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集團博弈云南 亞洲最大紙漿公司圈地始末(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22:39 南方周末 | |||||||||
記者向林業廳一負責人詢問該事,對方的說法是,從一開始,林業部門就沒有在協議過程中“參與意見”,“我們參加會議了,但是沒參與意見,人家(思茅)是一級地方政府,有權決定,沒有向我們征求意見。”
撲朔迷離的數字 談判似乎進行得異常順利。2002年8月才進入云南考察的金光集團很快就在9月9日這天,在昆明簽署了“云南省思茅地區與金光集團合作建設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合作意向書”,十幾天后,合作意向書就變成了正式協議,同時,省政府與金光集團簽訂了“會談備忘錄”。 2003年初,金光集團在瀾滄縣注冊成立的金瀾滄速生豐產林獨資公司迅速著手實施速生豐產林基地項目,當年就種植10萬畝桉樹。 從媒體公開的資料可以看出,金光集團這個“云南省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項目”的進入,也使得政府方面行動起來,開始了云南省林紙一體化產業的思考以及大幅度的規模調整。 到2004年,云南省多個部門參與的林紙一體化產業的相關規劃和討論開始大規模啟動。 但事實上,自從今年云南省開始對林漿紙一體化產業進行規劃論證的時候,兩種不一樣的聲音就始終沒有停止過交鋒。 “現在都是說金光項目正好符合我省的產業方向,但實際上,這個項目是省里一些部門已經既定了,再拿下來作可研報告和產業規劃,就是要下面的科研機構和部門倒推過來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一個知名林業專家說,“這個決策程序有問題,是把科研課題變成了‘走過場’,搞了一輩子科研規劃,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情!” “正常的程序是,政府提出導向性意見以后,科研人員根據現有資源、環境狀況來確定相應的目標和規模,提出幾個方案供有關部門廣泛討論,看看各有什么優劣,最后再領導決策,從中篩選出最佳方案。” 云南省的林木資源究竟能夠承受多大的產業規模是項目可行性的關鍵所在。但是,這個原本可以用資源數據來科學分析的問題如今已變得異常復雜,難辨真偽。 起初,云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和省發改委所作的《云南林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和《云南林紙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第一稿都將2010年的制漿規模確定在兩百萬噸左右。這遭到了“保守”的專家們的激烈反對,林業廳的《云南省林業產業總體規劃》第一稿中測算出來的數據則只有40萬噸左右。“兩邊吵得不可開交,”一個知情人說,“協調會還沒開完,有個老專家氣得抱起材料就走了!” 經過有關部門領導的反復協調,雙方妥協的一致結果是,到2010年紙漿規模確定為130萬噸左右;但是,發改委和政研室卻是重木漿輕竹漿,堅持認為木漿可以達到90萬噸,而林業廳方案則死死守住55萬噸這條線。 “用材林消耗量不大于生長量原則是首先必須確立的,”因為“基地培育或新造林在2010年前基本上還不能進入采伐期,生產木漿所需原料只能由現有林采伐供給”,林業廳的“保守方案”說,年生產木漿約55萬噸還是一個全省數字,“若考慮木材運輸成本,制漿木材原料最好在滇南片區紅河、思茅、保山、德宏、臨滄范圍內供給,則只能生產木漿22萬噸。” 林業廳方案拼拼湊湊地計算:“竭力進行節約燒材100萬立方,轉為紙材供應62萬立方,可產木漿12萬噸,并接收周邊地區部分供材20萬立方生產木漿4萬噸,可年生產40萬噸木漿。” 但是,“若不采取硬措施,燒材就難以降下來,還要生產木漿40萬噸,就有可能產生資源赤字。” 盡管這個測算得到了省林業廳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簽字認可,但是,在9月12日昆明召開的“發展云南林紙生產力高層論壇”上,依然遭到了批評:“完全依據森林采伐限額來確定林紙基地規模的算賬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比較而言,云南省發改委在綱要中對森林資源的分析則止于引用最大的兩個資源數據:“我省是森林資源大省……現有林業用地238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4.2億立方米,……分別居全國第四和第三位”,因此,“是全國林紙一體化發展的最好地區,有條件建成國家重要的紙漿基地。” 具體到思茅市的算法同樣粗略,“思茅市規劃的商品林用地126萬公頃,木漿用材地按48%考慮,可提供60萬公頃的林地作為造紙用材林”,因此,“最大可支撐紙漿規模達100萬噸 / 年。”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