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中國經驗之脫貧致富貴州篇(多圖)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8日 01:23 CCTV經濟半小時 |
圖片由CCTV《經濟半小時》提供
圖片由CCTV《經濟半小時》提供 今天我們《2004中國經驗》來關注西南省份貴州。說起貴州這地方,有一種說法流傳的很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自然條件不好,讓貴州成為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幾年前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全國每8個貧困人口當中,就有一個是貴州的。當時貴州貧困山區的真實寫照,住的是茅草房,家里一貧如洗。經濟落后、生活貧困,這個殘酷的現實擺在貴州省委省政府面前,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別的,就是得讓貴州老百姓能早一天脫貧致富。 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除了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外,要同時抓基本的增收門路和群眾的基本素質。 錢運錄,2000年擔任貴州省委書記,一直把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自己最大的責任。2004年提出“三個基本”扶貧新思路,即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增收門路、基本的素質。 記者:我們知道您有一個扶貧聯系點是叫做擺榜鄉,我們在地圖上找,是一個很偏僻的地方,能不能給我們描述一下,這個擺榜鄉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把最貧困的鄉集中了一下,統計了一下,大概100個,我這個聯系點就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說是最貧困的鄉。當然我是有余地的說。 記者:你第一腳踏進第一個農戶家里,你看到什么樣的情況? 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是個茅草房,家里房子都是茅草做的,那個墻,山上這些條條,樹條樹枝撐起來的,是透風的,這個飯我問他,飯大概一年差三四個月的糧食。 記者:也就是在看了很多這樣的家庭以后,你經常說的那句話是責任重大? 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是,就是我們的責任,就是不能讓這種現象讓它繼續下去,我們應該有辦法,我們應該通過努力要幫助這一部分盡快的脫貧。 錢運錄書記剛才向我提到的扶貧聯系點,都是些貴州省最貧困的地方,換句話說,也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骨頭。我這里有這樣一組數字,1993年的時候,貴州省的貧困人口是1000萬,到2000年的時候,貴州還有300多萬貧困人口沒有越過年收入625元的貧困線,這些貧困人口分布在最偏遠的山區,交通閉塞,信息不通。那么,這些地方的扶貧難度究竟有多大?他們為什么會身陷貧困呢?我們記者在貴州認識了一個特困戶。 代信能是貴州省盤縣小白巖村的一個村民。這是他們一家四口人住的房子。在臥室的墻壁上,到處都是手指寬的縫隙,屋外刮大風,屋里刮小風。這個鋁鍋里的苞谷面就是代信能一家一天的主食,菜是自家種的南瓜。代信能現在是小白巖村剩下的幾家特困戶之一。 記者:現在你身上有多少錢? 盤縣民主鎮小白巖村村民代信能:沒有,就是沒有錢,現在僅僅是身上揣著兩元錢,這是家里所有的錢。 在1998年以前,小白巖村像代信能這樣的貧困戶并不在少數。這個交通閉塞的邊遠山村,只有109戶人家,過去是沒有學校,不通水、不通電、不通公路,全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二百多元,很多村民家里連豬都養不起。 盤縣民主鎮小白巖村支書胡安德:讀書在洞洞里讀,沒有學校小白巖的基本 吃水要到幾公里外挑。 小白巖村地處貴州省西南部的盤縣,屬于典型的巖溶地貌,不僅可耕種的土地面積稀少,而且極為貧瘠。這樣的土地只能種玉米,而且產量也不高。 盤縣民主鎮小白巖村村民代信能:只能種土地維持生活,想喂牲口,價格又貴買不起,所以也喂不起。 耕種不能富,養殖又沒錢,1998年以前,小白巖村的村民們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盤縣是貴州省50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在1998年,像小白巖這樣的貧困村在盤縣竟占到了48%,當時全縣年人均純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26萬多人。 貴州省盤縣縣委書記徐毓賢:這個地方土地很貧瘠,農民搞其他行業很難,那么農民致富增收主要靠養殖,那么養殖啟動主要是投入不足。 盤縣的這些貧困農民,辛苦種一年地,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他們哪兒來錢去想新的辦法呢?1998年,這個機會終于來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開始在全國推廣小額扶貧信貸,也就是在那一年,農業銀行盤縣支行開始負責小額信貸的發放。這種貸款和一般的貸款有什么不同呢? 小額扶貧信貸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扶貧模式。按照聯合國的定義,它是指為貧困和低收入人群以及微型企業提供的一種小額信貸,它最基本的特征是“貸窮不貸富”。我國的小額扶貧信貸,一般直接發給農戶,金額不超過2000元、期限不超過3年,有國家的政策支持,利息比較低。這對于急需資金的貧困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錢有了,小額信貸就能幫農民們走上富裕路嗎? 2000年,盤縣滑石鄉朱家村的龍云貴,高高興興地拿到了7500元的小額扶貧貸款,按照鄉里的要求,他用小額貸款種植了5畝梨樹。然而當3年的貸款期限結束時,他卻高興不起來了。 記者:沒有產生效益就是不結果,是不結果那當時三年到期了錢怎么還? 龍云貴盤縣滑石鄉朱家村村民:三年到期了你不掛果沒辦法。 在整個滑石鄉,這筆梨樹小額扶貧貸款就有67萬元,種植面積接近500畝,然而結果的梨樹卻沒有幾棵。之后他們還進行了蘋果樹、板栗樹、魔芋的種植,然而結果都不理想。 盤縣滑石鄉鄉長王建平:這個項目選不準以后,這個錢就丟在地里撿不起來,你要重新找錢來還是非常困難的。 農民沒有產生效益,就不愿還銀行的貸款,在滑石鄉實行小額貸款的初期,他們有6筆小額貸款沒有按時還上,整個還款率只有52%。銀行按照小額扶貧信貸的政策,停止了整個滑石鄉的貸款。 農業銀行盤縣支行行長董永連:我們放出的貸款本金收不回,利息收不回,那我們就不敢做這個事情了。 舊貸款收不回,新的貸款就無法得到,那些還沒有得到小額貸款的貧困村民就無法得到扶持,小額貸款似乎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王建平:我們這個小額貸款收不起來,上面就不給我們發放小額貸款形成了一個怪圈。 記者:找一條讓老百姓來脫貧致富的道路是不是一個比較容易的事? 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不是那么容易,要找到一個真正幫老百姓見到實效的路子,脫貧致富的路子不是那么容易。 記者:那也嘗試著很多種方式? 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應該說各種辦法都試過,可以說很多辦法都試過,有些是管用的,有些確實要完善,有些不行。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