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200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正文
 

聚焦:一位中央黨校教授眼中中國十年宏觀調控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6日 06:54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徐奎松發自北京

  市場經濟走過的十幾年,也是政府的市場控制手段不斷走向成熟的十幾年。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王東京教授把近十年中國的宏觀調控分成三個階段。就中國宏觀調控的理念變遷,12月4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1993年“急剎車”

  王東京教授說,從近十年中國的宏觀調控階段性特點,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93年到1997年。1993年政府調控的主要目標是針對經濟總量出現投資過熱,一些地區一窩蜂地建開發區、大上工業項目,用大量的銀行貸款搞房地產。從1993年到1994年,通貨膨脹率上躥到兩位數,形勢很嚴峻。當時的投資主體還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剛從計劃向市場轉軌,企業沒有自負盈虧、自我約束機制。當時如果政府不及時調控,國有企業虧損以及民營企業向銀行的貸款一旦成為呆賬,最后都得由國家來兜底。所以,1993年宏觀調控采取的是“急剎車”措施。這種辦法受到多方面的爭議,比如指責外匯儲備多了,說“一個工業項目也不準上”是用行政手段壓制發展等等。現在反過頭去看,1997年金融危機,為什么香港受到沖擊而內地安然無恙?其實就得益于1993年以后的宏觀調控。這樣穩住了金融,化解了風險,批評之聲隨之消失。如果當時不用行政手段,不用一刀切的辦法就調控不住。1998年:雙向帶動擴大內需

  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到2002年。這次政府調控的任務不是控制需求,而是擴大內需。1999年,國務院又提出發揮投資與消費對國內需求的“雙向帶動”作用,并出臺了相關的消費信貸政策,鼓勵人們實行信貸消費。也就是說,到2002年,我們一直是在擴大內需。不過,重復建設還是有控制的,同時也注重結構問題。比如,由于加工工業過剩,所以國務院明確國債資金不搞加工工業,而把重點放在基礎設施上:農林水利基本建設,能源、道路交通,城鄉電網改造,糧食倉庫,生態環境保護等。2003年:點剎而不是一刀切

  第三階段是從2003年下半年到現在。宏觀調控提出兩道閘門:耕地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金融實行緊縮政策。這次調控與前些年顯然又不同了,但這次是不是壓縮總需求,現在有分歧。有人說,GDP增長超過9%,政府須得對總量予以調控;更多的學者認為,總量增長是否過熱,不能單看GDP。的確,對一國經濟運行狀態作判斷,不可只看一個指標,而是要看三個指標的配比。這三個指標分別是:GDP、財政收入、通脹指數。假如GDP增長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通脹率又高于GDP的增長率,那我們可以肯定,經濟一定出現了過熱。因為財政收入反映的是經濟效益,通脹率是供求失衡的信號。財政收入跟不上GDP增長,說明經濟運行效益不佳;通脹率跑到GDP的前面,則表明需求過旺,供應嚴重短缺。相反,若財政收入快于GDP增長,而GDP增長高于通脹率,就無論如何得不出經濟過熱的結論。從統計數字看,去年我國GDP增長9%;財政收入增長20%;而通脹率不到4%。可見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并非總量失衡。年初,溫家寶總理也曾指出,此次宏觀調控,是點剎,不搞一刀切;而且要適時、適度、有效。言下之意,今年的調控非比往常,針對的不是總量而是結構問題。

  調整結構必須分而治之

  說當前中國經濟的癥結在于結構失調,并非主觀臆斷。人們可以感受到的事實,就是煤、電、油全面吃緊。由此,有人便把能源短缺,歸罪于近年來高能耗產業的突飛猛進。于是鋼材、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首當其沖,一時間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可經濟學看問題,恰恰不是單視角的。從供給方面看,煤、電、油短缺,的確可以說是高能耗行業發展過快了;但同一個問題,若從需求角度看,卻又可以說是能源發展滯后所致。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所以對如何調整結構,我們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壓長線,求短線平衡;二是補短線,求長線平衡。對此,學界分歧很大,而且各執一詞,互不讓步。

  調整結構,照理說,補短線以求長線平衡,本是治本之策,是積極的平衡。但困難在于,補煤、電、油的短腿,并非一日之功。發展能源產業,一要受資源條件的限制;二是要假以時日,不能一蹴而就。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如何壓長線,必須發揮“兩只手”的作用:一是市場“看不見的手”,一是政府“看得見的手”。經濟學研究表明,由于諸多原因,市場與政府,都有可能失靈,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如果“兩只手”能分工合作,則可互補長短,相得益彰。比如對當前鋼材、水泥、電解鋁等生產是否過熱,政府與投資商的判斷截然不同,既然有很大不同,一時難以裁定,那么政府就不必“一刀切”。不然,萬一是政府看走了眼,幾年后鋼材、水泥不是過剩,而是短缺,那就會拖經濟發展的后腿,悔之晚矣。反之,如若完全聽任市場調節,將來萬一市場突變,供大于求,則又會造成大量的積壓浪費。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兩全之策,即讓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分而治之。具體地說,就是政府管住政府投資,放開民間投資。這樣一來,即使政府判斷有誤,由于放開的是民間投資,就不致造成今后太大的被動;同樣道理,即使民間投資真的過熱,但由于政府壓縮了投資,也不會造成太嚴重的過剩。

  最后還要強調一點,用“看不見的手”調整結構,就是充分利用價格信號來配置資源。價格是調整結構的最好杠桿。要尊重價值規律,一般情況下政府不要直接制定價格,而讓市場供求決定。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深圳健力寶獲中超冠軍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國國際時裝周
男人為什么喜歡車
女人與車的美麗約會
警惕房屋銷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樓盤一覽
娛樂風月圖鑒
劉翔自傳:我是劉翔

<blockquote id="eeece"></blockquote>
<td id="eeece"></td>
<noscript id="eeece"><pre id="eeece"></pre></noscript>
  • <noscript id="eeece"><wbr id="eeece"></wbr></noscript>
    <strike id="eeece"></strike>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