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不良資產成國外投行盛宴 危及中國金融安全(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9日 09:59 《中國經濟周刊》雜志 | |||||||||
“國際經驗并不神秘” “因為如果摩根不與KTH合作,KTH就會與高盛合作。那么中國的第一筆不良資產的最終中標者就會是高盛,而不是摩根”,王都自信的回答,“而我當初是中國不良資產處置的第一人。”
據王介紹,不良資產的處理,根本就沒有什么國際先進經驗可借鑒。盡管美國很早就有不良資產的處理業務,但規模很小。直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從亞太地區開始,國際市場上才有了規模化的不良資產處置業務。因此,“某些熟悉上市融資、兼并重組等業務的知名國際投行,并不懂不良資產處置業務。” “不良資產的處置,實質是債權的買賣。購買者的處理方式只有一種,即繼續收債。沒有人會相信,購買者會對不良資產繼續投資、重組等”,王都介紹說,“摩根來中國之前,并沒有收過債。” 因此,購買者的先前“債務調查”,就成為進行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的核心環節。如打包的不良資產中哪些債務是有抵押品的、是否重復抵押,有多少是可以收回的、能收回多少等。“這種調查所獲數據,既是競標的依據,也是參與者最終獲利的保證”。 而當時國外的投行盡管看好中國的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市場,但當時國內的政策、特別是資產包涉及254個公司和工廠、遍及18個省市、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國有企業等具體細節,國際投行顯然對諸如此類的“中國國情”缺乏經驗。因此,從美國華爾街回來、具有中國大陸背景、在亞洲不良資產處置業務中又有經驗的KTH及其合伙人王都、李玎,深受眾國際投行青睞。 通過多方努力,記者找到了當年曾跟隨王都為摩根“天南地北債務調查”的A先生。 他介紹說,當時王都在國內招聘了一批“能人”,而中金豐德就是當時履行債務調查的一家國內的國有企業。“債務調查非常艱難,因為很多爛賬無從查起。而抵押品重復抵押的也很多,確認后需要從資產包中剔除。更困難的是,債務調查不是件受歡迎的事,阻礙因素太多。所以后來專門聘請了很多律師,從法律角度尋找突破口”。 談及KTH與摩根、中金豐德之間的糾紛,他說,“很復雜,涉及范圍太廣,說不清楚。但當時因為‘語言障礙’,中金豐德與摩根之間的聯絡確實只能通過王都和李玎‘單線聯系’。他們到底如何轉達,我們常常不得而知。所以很多人擔心他們會從中做手腳。但也只是猜測而已,沒有證據;從商業角度看,不可否認的是,王都確實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憑信息賺錢也無可非議。” 在A先生的記憶中,當時債務調查的結果,回收率約在20%,最少15%。即108億不良資產包,最少可收15億,很可能可以回收20億左右。而當時的最終拍賣成交價是8億, 而且這8億是分4年付清,1次/年才2億。 如此之“厚利”,不需經驗也穩賺,可惜國內相關人士并不了解個中奧妙。 國際投行編織的“成人童話” 記者采訪了摩根方面相關人士,108億不良資產中的254個公司和工廠,至今并沒有任何重組和再投資,只是召集了大批人馬各地收債。而據內部人士透露,僅2003年摩根就收回了8個億;2004年,又收回約4個億。 一些業內人士提供的信息表明,摩根參與108億不良資產拍賣的具體公司,是其在開曼群島注冊的摩根房地產公司;而其負責收賬的公司,是其注冊地在香港的物業管理公司。但由于在華融的資產中,房地產項目很少,所以摩根買到后,索性就派沒做過不良資產的人來中國。處置資產的人都是在國內現雇的。更有人透露說,摩根2003年再次從華融購買打包資產時,干脆就委托國內資產管理公司代為處置買到的資產。 作為在中國大陸不良資產處置中赫赫有名的摩根,為何沒有專門的處理不良資產的公司? “不僅摩根沒有,其他國際投行也基本沒有專門的處理不良資產的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回答說,“原因很簡單,對他們來說,這是個新業務,或者說是中國大陸特有的業務。” 據了解,美國1980年代末處置過不良資產的公司到1990年代初,就基本上已不復存在或改行做對沖基金了。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韓國等,也曾經有過集中處理不良資產的經歷。原因是,他們本國沒有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來負責不良資產處置,而銀行為經營考慮,當然需要將壞賬剝離出去。同時,他們打包賣給國際投行的,以房地產資產為主。當時,摩根旗下的不良資產投資,就是由其房地產投資基金兼做的,并未收過債。 因此,2001年華融第一次向全世界拍賣130億不良資產時,前來競標的都是世界各投行在亞洲的房地產投資基金。 該人士介紹說,國內之所以形成了“只有依靠國際投行大腕,才能解決不良資產處置”的“共識”,主要是善于捕捉商機的國際投行們更善于“講故事”,也正是他們自己做大了在中國的這塊大蛋糕。 當初,中國政府剛剛注意到大量不良資產是國內銀行體系的薄弱環節時,美國的投資銀行家們就蜂擁而至。他們不提供如何避免產生不良資產的建議,而是大肆渲染已經存在的不良資產的可怕性和處置這些資產時間上的緊迫性。“中國從沒有一個行業如此吸引全世界所有的知名投行。他們集中在北京、上海舉辦各種論壇和學術討論。中心主題只有一個:中國銀行體系內大量的不良資產今天就必須賣掉,而買主就是這些外國投資銀行自己。” “之后,這些國際投行們便開始在中國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成人童話”,該人士介紹說。一方面,他們介紹他們的銀行管理得好,幾乎沒有不良資產(或不良資產率在2%以下),同時他們又有豐厚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再如,一方面稱處置不良資產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面,他們的買價卻不到資產面值的10%;還有,先是承諾將對不良資產追加投資,使資產升值,事后卻未有過一分錢的追加投資。 “某些知名投行,把‘買’來的不良資產全部交給當地的中國人處置,而他們以銀行家身份派來中國的人,則忙于收集中國銀行的經濟情報”,該人士透露說。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