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資委屢屢指點 淡馬錫模式能否平移深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5日 12:44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李苑立編輯:汪華峰 10月底,中糧集團和航盛電子重組深圳市兩家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深寶恒(資訊 行情 論壇)、ST華發(資訊 行情 論壇))的消息見諸報端后,由深圳市國資委“主刀”的深圳上市公司重組進程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日前,坊間傳出深圳市國資委正在進行一項名為“深圳國有經濟的調整與布局規劃”的專項研究。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規劃將在半年內正式出臺,并將成為指導今后的深圳國有上市公司重組的綱領性文件。 三次試驗 深圳市國資委屢屢“指點”的上市公司重組進程,近日開始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10月底,深圳航盛電子重組ST華發簽署協議后,半路殺出“程咬金”(見本報11月8日A15版《聯合證券主張問題股權 ST華發重組陡生風波》),至今雙方仍在協調中。而在今年早些時候已宣布重組成功的ST盛潤(資訊 行情 論壇),近日也傳出公司5位高管同時質疑國資委當初重組方案的消息。 “年初深圳國資部門提出的年內實現的5到10家上市公司的重組目標,現在看來難以完成。”一位熟知深圳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情況的證券業人士表示,這種“目標大、執行難、兌現少”的情況,近幾年在深圳國企重組過程中屢有發生。 “政府總是想從良好的愿望出發,平衡市場各方的利益完成重組,但事情往往不會是單方想像的(那樣的過程去發展)。”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國資研究專家張建森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深圳國有上市公司重組從“國退民進”到“削藩集權”,再到目前正在進行的新規劃,其改革難度可見一斑。 從1987年深圳成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以來,國有上市公司的重組已經歷了三次試驗。 在1993年之前,深圳市國有資產管理主要存在“政企難分”的問題,當時成立國資辦負責協調以改善對虧損企業的管理,但因市場經濟的沖擊力太大,虧損增盈效果不明。 1994年8月,深圳市國資委決定分權,將深圳市建設(集團)公司改制成與市投資管理公司性質相同、機構相平行的資產經營公司——深圳市建設投資控股公司,當年年底又在深圳物資總公司的基礎上成立深圳市商貿投資控股公司,將幾百億的國有資產讓這三家管理公司管理。 這種‘國資委——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企業’三層次管理運營模式,運作初期比較順暢,但在將一些優良資產重組完成后,至2000年時,這種模式的弊端日漸突出,然而受限于政府機構改革種種因素的影響一時無法改變。分管國資工作的深圳市副市長張思平向媒體表示,“三層管理模式”在后期主要出現了各自為政的情況,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跨行業、跨部門重組。于是今年9月份,三家管理公司被徹底整合一家——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這家新成立的公司被剝離了原有三家企業的政府職能,具有更多的市場化色彩。這被業界看做是深圳國資委的“第三次試驗”。 11月初,深圳國資委將本地16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權進行了重新劃撥,其中10家上市公司的管理權上收到國資委直管。另外6家則交給成立不久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此舉被業界稱之為“削藩集權”。 “原有的三家資產經營公司管財、管物、管干部,屬正局級機構,既負責旗下國有資產的經營,又負責干部的管理,最終不能平衡企業與市場、國資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深圳國資委發展規劃處一位官員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公司的成立,其主要職能是解決國企上市公司中的債務和人員等歷史遺留問題,一旦任務完成后,這家新公司可能會撤離。 集權不被看好 然而對深圳市政府此次國資機構的大刀闊斧的變革,業界仍有不同的聲音。 深圳一位專事國資研究的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人事安排上,此次改革仍沒有理順監管者與出資人的關系。如新成立的深圳投資控股公司,其負責人仍為深圳國資委主要領導及原三家管理公司的領導,這在以后的重組中難免行政干預色彩濃厚。另外,從其所擔負的職能來看,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仍然保留了要為當地政府服務的某種要求,這難免令人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未來是否能根據市場原則進行決策而擔憂。 聯合證券一位人士舉例表示,此次深圳航盛電子重組ST華發,聯合證券申請司法凍結賽格集團的ST華發股權后,11月底,深圳國資委一紙政令上收了管理權,賽格集團由國資委直接監管。據記者了解,在深圳國資委的協調下,賽格集團被凍結的股權有望提前解凍,而集團對聯合證券的欠款能否歸還仍有不確定性。 剛剛在年初完成管理層和員工持股的深圳市屬一級企業ST盛潤也在11月26日傳出變故:該集團5位副總級高管向深圳國資委官員反映該集團在重組中,公司負責人涉嫌侵吞國有資產,希望國資委能協調處理。但國資委表態說,改制后已是民營企業,國資委退出管理圈,出現問題要么由公司內部解決,要么通過法律方式解決。 “在這些事例中,國資委并沒有過錯,但顯得尷尬,尷尬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如何平衡監管者與出資人的關系,集權應該理解為一種過度性安排。”深圳國資研究專家張建森博士認為,11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國務院新聞辦的答記者問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對今后國資體制改革的方向,實際上,深圳已經提前進行了布局。 深圳化的“淡馬錫”模式 深圳國資改革方案實施“三合一”之后,其上市公司重組方案的原則也有一定的微調,深圳市國資委主任郭立民日前在深圳上市公司治理規范工作會議上表示,原則之一仍是“產業第一”,原則之二是“質量為先,不分先后”。 此前因深圳市政府非常看好國有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對前來重組的對象大多期望很高,將之定位在國際500強企業或國內知名企業,并能在深圳設立總部。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深圳對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也開始認同。 消息人士透露,正在進行的“深圳國有經濟的調整與布局規劃”的專項研究,最終將會以指導今后國有上市公司重組的綱領性文件的面貌出現。 據透露,這個文件將重點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徹底改變監管者與出資人身份轉變的問題,即未來管理國資的管理者可能不再是出資人,而是由純粹的職業經理人擔綱。另一方面可能重新調整深圳國有經濟的產業布局,原則上是在競爭性領域,現有的國資存量要保留,一般性領域的國資可能要加速轉讓。 如果這一方向能最終被證實,那么深圳的模式很顯然是效仿新加坡國資管理的“淡馬錫”模式。對此,深圳市國資委發展規劃處一位官員并沒有否認,這位官員表示,他們希望能夠像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那樣運作深圳的國有資產,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還有一段距離。至少等深圳市國有經濟規劃出臺實施后,深圳國資委負責人相繼退出投資控股公司的管理層,這一設想才有可能變現。而這一點,正好契合了中央對國有企業管理干部任用制度的變革,李榮融日前在東北考察時強調,今后國有企業高管將面向全球選聘,在這一點上,深圳已經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