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矛盾凸現 國家50億元輸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4日 04:10 第一財經日報 | |||||||||
國家將給予三峽庫區后期扶持資金,6年共為30億元,加上從三峽的發電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資金,總金額將超過50億元 本報記者全秋梅發自重慶 “國家對三峽庫區后援支持首筆5億元將于12月15日到位,這種資金落實的速度是從未
熊建立是重慶市萬州區人,現任重慶三峽學院三峽移民經濟開發研究所所長。他從1993年就開始進行三峽庫區經濟的研究。12月5日,有關國家對三峽庫區后援支持資金的消息,開始見諸重慶市報端。 庫區產業空心化 10月18日,位于三峽庫區范圍內的萬州因臨時工冒充公務員毆打進城務工人員,引發了一起嚴重的群體性事件。 熊建立說:“以往,三峽庫區也會出現一些信訪的事情,但像萬州事件規模這么大,后果這么嚴重的是第一次。” 重慶市委高度重視萬州事件,立即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討。一位三峽研究的權威專家在會上指出,“萬州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矛盾凸顯的表現。” 三峽庫區涉及的18個縣,有14個縣在重慶市內。早在萬州事件之前,重慶市就開始意識到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重慶市知名度很高的三峽問題專家雷亨順對記者說,“產業空心化已經成為三峽庫區最主要的矛盾。今年8月,重慶市政協專門就空心化做過調研。” 三峽二期移民工程完工后,三峽移民已經搬遷過半。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近日的統計顯示,三峽移民遷建工程已經完成80%。“移民解決住的問題了,就開始考慮工作,考慮長期的生存問題了。”雷亨順說。重慶市不少三峽問題專家均認為,由于產業空心化,三峽庫區下崗人數眾多,對生活狀況的不滿情緒正在積累。 三峽庫區經濟區分三段:位于湖北省、以宜昌為中心包括巫山3、4個縣的“庫頭”;重慶市涪陵為中心的3、4個縣為“庫尾”;以萬州為中心的11、12個縣為三峽庫區的“腹地”。 “庫頭、庫尾吸納政策能力都較強,發展都較好。三峽庫區腹地的11、12個縣發展最艱苦,產業空心化特別嚴重。”熊建立說。 豐都的十年困境 重慶市豐都縣,位于三峽庫區“腹地”,屬三峽工程二期、三期搬遷的移民城鎮。縣城機關以及居民,絕大部分在2002年進行搬遷。 12月6日,豐都縣經濟委員會有關人員介紹,“從1992年到2002年,豐都經濟雖然在規模上增長,產值翻了一番,但發展速度不快,工業基礎比較差。” “這是因為,1992年三峽工程開始決定搬遷后,工礦企業執行的是三原原則:原規模、原標準、原功能補償,當時工業企業都不敢發展。”上述工作人員解釋,“后來,1999年三原原則又調整為淘汰污染、虧損、產品無市場的企業,對原企業實行技術改造升級的搬遷。” 豐都縣原有100多家工業企業,其中有70多家在搬遷過程中破產倒閉,涉及到的職工有1萬多人,占到全縣工業企業總職工人數的一半左右。豐都縣商貿系統的情況也差不多。 “前期移民搬遷,國家主要考慮的是生產、生活的資金補償,不考慮企業的再發展,因此給予的補償很有限。很多企業在搬遷中,對于職工的移民補償的結算都有資金缺口,更不要說尋找技改的重新發展資金。”豐都縣經濟委員會的這位工作人員介紹。 當地群眾間流傳一個說法,“豐都縣只有事業單位,沒有企業。”12月5日,記者在豐都縣唯一的工業園區“名山工業園區”看到,偌大的園區只有零星的廠房,“名山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的牌子,已經剝落了好幾個字。一位值班的老職工介紹,“管理委員會早就名存實亡,已經沒有人到園區現場辦公了。”記者了解到,“名山工業園區”落戶的企業只有3、4家,開工新建的只有1家。 新建的豐都縣城很漂亮。當地群眾說,“豐都縣是三峽庫區新建城鎮中規劃最好的,但很多人沒有工作。”距離縣政府10多分鐘的路程的很多街道,很多店鋪便宜到租金每月只有100元,卻沒有人租。 “經常會有職工聚集起來,向企業要補償或者向政府要工作。”當地群眾說。12月4日到6日,記者在豐都采訪期間,豐都縣力山大實業有限公司(該地保留下來的較大企業)部分職工堵在該公司新建大樓前;豐都縣鍋爐廠的職工到豐都縣政府有關部門要求補償。 熊建立說,“過去城市都是沿江而建,三峽工程水位線以下,恰恰是地方經濟集中區域。” 根據重慶市的規劃,庫區1397戶工礦企業,保留發展的只有389戶,不到企業總數的三成。其中破產關閉802戶,占57%;資產重組減少206戶,占15%。 “在搬遷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錯位,”熊說,“原有產業重新恢復有一個過程,產業的新發展與移民搬遷無法同步,形成了空白區,也就是新建的區縣出現了產業空心化。按照移民條例,對移民承諾兩個不低于:不低于原來生活水平;不低于搬入地居民最低生活水平。事實上,相當部分的移民無法達到這樣的生活標準。” 熊建立2003年對重慶一個全面搬遷的鎮進行了調查,發現該鎮政府通過多渠道,才籌集到最低保障金316391元,人均1年只能領到60.43元,最低的只有20元。而2002年重慶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185元。 50億元輸血 萬州事件加重了重慶市對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的擔憂,推動了中央對三峽庫區產業再造的速度。 12月初,有消息說,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一個地區制定一個規劃,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而且,規劃是發到全國各省市的。同時,到庫區發展企業,國家將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補貼總金額高達50億元。 對于以上消息,重慶市有關方面態度很謹慎。雷亨順表示正在參與相關的細化方案,具體內容還無法確定。熊建立說,“12月15日,國家給予三峽庫區后期扶持資金的首筆5億元就要到位了。” 據重慶當地媒體報道,從今年開始,國家將給予三峽庫區后期扶持資金,每年5億元,共扶持6年時間,總金額為30億元,其中涉及重慶的扶持資金大概在25億元左右。 另外,國家還將從三峽發電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庫區發展產業,每臺機組抽取10年,每1度電抽取5厘錢,10年時間大概在26億元左右。 這些資金主要支持國家產業鼓勵發展的勞動密集型項目,支持方式包括直接投資和貼息等方式。該人士稱,貼息比例一般可以達到80%,最高可以全貼,貼息時間可以長達2-3年。 “50億元,從資金總額來看并不是一個大的數目。”熊建立說,“關鍵是,國家對三峽庫區,在支持的領域方向、項目結構上有了新的變化。” 據熊分析,國家在三峽庫區經濟建設上開始摒棄以往堅持的“葛洲壩經驗”,即不再僅僅強調農業以及農業相關的工業方面的發展,扶持產業從政府主導型改變為市場主導型,開始注重當地的產業體系的完整性。 在這次新出臺的規劃中,萬州區呼吁幾年之久的物流中心的建設,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支持。 輸血如何成為造血 補貼資金的下發,采取“項目業主制”,也就是根據項目直接發放到企業手中。但是,熊建立擔憂,“地方政府還是很有可能會分食項目資金。” “地方政府的觀念都很先進,都明白做好軟環境的重要性,但地方財政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熊說,“一方面,在很長時間里,地方產業沒有發展,稅收缺乏來源;另一方面,移民搬遷時,地方財政開支非常大。” 雖然移民補償資金來源于中央,但熊建民解釋說,“移民過程中,地方行政開支說得出的比說不出的要多得多。這是因為,移民被當作是一項政治任務,分配落實到各部門。與各行政人員的帽子以及待遇密切相關。” “目前三峽庫區腹地城鎮的地方財政,萬州算是稍好的,僅僅能保住行政人員的基本工資。其余區縣連基本工資發放都有問題。”熊介紹,“我們今年調查發現,萬州各鄉鎮平均財政債務1000萬至2000萬元。” 在豐都的有關資料里,記者看到,豐都縣從1999年起,地方年度財政赤字突破1億元,2002年飛速拉大。 2003年度,豐都縣的財政收入是14773萬元,財政支出是46806萬元,財政赤字達到了32033萬元,占豐都縣當年生產總值299356萬元的比重高達11%,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高達68%,遠遠超過了國際上衡量財政赤字的兩條警戒線的標準。 國際上衡量財政赤字有兩條警戒線的標準:第一條警戒線,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如果超過了3%,就會出現財政的風險。第二條警戒線,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能超出財政總支出的15%。 “政府行政功能必須要正常運轉,這就迫使地方政府要在稅收以外考慮其它收入,導致政府部門會破壞市場規則。雖然30億元資金是直接發放到企業,但項目的批報要通過地方政府,項目啟動后更要依賴地方政府的配合,所以地方政府還是有很多機會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熊建立說,“所以說,要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首要解決的是地方政府的問題。中央應該考慮優化地方行政體制,減少行政人員,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其實,早在1992年三峽工程開工前,國務院就發出號召,要求全國各省市、國家各部委要通過多種形式支援三峽庫區的移民搬遷和庫區建設。但是,一些欲落戶三峽庫區的全國名優企業,通常打個轉就離開。“地方政府的干擾,成了投資者抱怨的重點。”熊建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