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配套陷阱之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14:35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章軻發自天津 昨天(12日),正在天津出席“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的南京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鄭江淮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各地區為吸引外資展開的優惠政策競爭的背后隱含著“產業空洞化”的危險。
他解釋說,近年來,江蘇沿江各地政府力促本地企業為外資企業配套,但這種配套投資通常形成了專用性資產,即專門用于某個產業甚至某個產品的資產。本地企業的產業配套程度越高,投資的資產專用性程度就越高,被“套牢”的風險性就越大。 據記者了解,就在江蘇省提出沿江開發戰略之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就聯合省政府外經貿廳、各地開發區管委會秘密實施了“沿江開發戰略”的調查。調查范圍涉及南京、鎮江、常州、江陰、張家港等9個地區的31家開發區。鄭江淮正是調查成員之一。 “這不僅僅是理論的推斷,而是實際的教訓!编嵔磳τ浾哒f:“目前在引資較早的地區,如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出現了部分外資向內陸遷移,當地配套企業難以“脫套”的現象,這主要集中在機械、電子等行業! 調查表明,江蘇沿江開發區73%的外資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一旦中國市場飽和或形勢發生逆轉,這些制造業資本就可能萎縮或再轉移,加上配套企業中三分之一的國外企業也有可能隨之轉移出去。因此,本地企業如形不成產業創新能力,開發區就面臨著“產業空洞化”的危險。 課題組建議,地方政府對待國際制造業資本轉移的長期政策導向要從資本擴張階段的政策,向促進本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轉變,鼓勵和支持本地企業進行產業配套只是一個中間的政策目標,否則,本地企業就會陷入產業配套的“陷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