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 央行在緊迫性與有效性間行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8日 14:06 《財經時報》 | |||||||||
林洛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坦言,面對2006年中國銀行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國內銀行當前的最大軟肋之一就是金融產品的定價,特別是貸款產品定價。近日公布的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有關數據,似乎可以讓周行長稍感寬慰。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央行依然需要在步伐和成效之間作最佳平衡。
央行2004年10月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實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50.1%,貸款利率下浮的占20.8%,維持基準利率的占29.1%。這表明,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并沒有帶來貸款利率的全面上升,也沒有造成金融機構的惡性競爭,反而使得金融機構因此拓展了差別定價的競爭策略,金融機構按照貸款風險成本差別定價的競爭格局逐漸形成。 對于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央行思路明確: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先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后國有商業銀行。 市場化推進過程中的風險判斷,是確定上述思路的首要考慮因素。主流觀點認為,大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潛在風險更大:一是面對企業在高風險的情況下繼續高利率借款的行為,大銀行可能會為獲取高收益而甘冒高風險;另一方面貸款價格制定權,蘊含了金融腐敗風險。即在原來貸與不貸的權力基礎上,又增加了貸款價格的制定權。從而可能出現“人情利率”、“關系利率”等。尤其是在銀行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情況下,后一種風險更大。 但是,作為國內銀行最終實現商業化運作的基礎,利率市場化已成為央行的燃眉之急。自去年7月2日始,央行陸續放開了美元、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以及港幣的小額存款利率,即各商業銀行可以在由央行確定的上限之下,自主決定利率水平。而最近剛公布的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更加快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但是,目前利率市場化認識上還存在一個誤區,即將金融機構經營機制轉換與否作為先決條件。其實,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同商品和生產資料價格一樣,只是企業改革的外部條件。當年商品和生產資料價格的改革,并沒有以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為條件。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全可以先行一步。 利率市場化的實施中,也發現了一些新問題。如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后,農業、中小企業等風險大、成本高的行業貸款利率體現了走高的趨勢,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簡單的“一浮到頂”的做法,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這體現了某些金融機構、特別是農信社“定價機制尚不成熟”。其實,按照央行貸款利率提高覆蓋風險溢價的原則,利率提高后,目的之一是要刺激銀行對中小企業資金的供給。因此,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否會逐漸得到緩解,是否會對沖融資成本提高而帶來的負面效果,也是央行的擔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