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財經界》2004 > 正文
 

區域發展之惑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1日 12:18 《財經界》雜志

  城鄉差距加大

  建國初期,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工業分布極不均衡,全國77%以上的工業總產值集中在不到國土總面積14%的東部沿海狹長地帶。改革開放之前的近30年當中,我國區域發展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156”項重點工程、“三線”建設、以及兩次大規模成套設備引進的布點,對我國區域均衡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北方地區占“156”項
重點工程建設總投資額的77%,“三線”建設的60%以上的資金投向了我國內陸地區,這為中西部地區啟動和加快工業化進程,形成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創造了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重點地區率先發展的宏觀區域政策,沿海地區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有力地增強了我國整體經濟實力。東部地區重點發展對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抬升貢獻率,超過了三分之二。2003年,全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大關。東部沿海地區占全國GDP的比重接近70%,進出口總額占全國90%以上。這樣的政策效果,一方面,使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能夠有力參與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有力抵制全球經濟動蕩的沖擊。另一方面,能夠有力解決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地區協調發展問題。因此說,我國選擇“兩步走”的區域發展宏觀戰略,是科學合理的。

  在重點地區優先發展和整體國力迅速增強的同時,我國區域間發展差距在不斷增大。突出地表現為:其一,沿海與內陸的差距。1978年東部人均GDP是中部、西部的1.49倍和1.85倍,2000年已經擴大到1.80和2.34倍。尤其是西部廣大的農村貧困地區,多是我國少數民族比較聚集的地區和陸域邊境地區,所以,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同政治與社會穩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得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遏制區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促使區域協調統籌發展,是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國家宏觀區域政策的重要導向。其二,城鄉差距顯著。由于生產要素更便于向城市地區流動,使得城市經濟贏得了更多的發展利益,導致城鄉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斷擴大。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逐漸拉大,由1978年的2.6:1擴大到2003年的3.2:1;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相應在2003年也擴大到了3.7:1。沿海與內陸的差距、城鄉的差距復合在一起,就表現為,越是落后的地區,城鄉差距越大;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甚至農村地區較中心市區的發展勢頭更猛。2003年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是3.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樣的結果,不僅使我國多數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突出,也導致東西部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問題在鄉村表現得更為嚴重。

  綜合競爭力落后

  隨著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不斷深入、以及區域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央政府在調控區域發展狀態、塑造區域發展格局方面的作用力度明顯減弱。國家預算內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62%下降到2002年的7%。而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企業家的創業能力和企業持續發展的競爭能力、區域創新環境與水平等所構成的區域發展活力,深刻地影響著區域發展的狀態。這是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也正是由于如此,我國區域間發展的差距——主要是沿海和內陸的差距,在過去僅僅20年的時間里,已經從量(主要是區域間GDP增長速度的差異導致的人均GDP水平的差異)的差距,轉變為質(主要是區域間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差距。當然,這一方面有利于具有發展活力的東部沿海地區持續健康地發展;另一方面,也給國家通過加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帶來很大的難度。

  由于導致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區域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將繼續擴大。除了傳統的自然條件、區位因素、經濟基礎、以及投資能力等在東西部之間不平衡仍是客觀存在外,影響區域發展的新要素——信息化、科技創新能力、觀念與區域文化、體制等,又為發達地區在新的一輪競爭中贏得了更多的機遇。從目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強勁的區域分布看,其向沿海發達地區不斷集聚的態勢較以往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部門集聚的勢頭都猛,這表明,在新一輪競爭中,沿海發達地區依然占據著產業高地。再如,作為新因素之一的信息化水平發展的地區差異很大,據《2004中國發展報告》測算,2001年東中西三大地帶的信息化指數分別為60.9、53.84和49.85。因此,在新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區域規劃薄弱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機制兩大力量的作用下,在國家宏觀區域發展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區域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沿海、沿江兩個重點地帶構成了我國“T”字形的主軸框架,串聯重點城市的主要交通運輸走廊成為我國經濟密集分布帶。勞動地域分工呈現出比較清楚的層次,區域特色經濟體系初步形成。東部地區成為我國的制造業中心,形成了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體系,并在海洋資源開發和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取得進展;中部地區是我國的農業基地,并在原材料工業和基礎加工工業的建設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西部地區建立在資源開發利用基礎上的產業經濟體系,在全國具有顯著的特色。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沿海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依然在外向型經濟發展中處于排頭兵的地位;以省會城市為主的內陸開放城市成為我國對外開放體系中的重要節點,在當地外向型經濟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沿邊開放對于改變區域經濟面貌起到了獨到的作用。

  當前區域發展的高層次目標和戰略內容尚未落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難度很大。主要表現在:區域(空間)規劃至今還沒有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之中,傳統計劃經濟的“重行業規劃、輕區域規劃”的弊端依然產生著不良影響,城市(城鎮體系)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試圖彌補因欠缺區域規劃所帶來的不足,但由于受管理體制的影響,這兩個規劃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也沒有相互協調,從而削弱,甚至歪曲了區域規劃的價值。區域發展創新能力的建設普遍沒有受到重視,國家到地方的創新網絡的雛形還沒有形成,這非常不利于區域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區域上推進對外開放的進程非常緩慢,中西部地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效仍不顯著,外向型經濟高度密集在我國沿海地帶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區域合作機制尚未健全,現行的金融、財稅、人口管理等體制不利于廣泛地開展區域經濟技術協作,阻礙了區域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中央政府權力下放和地方分權引發的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

  可持續發展難

  發達地區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扶持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兩大亮點。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國一些地區和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包括上海、深圳等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涌現出來,產業結構、生活水平等逐步同發達國家接軌;據初步統計,2003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的GDP、實際利用外資額和出口額分別占全國的39%、69%和72%,真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引擎,也成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區以及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制造業基地。即使中西部的重點城市,在過去不到10年的時間里,城市建設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觀。現初步形成了以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和經濟集聚區;同時,以長江上中游、西隴海蘭新線、南貴昆為軸線的城市帶也有了長足發展。扶持貧困地區始終是我國政府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關鍵舉措,政府主導的扶貧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000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3000萬人,東部地區基本消滅了絕對貧困。

  但在一些地區,主要是農村貧困地區和礦產資源型城市的持續發展問題依然艱巨。目前貧困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等問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仍十分困難,扶持和實現問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完成后,剩余3000萬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特別是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的85%的農村貧困人口,成為扶貧工作中的突出難點。近年來,雖然國家在國債資金、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上都加大了對扶貧的投入力度,每年扶貧資金的總規模也已達到了300多億元,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脫貧難度很大。如果將扶貧問題拓展成為扶持相對貧困地區的問題,其難度就更大。按照國際慣例,低于全國人均GDP水平65%的區域稱之為相對貧困地區,這樣,我國就有800多個縣屬于這類地區。貧困問題不但直接影響到當前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安全,而且影響到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實現。另外,我國還有大量的資源型城市。2001年,資源型城市人均GDP僅相當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平的51%~87%,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當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平的38%~46%,城市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僅占全國城市總數的9%。尤其是已經面臨資源枯竭問題的城市,因產業結構單一、缺乏接續發展的產業、經濟增長乏力,導致下崗失業人員快速增加,個別城市高達三分之一的職工處于失業和待業狀態。

  過度追求GDP

  發展觀念的調整和發展能力的建設,為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區域發展觀念的調整是決定區域發展目標的重要指導思想。發展能力是決定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性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保證。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大量增加,使高速公路、鐵路、光纖通訊等實現了大跨度的提升,區域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我國目前通訊基礎設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路、鐵路運輸也告別了以往幾十年嚴重不足的狀態,達到了適應或基本適應的程度。大江大河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生態環境建設成果斐然,為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GDP增長速度的指標依然左右著政府的決策行為,區域社會發展問題、區域資源環境問題愈來愈突出。盡管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國策,已經深刻地影響到我國區域發展的各個方面。但各級政府的決策行為,依然受GDP增長速度指標的左右,這使區域發展時常步入歧途,或走彎路的主要癥結所在。許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發展汽車工業和高技術產業,機場和港口重復建設,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利用,不惜以犧牲巨大的環境代價獲取短期效益,片面理解城市化內涵而極力擴大城市規模等等,根源均在于過分重視GDP的增長速度,從而導致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經濟利益和生態與社會利益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從而導致區域社會發展問題、區域資源環境問題愈來愈突出。優秀的及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越來越被淡化;社會公德和社會文明并沒有與區域現代化同步發展;包括大規模人口流動帶來的城市邊緣區問題,城市失業與貧困等新興的社會問題越來越普遍。另外,追求高速經濟增長產生非常嚴峻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土地資源被作為政府第二財政而大量流失,耕地減少和浪費現象嚴重,食物安全受到威脅;多數發達地區(城市)已無法找到潔凈的自然水作為優質的水源;區域經濟與人口的快速增長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其中礦業城市及農村的貧困地區,由于解決生活溫飽和發展經濟的緊迫需要,所做出的高強度資源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已成為我國當前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沖突最嚴峻的兩類地區。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區域發展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溫柔妹妹之3D篇章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 <blockquote id="eeeec"></blockquote>
    <blockquote id="eeeec"></blockquote>
    • <dd id="eeeec"><tbody id="eeeec"></tbody></dd>
      <blockquote id="eeeec"></blockquote>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