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進退金融(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2日 18:27 中國企業家 | |||||||||
“覺得自己當銀行家、保險家都沒有問題”
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陳峰非常直白地表示:“如果靠國內的資本,連飛機的翅膀都買不了。真正大錢在國際資本市場。” 而與此同時,海航開始考慮進軍金融業,例如保險、租賃、銀行等。由于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和銀行融資)無法提供完全滿足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加上投資體系不健全,——海航在尋找合適的投資伙伴時屢屢受挫,“沒有成熟的投資家”(王健語)——飽受資金短缺之苦的海航早在7-8年前即有意建立一個“蓄水池”,為發展主業(航空業)提供配套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王健不愿意透露具體的年份,但估算起來,那應該是在90年代中后期。王健回憶說:“開始親自動手搞(金融)這些玩意兒,幾乎放棄主業干這個。覺得自己干什么都行,當銀行家、保險家都行,都問題不大。”海航開始籌劃參股銀行、證券公司等,有些項目已經到了遞交有關部門報批的階段。 資本,是陳峰和王健共同著迷的對象,“如果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把資本的概念研究透了,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王健語)而且海航早年的成功崛起恰恰證明了,當他們巧妙地轉動了資本這個魔方時,會帶來怎樣大的效率。 不過陳峰和王健對海航那幾年曾嘗試“進”過哪些金融機構,都語焉不詳。陳峰只是承認,過去的幾年曾經與保險、證券、信托、銀行等行業廣泛接觸,——據說談過的項目不下20個: 海航在發展當中,我們曾經考慮過,能夠圍繞著主業,金融產品業能不能做。后來我們判斷,證券行業風險太大,我們沒這個本事;租賃也可以,但是一提租賃也是跟股市相關的;財務公司可以做,這個我們也做;銀行不要,銀行監管太嚴了。地方商業銀行,壞資產太多,有時候冒風險太大。目前為止,我們也在討論研究,但是僅限研究,沒有做,這是真話。時機機緣不到吧。 以為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進軍中國金融業牽線搭橋的名義,海航接觸過開源證券,但是因為中國法律對外資進入證券業有嚴格規定,政府部門審批不通過,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另一樁引人關注的交易是,海航以1.7億元的代價取得西安民生25.65%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2004年3月正式變更。西安民生是個有著幾十年零售業歷史的公司,曾經排名中國十大商場之一。陳峰并不否認,海航看中西安民生,一是收購價格便宜,二是能提供不錯的現金流。外界認為收購西安民生與其很有希望取得西安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關,陳峰則對此說法進行了駁斥,強調西安民生基本上與西安市商業銀行沒有關系。2003年7月西安市商業銀行不能給與西安民生足夠股份認購份額后,西安民生放棄入股。 至于海航收購保險公司的計劃,曾經與吉林省商談收購吉林信托和長春國際機場之事,陳峰表示,“只是江湖傳聞,”最后都沒有談成。 退之悟 王健沒有對《中國企業家》明示是什么事件在哪一刻扭轉了自己和陳峰對投資金融的判斷,而概略地說了一句:“我們是想得早,進入得晚,進入得慢,剛進去一看大勢不好就抽身出來了。” 回想起來,他不無感慨: 真是蒼天有眼教育了我。我是打坐、悟出來了。(笑)有很多朋友建議我們不要盲目動手,但是,關鍵是自己領悟。所有的外力好比99度,只有最后那1度是關鍵,是個杠桿,往這邊一撥就是災難,往那邊一撥就是幸福。這就是你的“念”,看你轉念不轉念。 可能這是因為終究我們是搞航空的,搞航空的人還是務實,和其他人的投資思維不一樣。有的人是有投機和賭博心理,而航空人就不一樣,幾點幾刻、油加到多少才能起飛,差一點就不能起飛,所以我們在判斷我們的事務的時候,基本上有一個“度”,這個“度”我們不能過。 我們曾想過進入證券,但越想越覺得風險大,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證券行業的風險度都是在操盤手手里,而你沒法控制操盤手,不像飛行員,你對飛行員有嚴格的安全要求,有考核,有監控。我們在華爾街認識那么多人,那些人只要道德品質不好的話,賺錢的都是個人,賠錢的是公司。我們想法很多,但是我們的原則是不做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德隆倒閉就在于,它的大腦已控制不了它的手了。 近年很多實業家積極進軍金融,要么他們想直接依靠投資的金融機構融錢,要么他們認為金融是賺錢的買賣。當年我們想介入到金融證券領域也是因為認為金融證券保險是一個賺錢的產業,它屬于國家的特殊行業,進去就能賺錢。但是隨著加入WTO,這個行業已經轉變了,它也是競爭性產業,是依靠人才競爭、資金競爭、機制競爭的產業了。你靠什么來做金融?你要金融機構是干什么?是要它賺錢,還是要通過它吸收資金,還是要個名,還是為你整個結構做支撐?首先要想明白自己的目的。 如果企業家對市場大方向判斷不對的話就要出問題。比如,平安保險做保險業這么多年,它繼續加大在這個行業的投入,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像我們這樣做其他行業的人來投資保險業,要達到同樣的效果,我就要比馬明哲付出多200倍、300倍的力量;一定要做的話,肯定不能達到平安那么高的利潤,不可能像平安那樣擁有那么多的專業人才,也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平安那么大的規模。也許投一兩百億進去,也就是撈了個名聲。這就像有人想玩航空,想買個航空公司,我說,行,我賣個航空公司給你,但是你能玩好嗎? 企業家要把握投資的欲念,懂得節制。 實業企業自己造一個“蓄水池”不是那么容易建的,大環境都沒水,所以起不到“蓄水池”的作用。而且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特別是這幾年金融形勢發生了變化,國有銀行遇到外國銀行軍團強大的攻擊,它(外國銀行)一進來,金融市場自然就完善。有這么完整的社會基礎,你還自己建水庫(蓄水池)干什么呢?沒有意義了。所以,現在就是看怎么來做(金融市場與企業之間的)這種銜接,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 重新定位“蓄水池” 盡管對金融投資“淺嘗輒止”,但王健仍認為,企業如果要化解經濟周期等外部風險,自身還是需要一個“小體系”,“企業自身要有個蓄水池,一旦發生變故,即使到最壞的時期,這個蓄水池也必須有水、有糧食,儲備一年的生存必需品,把最困難的時候挺過去。” 事實上,陳、王二人不可能放棄對資本運營手段的追求和運用。陳峰認為:“首先要看那些(金融)產業對你的主業是支撐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如果是消極作用那么就必須拿掉,如果是有力的支撐就必須發展。”最后,他們將金融業的原則定位為“支撐主業”,——某些金融品種可以保留下來的惟一理由是它們能服務于航空主業,服從于整個集團的戰略安排。 發展壯大財務和租賃公司 海航擁有的金融公司不是很多,只有一個財務公司和最新批下來的2個租賃公司,其他金融業都沒有真正介入。 在公司的初創階段,海航股份是主要的融資渠道,各種運作順風順水,海航酒店和美蘭機場初創時期的投資也離不開海航股份的投資。除此之外,海航的資金調度包括了大量的關聯交易以及直接的資金借用協議。 2000年末,海航股份對海航集團和海航酒店的其他應收款分別高達9.75億元和1.96億元。海航股份與海航集團簽訂的合作協議規定海航股份向海航集團提供5.5466億元合作款項供其使用,并收取7%的利息。羽翼未豐的海航集團正是通過拆借海航股份的資金才得以開展十分廣泛的投資,這不僅包括收購新華航空和長安航空的資產,也包括收購海航股份本身的資產。2000年海航集團以2.08億元收購了海航股份手中的金鹿公務機有限公司65%的股份,便是又一例子。在美蘭機場和海航本身資金稍有緩和之際,海航股份2004年向海航機場轉讓美蘭機場的股份,獲得部分現金。 過多的關聯交易并不是上上策,海航顯然需要一個集團財務公司,這樣就可以方便地解決資金共享的問題了。2003年9月,海航集團受讓中新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中新財)7000萬元出資,獲得70%股權,中新財改名為海航財務。在最近的擬增資計劃中,海航財務將由1億元增資到3億元,新華航空占33.33%,海航集團占23.33%,海航酒店、美蘭機場各占16.66%,老股東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占9.97%。海航財務公司,是銀監會成立以后批準成立的第一個財務公司。外界相信,海航過去備受詬病的利用關聯交易實現資金融通的方式,將通過它來實現,——這個也是政策允許的。 在飛機及發動機的采購市場上,融資租賃是最為普遍的交易方式。2003年年底,海航股份固定資產凈值130億元,其中飛機和發動機資產凈值高達98億元,達到3/4。而飛機和發動機中,采用融資租賃方式購買的為56.5億元,占將近6成,其中飛機為34.7億元,發動機資產為21.8億元。所以海航進軍租賃業,主要原因也是自身的運營需要。2003年,海航股份及其控股子公司新華航空出資約0.4億元,受讓北京東亞新興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持有的重慶長江國際租賃40%的股份,正式進軍租賃業。 采用融資租賃方式購買,可以大幅降低向銀行貸款的額度,降低財務風險,對于資本金較小而擴張速度驚人的海航,當然是債權融資的重要選擇。2003年末,海航的融資租賃借款為37億元,其中大部分為美元借款,在人民幣融資租賃中,就包括長江國際租賃發生1.65億元租賃款項。 王健認為,租賃公司還有調節股本金結構和利潤結構、調控風險的作用。“目前國內做航空租賃業務的公司很少,業績也不好,是因為他們沒有航空業的支撐點。但是海航有主業這個支撐點,所以可以把租賃公司做大。”現在因為政策制約,租賃業務范圍有限制。王健把租賃公司當成海航的“蓄水池”:當資本金充足的時候,可以買飛機,將負債比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當資本金不足的時候,就把飛機賣給租賃公司,租賃公司再賣給別人,變成一個海航內部儲放利潤的地方。 目前海航的財務公司和租賃公司都只具有為集團內部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 打通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 為了拓寬融資渠道和降低財務費用,海航舉借了大量美元借款。在海航的110億元的長期貸款和其它貸款中,美元貸款約合62億元。美元債務大大降低了海航的財務費用,2003年海航長期貸款平均年利率為3.64%,遠遠低于其人民幣短期借款5.04%的平均年利率,原因就在于海航取得的美元貸款利率極低。在融資租賃飛機和發動機時,主要也是美元融資。 與對國內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無奈和失望相比,陳峰認為海航是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的幸運兒,華爾街把海航當成一塊金子。談起華爾街,他眉飛色舞:“在國際上(融資)成本太低了。中國的銀行做不到,中國的銀行給中國的航空公司擔保擔了那么多,風險背著,從沒發過債,他們不會的。我們買飛機的錢,這是負債不少,但是負債比什么錢(成本)都低。” 海航與華爾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海航第一次走進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從索羅斯手里融來了第一筆巨額風險投資,海航股份向索羅斯的美國航空有限公司以每股0.25美元發售1億多股外資股股票,共籌集資金2500萬美元,并改組為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完成后,于1996年11月注冊名稱由海南省航空公司改為海航股份,注冊資金為人民幣4億多元。1997年6月發行B股7,10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為0.47美元,募集資金3337萬美元。2004年1月30日,美國航空有限公司的B股法人股獲準流通。 索羅斯投資海航多年,占有14.8%的股份,每年平均回報率達到38%。陳峰見到索羅斯的人,便講:“你最好的項目就是海航。”對方對此并不否認。而索羅斯則把海航帶進了華爾街的主流圈子,陳峰為此頗為自豪:“華爾街人很多,圈子卻極小,中國沒有幾個人在此得到認同。”言下之意,海航在此取得了成功。 正如陳峰所說,海航在華爾街這條著名的街上得到三次融資機會,總共籌措貸款超過6億美元,平均1.20%的利率遠低于國內銀行6%左右的利率水平。最近一次,是現在正在進行的近3億美元的融資租賃貸款和一般性借款。 在王健看來,打通中國企業和世界資本對接的管道后,“哪邊的成本低我們就用哪邊的錢。”他說最近因為國際市場的利率調高,國內的利率成本更低一些,目前海航從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貸款買的飛機很多,而過去航空業的發展主要還是利用國際資本。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