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鳳陽關鍵詞:承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3日 18:39 21世紀商業評論 | |||||||||
嚴格地講,鳳陽并不是一個城市。這個屬于安徽蚌埠的農業小縣,為人所知的只有一段花鼓,以及唱詞中罵到的那個皇帝。“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顯然朱元璋是被冤枉了,其實正是因為鳳陽經常鬧饑荒,窮則思變,餓到偷吃蠟燭的小和尚才被迫變成了朱皇帝。 新中國成立后,鳳陽薄弱的農業基礎并未改觀,不知道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這
1979年初春,只有18戶人家的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在隊長嚴俊昌、副隊長嚴宏昌的組織下,聚集在會計嚴立華家中開會。會議只有一個主題:如何解決“包干到組”形式下所引起的無窮無盡的矛盾?因為不論如何分組,哪怕是把父子、兄弟分在一個組里,都無法避免矛盾產生。后來的經濟學家們用理論解釋了矛盾的來源,在合作勞動中由于個體貢獻難以計量和監督成本過高,所以不能防止“搭便車”的行為發生,結果三個和尚沒水喝。 樸素的農民們沒有任何經濟學理論知識,但他們一開始就知道問題的本質在哪里。經過一段沉默后,終于有人提出“干脆包干到戶”,這一提議立刻就被大家認可了。在那樣的年代,任何制度創新都要冒政治上的風險,因此這些農民采取了畫押承諾對外保密的形式。 保密工作顯然并不成功。受到小崗村產量迅速增加的吸引,周邊地區紛紛開始模仿,自然也都是暗自進行的。1980年,“包干到戶”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那些自認為社會主義立場堅定的人當然要對其群起攻擊。若非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力挺,以及深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鄧小平堅決給予支持,這次改革很可能會夭折。 1982年1月1日,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得到正名的鳳陽小崗村成了全國學習的對象。 當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形象地解釋為“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似乎只是一夜之間,大家都恍然大悟,原來增產的魔力只在于“剩下都是自己的”。這一最早對私有產權的認可,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隨著投入農業生產的勞動在質和量上的猛增,全國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也開始大幅度提高。 承包制的威力接著開始從“農村包圍城市”,國有企業相繼進行了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實現廠長負責制的改革。緊接著此改革的邏輯,分配方面的“大鍋飯”制度也不得不變化。“一大二公”的框框終于徹底被打破,私有財產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綜觀中國的改革進程,本質就是去除約束人力資本發揮的種種制度。小崗村農民在那個傍晚畫下的押,正是對此本質的完美詮釋。隨著農業上人力資本的解放,后面中國改革的諸多大事件也就順理成章了。鄉鎮企業的興起,民工潮的洶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所依賴的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形成,一切的一切,都發端于鳳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