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當一群精英大亨聚在中國東部面對太平洋坐論財富的時候,西南邊陲一只紅嘴金毛的小猴子早已經折騰出了滿世界的花團錦簇。對于當時的老百姓來說,這個叫做“靈靈”的小家伙可能比那只姓雅的“老虎”和姓搜的“狐貍”識別率更高。
頂著“春城”名號的昆明,當然早就是遠近聞名的煙草和民族風情大省省會,也是中國人民習慣去開開會出出差看看景的好去處。但這一次,不是阿詩瑪,不是云煙云腿和稀有金屬,而是世界園藝博覽會,使昆明似乎在一夜之間蜚聲國際,并使其“城市經濟及基礎建設一下子前進了10年”。
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舉辦的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是中國政府第一次主辦的全球性專業博覽會,共有95個國家、國際組織和中國所有省市區參展。會展期間前來參觀世博園的中外游客多達943萬人次。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綠色云南”,用最講效率的香港游客的話說,就是“有錢時去歐洲,沒錢時來云南”。
世博會的成功,直接帶動了昆明乃至云南的旅游業發展。當年昆明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204.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7.85億元,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旅游業收入占到昆明市GDP的20%多,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也啟動了云南省“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大幕。
不僅如此,它更為昆明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安裝了一部加速引擎——從1996年到1999年,昆明市投入巨資進行舊城改造,提前10年完成了城市主干交通路網的規劃建設,使城市面貌和商貿環境有了驚人變化。會后,昆明世博園作為歷屆世博會唯一完整保留的會址,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會址公園和云南知名景點之一。會展業的發展則更為迅速,近兩年創造的直接和相關經濟效益已占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的50%以上。到2004年,世博魅力的后續效應似乎還在繼續——全力打造“會展之都”和“中國-東亞10+3橋頭堡”,建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最好的城市,都成了昆明市政府的響亮口號。
從1999年的昆明身上,中國人驚訝地發現:原來“開個會也能賺個滿堂彩”。于是“會展經濟”這個詞,幾乎就如那只小猴子般橫空出世又所向披靡,點燃了中國各大中小城市的發展新思路。以會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助推城市建設,同時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促進GDP增長,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雙贏,似乎成了一班最便捷和風光的快車。在很多中西部邊遠城市心中,這種“超級杠桿”功能甚至演變成了“一會就靈”的迷思。
然而,世博給昆明帶來的后續效應當然不僅僅是鮮花與微笑:一個普通出租車司機的收入可能會比1999年以前減少四成;而在世博期間增加了數倍的星級酒店更是泥足深陷——延續3年的削價大戰,使昆明酒店業面臨全面虧損。直到今天,這座頭頂無數綠色桂冠的城市仍在為自己的主打產業不斷進行著焦頭爛額的改革。
有人認為,是1999年的那場花團錦簇,帶來了速度和動力,也帶來了眩暈和隱疾。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無數獲益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教訓。然而,鞋子穿得合不合腳,加速之后穩不穩當,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而跟隨的人呢,是不是也該多掂量掂量?
會展經濟在應者云集的熱情中扮演完“引擎”和“助推器”的角色之后,冷靜的劇情開始到來,人們所有的預期和付出,狂想與渴望,都將會由現實來予以呈現和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