過中俄兩國疆域。2001年7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莫斯科時,雙方簽署了可行性研究協議。中國負責在本國境內的管道鋪設,工程2003年動工,2005年完工。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日本政治的右翼化,兩國之間關系中競爭的色彩日益濃厚。日本中途介入通往遠東石油管線的競爭,并利用自己強大的金融實力讓安大線改道泰納線,一度令工程的前景撲朔迷離,并打上了強烈的中日競爭的烙印。這一工程現在還原了其本來的含義:石油是俄羅斯的,管線在俄羅斯境內,最終要由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來決定,包括戰略利益、經濟利益、遠東地區發展的利益和生態利益。如果說中國和日本都在爭取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的話,其結果最終取決于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各國對這一地區戰略態勢演變的判斷。 我們認為目前普京總統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泰納線加上通往大慶的支線,體現出東北亞地區能源合作的大趨勢,中國也完成了部署歐亞大陸石油供應安全戰略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