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經濟一體化 滬蘇浙中小企業走向產業集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8日 08:45 人民網-華東新聞 | |||||||||
□本報記者 龔永泉 申琳 11月25日、26日,第二屆長三角中小企業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南京召開,百余位中小企業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們濟濟一堂,共商長三角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之路。這次論壇的主題定為“產業集聚與中小企業發展”,與會代表把目光共同集中在四個字——“產業集聚”上。
到底集聚了多少中小企業 翻開長三角地圖,中小企業遍地開花之狀撲面而來:江蘇,從蘇南吳江的絲綢之鄉盛澤到蘇北水晶之鄉東海;浙江,從臺州的玉環島到湖州的水鄉小鎮織里、南潯;上海,從市中心的都市工業園區(樓宇)到青浦、嘉定的產業集群…… 長三角中小企業到底知多少?據統計,在江蘇,中小企業如今有64.5萬戶,占全省企業的比重達99.7%;從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占全省近88%;創造的增加值、財政收入分別占全省總量的60%和40%;每年新增各類中小企業近10萬家。 在浙江,中小企業已占全省生產總值的60%,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每天,浙江平均有240家企業新登記設立。 在上海,全市中小企業總數到去年底為25萬戶,從業人員803萬人,營業總收入21133億元,實收資本總額14598億元,分別占全市法人企業總數的95%、84%、71%和85%。 綜合來看,“中小企業托起長三角半壁江山”之說,確有實據。 最大問題在哪里 江蘇省經貿委副主任、中小企業局局長任懿奇認為,江蘇的中小企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現有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特色與規模,但大多數規模偏小,產業鏈空間沒有充分利用,支撐體系不完備;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力量,但競爭優勢還不夠強,尤其是從全球范圍來比照,弱勢非常明顯。 浙江省經貿委副主任、中小企業局局長吳家曦則指出,在浙江,資金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電力、煤、石油供求緊張加劇,一些重大項目被擱淺或放慢建設速度。 上海市農委的王東榮也反映,該市的郊區工業目前還屬粗放經營,集約化程度差,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顯然,“聚”“散”共存是長三角中小企業的共同特點。長三角地區土地寶貴,資源稀缺,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在發展與要素緊缺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有關人士的一致看法是:長三角地區只有推進中小企業走投入少、產出高、污染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的集聚,才能實現集約發展。 產業集聚怎么走 “產業集聚”如何實現?上海市新一輪的發展思路,也許代表著長三角地區產業集聚的某種走向。 在上海,正向四大產業基地集聚,即東部微電子產業帶、南部化工工業區、西部國際汽車城、北部精品鋼材基地。與此同時,在浦東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之間,建立一個與國際航運中心相配套的裝備工業產業區,以及正在外高橋、長興島地區建設的船舶制造業基地。 這些基地的建設,勢必將為周邊地區的區縣、鄉鎮創造新的產業配套空間,帶動郊區工業產業升級。據介紹,上海郊區今年將重新修訂城鎮總體規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一個區縣集中建設一個市級工業園區。今后若干年內,上海市將以各區縣現有產業為基礎,與全市工業發展戰略相結合,努力培育郊區工業微電子和信息產業、航空航天制造等八大產業群。 江蘇的選擇路徑略有不同。該省選擇本地具有較大規模和比較優勢的產業,聚合各種生產要素進行重點培育,盡快把企業群體做大,把產業鏈拉長,形成產業綜合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優勢。著眼于在競爭中培育龍頭企業,使之成為產業集聚的主體,帶動一批相關中小企業發展。 江蘇已經制定產業集聚發展的目標:到2005年,全省中小企業集聚區營業收入占全省中小企業總量的50%左右;形成經濟總量1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200個,其中30億元以上的100個。到2010年,產業聚集度達到60%以上,形成3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200個,其中10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50個。 再看浙江,它的著眼點是加快傳統產業集聚的國際化進程,建設“四網一中心”,即海外浙商銷售網、民營企業境外銷售網、聯合營銷國際銷售網、國際大型采購組織和跨國零售集團銷售網和義烏小商品國際采購中心,編織遍布世界各地的浙貨國際銷售網,搶占中低端商品國際市場。 集聚需要打破行政區劃 不過,很多企業界人士與經濟學家都強調說,在產業集聚過程中,應該打破行政區劃,放眼長三角的整個區域。就像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所設想的:汽車生產的研發、銷售和管理等放在上海,而把零部件生產放在長三角其他地方,在本區域內產生以市場為導向的自我聯合效應,加速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一體化機制的形成。 事實上,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跨省市集聚已經在悄悄進行。以上海為例,截至目前,到上海投資的各地中小企業累計達到10萬多家。外省市中小企業投資上海郊區,反映了一種產業集聚的趨勢,不少中小企業在發源地完成工業的原始積累后,其資本向更具產業發展優勢的地區移動,形成區域性的產業集聚過程。這種資本流動、產業集聚的趨勢,客觀上也加快了長三角區域各城市間產業的合理分工和錯位競爭。 2003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首屆長三角中小企業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代表們就提出,長三角地區要“共鑄品牌,優勢共享”,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本次論壇上,王東榮表示,上海的郊區工業要參與長三角的產業分工,對部分產業鏈比較長、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可以考慮在整個長三角范圍內集聚,形成國內及至國際上最大的產業基地。江蘇和浙江的許多與會人士也紛紛表達了在整個長三角區域內進行產業集聚的愿望。 長三角地區100多萬家中小企業的產業集聚過程,也許不僅僅是中小企業自身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更可能是人們普遍關注、爭論已久的長三角地區真正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華東新聞》 (2004年12月08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