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見證2004中國經濟:破解燃煤之急不可拖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30日 22:21 CCTV中國財經報道 | ||||||||
主持人:如果說現在有什么商品供應緊張,可能您會覺得難以想象。但是從去年到今年,煤炭這種重要的能源產品在我國卻一直是供不應求,作為財經記者,我們也見證了一年來煤炭市場上出現的各種情形和變化。今天,中國經濟時報的總編包月陽先生也來到了我們演播室,和我們一起聊聊如何破解這燃“煤”之急,歡迎您。 主持人:這根據煤炭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全國煤炭產量在去年達到16.67億噸歷史新
[新聞綜述] 對于2004年的全國煤炭供應形勢,有人形象地用了這么一句話: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這是一條只有峰沒有谷的曲線。由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迅猛增長,特別是鋼鐵、電解鋁、水泥等一些高能耗行業的過度投資,使得煤炭供不應求,煤炭價格也一路上揚。今年1-9月商品煤的平均售價達到每噸200.18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5.4%,發電用煤的價格在每噸155.69元,增幅達11%。在緊張的供求形勢下,今年年初,煤炭企業日子開始變得好過起來。價格的上漲,產品的供不應求讓大同的煤炭企業喜上眉梢。在大同煤礦集團運銷公司,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04年生產銷售計劃已經簽訂完畢,但每天有不少客戶找上門來要求訂貨。和以前不同,現在訂貨必須先付預付款。 大同煤礦集團公司煤炭運銷總公司財務部財務科副科長郭淑杰:說:回款情況基本上是100%都能完成,現在就是說都是打預付款,也沒有什么欠款,不存在以前那些問題。 【資料:中國財經報道3月24日節目】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中國財經報道>記者潘敏也給我們描述了她當時采訪的情況:我們去了一個叫四臺礦的礦區,那里是大同最大的煤礦。那兒的負責人告訴我說,去年四臺礦的產量是430萬噸,大約是1998年的兩倍。這個產量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生產能力的極限了。他們特別后悔,因為前兩年煤炭行業不景氣,礦上就沒有擴大生產能力,現在發愁的不是能賣多少煤,而是能挖多少煤。 潘敏,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中國財經報道》記者,今年以來連續關注煤炭市場報道。從大同煤礦回來的幾個月間,她一直密切關注煤炭行業的每一個動作,以及每一個統計數據的變化。7、8月盛夏到來,新的變動又出現了。 記者潘敏:今年煤炭市場最緊張的時候,應該是在夏天。那時候最突出的問題發生在東部地區,當時華東電網頻頻告急,表面上看是個用電緊張問題,但背后反映的卻是煤炭供應不上。因為咱們國家80%的電廠要靠火力發電,也就是用煤來發電,夏天用電高峰一到,一些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我當時剛好在天津的一個電廠采訪。 天津大唐盤山發電責任有限公司,是京津唐電網的負荷中心,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北京的用電大部分來自這里。盤山電廠分管電煤供應的副總經理王志勇告訴記者,最近一個月用電進入高峰,廠里兩臺機組長時間滿負荷運轉,僅7月一個月就發電7億度,而要維持這樣的運轉,平均每天需要一萬噸左右的煤,但庫存用煤卻頻頻告急。他說,庫存量最緊張的時候,曾經庫存量達到最低只夠四天的用煤量。 【資料:中國財經報道8月12日節目】 記者潘敏:一般發電廠的正常儲煤量應該在15天,如果只有四天的儲備用煤,電廠的運營就要拉警報了。我再給你舉一個例子。盤山電廠的情況還算是好的,后來,我又去大同采訪,聽到山西省交通廳的一位同志跟交通部的領導在聊天時提到一個細節,說當地好多煤就這么堆著,都自燃了。這個細節當時很多在場的記者都聽到了,但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過我覺得挺有意思,這么缺煤,怎么還能讓煤白白地就這么燒了呢?于是我們就又在當地繼續調查,結果發現,煤炭供應緊張,并不完全是產能的問題。 記者潘敏:這里是大同煤礦集團的一個運銷站,在我身后呢,煤炭正 在熊熊的燃燒,工人們正在滅火,因為煤炭堆積的時間太長,就會產生這種自燃現象。 運銷站的谷站長告訴記者,這些煤已經堆了5個月,自燃現象也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狼兒溝運銷站站長谷同生說:“一到5個月的頭上,它自己就自燃了,這種自燃而且不容易撲滅,非常不好處理。”現在工人們24小時輪流值班滅火,爭取把損失減少到最低。 【資料:中國財經報道8月12日節目】 記者潘敏:當時我們看到煤炭自燃的時候,真是覺得特別的震撼,畫面上的那堆煤大約有3萬多噸,就那么燒了,工人們除了24小時值班滅火,也沒有其他辦法可想,采訪他們的時候,他們的表情是那種,既心疼又無奈的樣子。他們說,這樣的自燃現象在大同還又不少。他們也不想這樣,但是煤挖出來運不去。當時僅大同煤礦集團的存煤就有463萬噸,主要就是運不去。這些問題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視,溫家寶總理當時親自主持召開國務院辦公會,專門討論解決煤炭的運輸問題。 今年6月和8月,國務院就煤炭問題先后兩次召開常務會議,要求煤礦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加煤炭產量,同時,加強煤炭運輸的綜合協調,提高運能,增加運量。為此交通部開通了為期一個月的煤炭搶運大通道,采用公路、水路聯運的形式,彌補鐵路的運力不足。在這些通道上,凡是持有“迎峰度夏、搶運電煤”標志的運煤車輛,沿途交管和路政部門將不檢查、不罰款、不卸載。 記者潘敏:節目播出后,我又和交通部聯系過,他們說這次電煤搶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東部地區用煤緊張的狀況。但是到底該怎么解決煤炭供應緊張的問題呢?除了加強運力之外,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最主要的是要解決煤礦和電廠的關系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刊發《煤電之爭誘發電力告急》,文章指出煤電之爭其實又是一此計劃與市場的沖突,1993年煤炭價格放開,但在電煤方面卻留了個尾巴,在將近11年的時間里,電煤市場一直存在著市場電煤合同和國家重點電煤合同兩種形式,電煤半計劃半市場,電價卻是國家定價。 【講述記者: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張帆】 煤電頂牛最突出的表現,應該說是去年以來的兩次煤炭訂貨會,在這兩次訂貨會上,煤炭企業就提出要漲價,電力企業就堅決不同意,反正一方是堅決要漲價,一方是堅決不給漲。最后呢 ,本來是預定幾天要開完的會,拖拖拉拉 延長了十幾天,到最后呢雙方還是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東西出臺,只是拿著一些只簽了數量,連價格都沒有簽的那種準合同,都嘩嘩散走了,所以說起這個煤電頂牛其實從根本上說呢是煤和電兩種能源中體制之爭,是計劃電和市場煤的這種爭執。長期以來呢,煤和電雖然都是國家這種計劃控制下的產業,但是從1993年以后煤炭市場先行一步向市場化改革,但電呢始終是這個國家一直控制著,所以這次呢在煤炭這個形勢比較緊張的情況下,煤炭企業提出來我要漲一點價,那么電力企業就說我的電價就是控制的,我不可能隨行就市。所以說呢煤也有它的道理,電也有它的苦衷,說到底我們要解決這個煤電頂牛呢還是需要這種盡快的把這個電力讓它去市場化,因為煤已經市場化,你不可能讓市場的煤再去遷就計劃的電。 中國財經時報記者張帆,去年以來先后采寫了“煤電之爭誘發電力告急”、“煤價漲到哪里去了”等一系列關于煤炭問題的報道。報道中她格外關注煤炭工人的工作生活狀況, 【講述記者: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張帆】 比如說煤礦工人,他的這個生活水平很低,工資什么很低,然后煤礦本身的這種設施,基礎設施設備它的這個更新率,它的技術含量都很低,所以給它這個安全生產,埋下很多隱患。而對這個煤礦所在地的這種資源所在地區來說,是很大這種環境的這種負載,就拿山西來說去年全國評了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山西就占了三個,而這三個全部都是煤炭資源集中的地方。 [總編點評] 主持人:包總編,我們也知道中國經濟時報也是屬于主流的媒體,也一直非常關注煤炭市場的運行和變化,你們當時的關注點是在哪里呢? 包月陽:對煤炭的供應緊張的問題,其實我們是從2003年就開始關注了。因為這種趨勢是在2003年就出現了。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關注,我們最早的關注點是從煤和電的矛盾切入的,因為電力的緊張引起了煤炭的供應的緊張,或者反過來說,有人說是煤荒導致了電荒,這種看法不一樣,但是不管哪一種看法是正確的,我們都覺得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問題反映了國民經濟的全局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從03年開始經濟過熱的苗頭就已經出現了,就在煤和電這一對矛盾上就能夠反映出來,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從煤電矛盾入手做了一系列的報道,還有評論性的文章。 主持人:您認為在這種煤炭緊缺的現象背后反映出來的真正問題是什么? 包月陽:的確,煤荒不完全是煤炭產業本身的問題,從電荒這個角度,煤炭的一個最主要的用戶,從它的角度來說,首先電力由于它要吃掉煤炭產量的50%、60%。電力今年以來增長了百分之十幾,它就必然會帶動對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增長起來之后,從煤炭方面說,它會要求提高煤價。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場規律,按照價值規律,這個價位應該反映這樣一種變化,但是從電力企業這個角度說,他們又不太愿意承受、承擔煤價上漲這樣一個因素,這樣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煤電之間在價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 主持人:您認為有什么好的辦法解決這種矛盾? 包月陽:現在正在探討比較多的,或者說已經開始進入政策視野的煤電的價格連動提得比較多。我認為從根本上說,這個恐怕有賴于電力的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完成之后,電價就能夠基本上反映供求規律,這樣不管是煤價上漲還是下落,在電價上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反映, 主持人:從目前我們掌握的信息來看,這個煤荒什么時候能夠過去呢?您認為。 包月陽:至少從現在的情況看,明年煤礦不會有非常明顯的緩解。有專家預測,明年煤炭的供給和需求的缺口還有八九千萬噸,經濟的軟著陸會緩解煤荒,帶來煤炭供應和需求的新的平衡。 主持人:謝謝包總編的點評,這期節目就到這里,歡迎您明天繼續關注特別節目記者見證2004中國經濟。再見。 [結尾——媒體備忘] 中華工商時報刊發過一篇名為《鐵路運力全面吃緊 電煤運輸再現“螞蟻搬家”》的文章,文章說為了補充運力,交通部打通“北煤南運”陸海聯運大通道,用汽車長距離拉煤,尤其是往大進大吐的海港拉煤,無疑于“螞蟻搬家”,鐵路運力短缺,已經成為很大的“瓶頸”。 而在今年一月,經濟觀察報也在分析缺電原因的文章《“煤電紛爭”深陷體制泥潭?》中指出,在眾說紛紜的缺電原因中,一個重要因素往往被人們忽視,即煤電兩大行業的紛爭顯示出國有經濟管理中的體制性缺陷和政策缺失。筆者認為,煤電之爭應該在政府有關部門的主導下,迅速出臺科學合理、具備長期效力的相關政策,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對此,經濟日報也發表文章:《沉著應對燃煤之急》,文章指出,一些電廠、電網的電煤供應頻頻告急,煤炭庫存緊缺,自然煤價飛漲。要化解供求缺口,不外乎兩個辦法:一是增加電力供給;一是降低電力需求。而調節的最簡單工具就是電力價格。 《財經》雜志刊發的文章《煤電油運瓶頸考驗宏觀調控》,則指出在煤電油運的蛛網下,何時、怎樣放開壟斷行業價格管制,是考驗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的一個難題。中央政府已下決心走出這個怪圈,著手盡快實施與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妥善處理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的利益關系。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