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 由CCTV《經濟半小時》提供
圖片為沈陽農機工業總公司生產車間 由CCTV《經濟半小時》提供
中國經驗----遼寧篇
又到年尾,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于下個月初召開,我們從今天開始,推出大型系列報道《2004中國經驗》。這個系列片的主題是什么呢?我們就是想通過這個系列報道,展示2004年,中國地方政府面對各種新問題、新挑戰,所表現出來的執政智慧。這些智慧,不僅給2004年的中國經濟增添了一筆筆亮麗的色彩,還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不懈的生命力。在我們的節目里,十幾位省市領導面對我們的鏡頭,向我們講述他們面對的2004年,以及他們在創造性的化解這些難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信。
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報道,和您一起分享那些具有建設性、創造性、閃現著智慧的《2004中國經驗》。今天我們系列報道的第一篇是遼寧篇,遼寧是一個老工業基地,我們今天首先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遼寧沈陽鐵西區的故事。
國企困境
兩年前,大型國有企業——沈陽拖拉機廠,因企業嚴重虧損,外債高達近十億元,宣布破產。原沈陽拖拉機廠負責人于長深說:“開資沒有號,洗手沒肥皂,干活沒手套。”沈陽市鐵西區30萬產業大軍,十萬人丟掉飯碗。沈陽市下崗工人表示:“生活難透了。”
鐵西區232家大中型國有企業,拖欠職工各種債務總額高達27億元,各項指標排在沈陽市倒數第一位。
2004年11月7日,記者在鐵西區拍下這樣的鏡頭,夜幕降臨時,出租車在工廠門前排起長隊,等著下班回家的工人打車。沈陽市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很正常,現在收入高了,他就可以消費呀。”兩年前的沈陽拖拉機廠,今天有了新的名字,也有了新的變化。兩年的時間,鐵西區脫胎換骨。中共沈陽市鐵西區委書記谷春立說:“兩年前我還是整個沈陽市最困難區的區委書記。但是兩年之后我現在可以說是最富的區委書記了。”
像鐵西區這么大面積的企業虧損、破產,這么大數量的職工下崗、失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撥付了巨額資金,扶貧解困,但鐵西區卻并沒有煥發生機。那么,鐵西區未來的路究竟在哪里?
350億沒有挽救鐵西區的衰落,事實證明,光靠政府掏錢,并不能讓這里的老國企重現生機。為此,個別企業想到了賣地。我們來看看沈陽市的城區地圖,這就是鐵西區的位置,可以看出它正好就位于沈陽市的中心地帶。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地理位置的優勢,對于許多虧損破產的企業來說,賣廠房、賣地皮,似乎成了解決它們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它們能夠就此突圍嗎?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鐵西新思路
畫面上的人名叫于長深,是沈陽市拖拉機總廠最后一任廠長。之所以把他稱之為最后一任,是因為從他上任的那天起,企業的外債已經高達十多億元。1996年11月,拖拉機廠召開了一次各路債主大會,會上每人發了一根香腸以示安慰后,這個生產出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的大型國有企業就宣布破產了。原沈陽拖拉機廠負責人于長深告訴記者,“有人嚎啕大哭,我這個香腸就值一百萬嗎?甚至還有九百萬的人,就值幾十百嗎?
一個擁有萬人的大型企業,無情的關門了,留給于長深的除了破舊的設備,還有工廠的空殼。于長深告訴記者,破產時,企業的賬面上還剩下202萬元,被清理帳目的銀行拿走了。很多工人在長達兩年沒有拿到工資的情況下被迫離開了企業,眼看著工廠一天天走向消亡。于長深說:“死也死不起,也死不起也死不了,怎么死?一個企業,國有企業說死就死了啊?債務,銀行債務,職工的,還有職工債務,社會債務,很多很多事,真是死不起。”
活不下去,但又死不了的遠不止沈陽拖拉機廠一家。這是沈陽重型機器廠職工月工資表,上面記載著從1999年開始到2001年連續三年,該廠職工工資發放情況,記者看到,每人無論工資多少只發300元。沈陽重型機器廠廠長王鐵峰說:“外債的這塊吧,就是金融外債加上經營型外債大體的有十幾個億,十二、三個億,職工外債應該說是上億。”
這條街道是赫赫有名的沈陽北二路,共有37個大型企業座落落在這條街上,它們創造了共和國工業史上的350個第一,但直到兩年前,這條街上沒有一家企業贏利,2001年,37家企業全年的利稅僅有700萬元。群眾給這條街起了另外兩個名字:虧損一條街,下崗一條街。沈陽市委副書記蘇宏章告訴記者,“企業資產的負債率總體上來看,達到了90%以上。有的企業超過了百分之百,甚至達到200%,300%。”
企業的不景氣導致虧損,企業的虧損導致破產,企業的破產導致大批工人下崗,一連串的反映形成了惡性循環。沈陽市委副書記蘇宏章說:“30萬產業大軍,10萬下崗職工。”
解說:畫面上的這片破爛不堪的房子,是鐵西區光明北社區,這里住著1440戶居民,他們都是沈陽冶煉廠、沈陽機床一廠和沈陽重型機械廠的職工。機床一廠退休工人叢峰說,他家的房子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不僅他在這里生這里長,就連孫子也是如此。以前工廠效益好時,還經常修修房子,可這十幾年,不用說修房子,就連吃飯都有問題。而像這樣的住房,鐵西區共有近5000戶。沈陽機床一廠退休工人叢峰說:“因為年久失修,冬天也比較冷,夏天還悶熱。”
鐵西區聚集了沈陽市75%的企業,所以它的衰退,直接影響了沈陽市的經濟發展。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里,沈陽的工業總產值由全國的第四位猛跌至第二十幾位。盡管從1986年開始,國家對鐵西區老工業基地改造先后投入了350億元,但卻始終無法挽回眾多企業嚴重虧損的局面。
記者:我們有這樣一個數字,從1986年一直到2002年這16年間,國家一共在鐵西區投入了3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我們想知道這些資金,都投到什么地方去了?
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那么當時的情況下,國家給予鐵西區很大的支持,那么有財政撥款,那么也有貸款,都是投入到企業的改造上去,但是由于企業體制沒有轉變,機制沒有轉換,因此這些改造的效果并不明顯,有些改造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
我們還是來看看沈陽市的地圖,把鐵西區的企業搬遷到張士開發區,這樣能讓這些企業享受到優惠政策,又能帶動開發區的人氣,而鐵西區的改造也就騰出了空間,能吸引來投資者,開發商業、貿易和服務業,把一個老工業基地,變成一個服務業的新區。這個思路聽起來很好,但操作起來卻并不容易。在鐵西區和張士開發區兩個互不隸屬的行政區里,像這樣復雜的跨區合作會涉及到財稅、人事等核心利益的調整。這些問題往往是最棘手的。為此,沈陽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兩區合并,成立一個新的鐵西區。
鐵西的變化
早在1986年,虧損嚴重的沈陽拖拉機廠就希望引進外部資金,來改變企業的困境,但這條路走了10多年,卻一直走不通。沈陽農機工業總公司總經理于長深告訴記者,“這兒找那兒找,很費勁,來一個老外也好,來一個投資者,進你這兒一看人家也就再也不來了。那時候我們還不理解,你看我們什么都給你了,廠房也給你,土地也給你,為什么你不來呢?
盡管鐵西區位于沈陽市的中心地帶,但它的投資價值卻并不被人看好。不僅污染嚴重,而且環境破爛不堪,這里被稱為是沈陽市既不適合發展工業,也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死角。2001年,沈陽市其他中心地帶的地價在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而鐵西區的地價每平方米只有500元,還少有人問津。沈陽市委副書記蘇宏章說:“我們認為,要解決鐵西區的問題,必須要采取一種超常規的一種大調整,大改造的思路。”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