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意味著失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13:22 《WTO經濟導刊》 | ||||||||
商務部世貿司張向晨副司長精彩評點: 去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WTO第五屆部長會議有兩大熱點,一是新一輪談判遭受挫折,二是“20國集團”的誕生。坎昆會議前夕,一些發展中國家就農業談判提交了一份聯合提案,此后,這些提案國加強集體磋商、協調立場,這一機制被稱為G20,中文習慣譯為“20國集團”。巴西充當了協調國,中國、印度、阿根廷、南非是核心成員。參加協調的發展
不過,G20的G代表GROUP,指小組或者團隊,而“集團”的中文含義卻非同小可。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集團是為了一定目的組織起來的共同行動的團體。可不是嗎,“集團公司”、“集團軍”……個個都是組織嚴密的龐然大物。眾所周知,中國的外交政策一貫是不結盟,連聯合國貿發會議里的發展中國家“77國集團”,中國都是以“77國+中國”的方式參與的。那為什么要參加G20這樣一個“集團”呢? 其實,WTO里的“集團”有所不同。由于立場相同或相似,在WTO談判中成員間聯署提案、進行戰略和戰術上的協調是司空見慣的,而且這是一條重要的游戲規則。在多邊談判的博弈過程中,要想實現自己的利益,必須最大程度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一位資深外交官曾說過,在WTO中,要想搞成一件事,需要尋找至少40個支持者;要想攪黃一件事,也需要獲得20個以上的支持者。孤立就意味著失敗。當然,這條不成文的規則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盡適用,2002年底,在145個成員就“知識產權與公共健康”問題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美國以一國之力阻撓了協議的達成。但是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特別是對于實力弱小的發展中國家,要想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借助集體的力量,就只有被發達國家各個擊破。大國固然舉足輕重,但也不可能長期無視集體壓力的存在,2003年8月,美國最終就“知識產權和公共健康”問題作出妥協,就說明了這一點。 國際農產品貿易長期扭曲,發達國家對農業的巨額補貼使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美國和歐盟在坎昆會議前,就解決發達國家的補貼問題達成了一個不痛不癢的妥協方案,卻轉而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要求它們大幅度開放市場,這必然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反彈。在維護本國利益的過程中,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立場相近,參加G20也就理所當然。 不過,為了避免歧義,中國商務部已通知有關媒體,從巴西部長級會議以后,“G20”一律改譯“WTO發展中國家農業議題20國協調組”,簡稱“20國協調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