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對世界影響深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9日 13:30 中國經濟時報 | ||||||||
2004年國際形勢分析 本報記者 孫超 失衡與抗衡催化發展中大國分化與組合 在日前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的2004年國際形勢研討會上,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前中國駐奧地利大使、前外交部政
人民日報國際部副主任溫憲表示發展中大國關系進行調整對世界和平穩定有著積極的影響。發展中大國與新興大國的概念有重合但在國際政治、軍事的參與程度上有所不同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等。 溫憲說,第一、失衡與抗衡催化著發展中大國的分化與組合。多極較量、牽制、對抗、調整為發展中大國提供了戰略回旋空間。發展中大國的內外大政方略包括:一是強烈的危機感和使命感,更積極地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爭取占據有利地位。巴西想成為拉美火車頭,南非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度“正在從一個發展中大國演變為強國”。二是重視綜合國力發展的長期計劃制定,意識形態的色彩淡化,務實色彩更加濃厚,經濟和能源因素也更明顯。三是戰略利益爭奪的同時,相互依存的紐帶意識更加明顯。發展中大國多邊互動、組合的勢頭大于分化的趨向。印度、南非、俄羅斯更為積極地從事跨地區的戰略關系組合。 第二、發展中大國分化組合勢頭強勁。在一超多極的全球格局中,發展中大國民族復興,發奮圖強。對舊秩序的不合理和不公正有著本能的反感和抵觸,與強權政治抗爭幾乎是必然的。中巴、中俄、中印、中南、巴南、印俄更為自覺的相互倚重,雙邊與多邊交往也更多。 第三、對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影響。催化大板塊間更為激烈的較量,推動整個世界格局結構性的變化。這有助于制約單邊主義的肆虐。多邊主義和多極化將以新的結構體現。隨著利益競爭的復雜化,各國傾向于依據不同的具體問題結成聯盟,求同存異,斗而不破成為各國之間的共識。崛起與遏制、發展與制約的矛盾關系對世界發展有推動作用。 溫憲說,中國的影響力愈發突出和重要,方方面面的牽制和遏制因素也增多,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時度勢,盡量處理好我國的戰略機遇期與美國的戰略擴張期之間的關系。應該看到,中國與某些發展中大國之間存在利益的隱患,也被某些發展中大國視為競爭對手,某些隱患的存在有可能被催化為突出的爭議問題。 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前任埃及、土耳其大使詹世亮也表示,各發展中國家存在矛盾與競爭,中國“走出去”會遇到新的問題。大家對中國宣傳要實事求是,不能浮躁。 印度趕超中國并非易事 俄羅斯則面臨復蘇 前中國駐印度、緬甸大使、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程瑞聲針對印度的經濟發展能否趕上中國的問題表示,不僅趕不上,而且差距會越來越大。首先,從當前的差距來看,2003年,中國GDP是1.4萬億美元,印度GDP是5888億美元。其次,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非常明顯。第三、從總體投資環境看,中國政局穩定印度教派沖突,還有沉重的歷史包袱。第四、哲學思想對印度人的影響。 程瑞聲表示,盡管印度發展速度有限,要趕上中國也并非易事,但是,印度有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軟件業、銀行業、法律體系和國際化人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夏義善認為,俄羅斯是與眾不同的發展中大國,由超級大國演變而成,F在面臨著復蘇,俄羅斯表示到2010年國內經濟翻一番,爭取成為歐洲中等發達國家。夏義善說,俄羅斯具備成功的條件,但路途遙遠。 夏義善分析了俄羅斯目前的有利條件包括俄羅斯已經結束動蕩政局;石油出口在產量不增加的情況下收入增加4到5倍,使財富迅速增加,2004年額外收入200億美元;某些科技領域世界領先、工業基礎、人口教育程度高。不利條件則包括,經歷了十多年轉軌,經濟體制沒得到根本改變;經濟結構沒得到根本改變,嚴重依賴資源出口;人口逐步減少,2050年可能減到8000萬;國際環境不利。某些地方受到美國戰略擠壓;美國在車臣問題人權雙重標準。俄羅斯在世界政治地位上受美排擠,決定聯合其他力量。 法國研究會會長、前中國駐法國大使蔡方柏則進一步表示,俄羅斯早已經工業化,教育程度遠超出一般發展中國家,科技水平尤其是尖端技術可以與美國相匹敵。由此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經濟的弱點,對技術的和品牌的依賴。西方關注的“中國熱”為我們創造了條件。 伊斯蘭世界面臨全球化和美國式改造雙重壓力 《國際問題研究》主編董漫遠表示,伊斯蘭世界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關乎全球。當前面臨全球化和美國式改造的雙重壓力,絕大多數國家尚難以適應。動蕩、分化、重組是基本特征。其變革和未來走向也值得我們思考。在世界格局轉換中仍將發揮獨特的戰略作用。作為龐大實體,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中仍在發揮巨大作用。 董漫遠說,由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不合理和自身原因,伊斯蘭國家至今仍占不利地位,在經濟全球化中,大多數伊斯蘭國家事實上被邊緣化了。很多伊斯蘭國家內部發展不平衡。聯合國劃定的40個最不發達國家中,有22個伊斯蘭國家。2/3的伊斯蘭國家糧食不自給,很多伊斯蘭國家水資源短缺。 另外,恐怖主義蔓延、經濟危機、政變、戰亂、領土糾紛、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亞國家邊境三股勢力活躍都造成伊斯蘭國家動蕩不安。原因有貧富矛盾,國家之間和國內各階層之間;民族與部族矛盾,阿拉伯民族與非阿拉伯,針對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教派矛盾;世俗與原教旨主義矛盾;與外部世界的矛盾等導致伊斯蘭國家利益訴求不斷增變。也使得伊斯蘭世界有所分化,表現為貧富陣營分化重組;激進國家營壘分化明顯,利益取向多變,難以結成合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王京烈認為,伊斯蘭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包括:政教分離;政教在各國發展不平衡;美國大中東計劃。美國的改造沒有合法性和正義性,在人類文明碰撞中,暴力改變文明無成功先例;巴以沖突,不會因為阿拉法特的去世帶來多大實質性改變。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威烈表示,中東是美國國家戰略的重點,布什連任后進一步表明將堅持既有的中東政策,無論打的旗號是反恐、反擴散,還是其他,美國需要的是秩序重建。但核心仍是伊拉克重建,這關系到美國在這個地區的秩序的重建。 朱威烈認為,阿拉法特去世,中國外交反應及時。他建議,中國要同巴勒斯坦各派接觸,中阿合作論壇要先策劃,中國與中東的接觸要制度化。 當談到伊斯蘭世界的變革及未來走向,董漫遠說,伊斯蘭大國的政策走向具有全球影響。首先是國家關系的變革,各國處理國際關系的理念要變革;民主化思潮和運動向各層面滲透;經濟模式變革;宗教、政治、社會領域出現變革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