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專項調研IC人才之爭 上海提出多項建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2日 17:2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劉影文照謀 國外半導體(IC)企業不斷到國內“挖角”,以及由此引發的如何吸引、留住、培養IC人才等問題,正在引起中央高層的高度關注。 “你們消息蠻靈通的嘛!中央確實來作過專項調研,這一點我可以向你確證。”上
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上個月中旬,中央一個不便透露名稱的部委派出一個專項調研小組趕赴上海,就最近頗受關注的IC人才問題進行全面調研。緊接著,上海就IC人才、IC產業發展等問題起草了專門報告,提出多項建議,目前已經上報中央相關部委。 另據了解,這個調研組是接受了中央最高領導的親自批示來到上海做專項調研的。此前,就某一個產業領域做這樣高級別的專項人才調研,還不多見。 調研IC人才問題,中央調研組領命上海之行 兩個月前,本報率先報道了國外IC企業到國內“挖角”、國內IC人才流動過于頻繁等問題(見本報9月20日《上海“半導體之都”尋找新定位》),引起了極大關注。此后,媒體不斷跟進報道。對國內IC人才的關注由此形成一股熱潮。 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些報道引起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注意。而中央政策研究室提交的相關報告,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的親自批示,中央調研小組此次上海之行便是領命而來。 記者了解到,11月15日到17日,中央調研小組在上海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專題調研,考察了中芯國際等上海數家主要半導體企業,張江也就IC人才等問題作了專題匯報。 會上,張江有關負責人表示,自“聚焦張江”戰略頒布以來,上海張江已發展成為國內投資規模最集中、產業鏈最完整、建設和投產速度最快、加工水平和生產能力最高、產值增幅最大、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發機構實力最強、IC設計企業最集聚的IC產業帶。 在IC人才方面的現狀是:截至2004年9月底,上海張江園區共有集成電路產業從業人員12408人。按照行業規律,工程師以上人才約占全部員工45.5%的比例進行推算,園區集成電路產業的工程師以上人才5600多人。以中芯國際為例:員工總數7562人(包括合同工2629人),其中博士以上142人,占1.8%,碩士以上912人,占12%,本科以上2389人,占31.6%;本土人員6480人,占857%,海外人員1082人,占14.3%;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1860人,占24.6%,1年內2669人,占35.3%,1~5年的3033人,占40.1%。 采訪中,業內人士紛紛向記者指出,上海張江IC人才的頻繁流動不容忽視。根據對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的了解,人員流動最為頻繁的是工作年限在1~5年的工程師。特別是通過對中芯、宏力、華虹NEC等企業的分析,發現目前國內集成電路人才流動頻繁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行業競爭激烈,以及薪酬水平國內外差距懸殊。 據中芯公司反映,新加坡集成電路企業是中芯公司收入的3~3.5倍,該公司人員流動主要是到新加坡。又據華虹NEC和南華虹反映,2004年1~10月兩個企業人才流動率分別為9.29%和24%,其中相當部分因收入等原因被同行業挖去,有的設計公司人才流動率高達35%(都是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的專業工程師)。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最近確實到上海就IC人才建設問題進行調研。但是他個人認為,目前上海的IC人才還沒有達到外界所猜測的“流失”的程度,而且流動頻繁、被新加坡企業挖走的大都是中、低級技工,上海IC產業的發展并未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人才成IC產業發展“瓶頸”,上海提出多項建議 幾年前,國內諸多城市都揚言要打造成為芯片基地,“芯片熱”持續不斷。幾年下來,在自然條件、區位、政府政策等優勢條件下,上海在國內芯片產業格局中的龍頭地位已經凸顯出來,有人開始用中國的“半導體之都”來形容它。上海市也把芯片作為重點產業來打造。 在多個指標上,上海在國內的芯片產業中已經占據近半壁江山。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薛自最近向記者透露,2004年預計全國芯片銷售額達到500億元左右,上海將希望達到200億元,占40%左右。另外,上海目前已經聚集了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和設備材料等企業170多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其中在芯片制造方面已經占據國內超過50%的市場。 而在上海的三大芯片產業帶中,張江又是其中的領頭羊(另外兩處是漕河涇和松江)。目前,全國已投產和試產、在建的8英寸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共14條(中芯上海6條、宏力2條、華虹NEC2條、上海先進1條、蘇州和艦1條、中芯天津1條、臺積電1條),張江占了9條。在8英寸芯片的產能方面,張江已經占據國內的70%左右。 上月末,同樣是悄然不為人知,科技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發改委等6家中央機構組成調研組入駐張江。數天后,調研組一行得出結論:“張江不光是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引領區’,也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個很成功的高科技園區。” 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一直強調,“如同上華山只有一條路一樣,上海下一步的發展就是依靠科技進步,依托科教興市來深入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只有選擇這條路,才有上海發展的新臺階和新局面。 張江也表示,根據上海市科教興市戰略和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要求,張江高科技園區的集成電路產業要通過5到10年的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集成電路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其中,建成世界先進的生產線20條以上,設計公司300家以上,集成電路產業從業人員10萬~15萬,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龍頭項目。 “據此目標,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若干關鍵性問題,尤其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養人才方面。”業內專家評價說。 為此,張江提出了多項關于吸引、留住和培養IC人才的建議。記者獲悉,這些建議包括,建議中央對張江集成電路產業的中高端人才減輕個人所得稅稅負,并對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擁有的股票期權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 另外,建議建立集成電路企業專業人才專項獎勵資金。比照有關省市對軟件人才的做法,建立集成電路企業高級人才專項獎勵資金,獎勵范圍包括經認定的集成電路企業中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專業技術職稱,擔任企業部門經理以上,連續任職時間一年以上(含一年),年薪在10萬元以上(含10萬元)的管理和技術人員,獎勵標準最高為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本人年已繳納個人工資薪金收入所得稅的40%。 還有,建議對在張江工作的集成電路人才在本地購房,政府給予補貼、優惠,或比照新加坡的做法,給予員工年公積金現金返回一定數額,等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上海提出的建議在IC企業當中也多有反映。威盛電子亞太區行銷總監鄭永健向記者表示,要解決IC人才問題,需要從企業、個人、外部環境三方面來考慮,在外部環境方面,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配套措施,比如,更完善對技術人才的認證機制等。他表示,在臺灣,高科技人才可以擁有相對高的收入,同時可以享受相關稅費的減免;政府還提供創業基金、獎勵資金等。 中芯國際一位工程師則向記者表示,前段時間被“挖”走的他的一些同事,大都是在中芯工作1~2年的員工,他們拿到的股票期權不是很多,而且中芯的股票當時還持續下跌,這是他們離開中芯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在股票期權方面的改革對員工也有一定的誘惑力。 更有跡象表明,上海想以此次中央IC人才調研為突破口,希望獲得全面的政策支持。匯報會上,上海還就加快推進張江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建議中央政府將張江高科技園區作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先行先試區,比照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等的集成電路的政策和環境,研究制定相應的人才、財力、稅收、通關等方面的特殊的突破政策,并在做好張江試點的基礎上,加以總結,積極向全國推廣。 上海浦東新區有關人士評價說,如果沒有人才的流動,就沒有張江的今天。從10月28日陳良宇書記調研盛大網絡、展訊通信等4家科技企業,強調科教興市戰略;到11月12日市委聽取關于《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綱要》情況匯報,提出萬馬奔騰推進現代服務業;再到11月13日,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在上海開通。上海的競爭已經上了一個層面。從去年的173計劃,招商引資都是集中在地價、稅收、資源消耗方面的爭奪,到今年的無地招商、重視人才競爭,上海力求提升綜合軟實力,這才是上海的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