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政績成政疾 和諧社會呼喚生態經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13:41 人民網-華南新聞 | |||||||||
翁淑賢 李偉娜 12月10日,在廣州召開的“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環境保護與社會的平衡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呼吁各級政府推行綠色GDP,摒棄盲目追求“政績”的做法,盡早形成并推行“自然—人—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
單位產值耗能比日本多10倍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余謀昌指出,目前國內不少地方走的仍是灰色發展道路。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模式主導著各地經濟的發展。傳統工業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過程是:原料—產品—廢料。在這種模式中,僅有3%~4%的原料轉化為產品,其余96%左右被當成廢物排放到自然界。按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我國GDP若增加4倍,廢物排放量將增加32-40倍,整個國內的資源和環境都將不堪重負。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之大已引起各界的密切關注。據悉,2003年我國的GDP占全球的4%,但卻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鋼鐵,30%的煤炭,25%的鋁。我們每創造1美元的GDP,消耗的能源卻是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5倍。這種發展模式不但加快了自然資源的枯竭,也導致了生存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有沒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李明華博士如是說。他呼吁:各界應該盡早形成“自然—人—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關注自然界的穩定、美麗和完整,關注資源的合理利用。 盲目發展,“政績”成“政疾” 專家指出,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而也不存在價格。這就給擴大式開發自然資源、破壞和污染環境大開方便之門。長期以來,我們的GDP統計忽視了自然資源和生存環境的價值。其實,扣除對環境資源的損耗,真正的GDP增長為常規GDP增長的78%。決策層若為突出政績,盲目追求GDP的增長,弄不好反而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長期的“硬傷”,所謂的“政績”也會成為難以彌合的“政疾”。 廣東社科院哲學研究員韓強說,自然環境的健康和安全的成本是存在的,它在過去都是由社會整體和后代來承擔的。綠色GDP要求將所有對環境有影響的經濟活動都化為成本,表現為一連串金融數字,將隱蔽著的環境成本通過盈虧平衡表現出來,對市場尤其是企業行為形成壓力,從而制止對環境及資源的掠奪性開發,這將有效地抑制經濟的惡性增長,使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廣州社科院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郭艷華認為,我們應該為自然資源定價,對不同的資源類別給予不同的價值評估,并把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的代價全部如實地反映到產品的價格中去。也就是說,應當提倡生態經濟,大力推行綠色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