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邦集團研究總部編輯:韓曉靜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上漲。這一輪油價高漲,正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之時。中國巨大的石油需求,不僅對國際石油市場造成了影響,也使得國際石油市場的波動更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經濟和中國的能源安全。近期,國際油價雖然有所下跌,但仍然處在每桶45美元以上的較高價位。由于有實質需求的支撐,國際油價仍將
長期維持在較高價位。短期的波動,難以改變這種趨勢。
“中國需求”給全球帶來了發財的機會。自1993年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原油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2003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高達36.1%。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預測,2004年我國原油進口將達1.2億噸,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預計今年全年我國石油貿易逆差將超過300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各國尤其是控制全球資源的國家,紛紛希望從中國市場上分一杯羹,或者拿中國的石油需求做籌碼,來換取更多的戰略利益。讓我們看看以下一些例子:
一是俄羅斯在向中國提供石油問題上反反復復,謀求自己最大的戰略利益。最典型的是俄羅斯在遠東輸油管道上,由于俄羅斯在戰略上對中國的懷疑,以及日本提出的其他方案的干擾,使得中國最終失去了安大線。更有甚者,原來俄羅斯尤科斯公司在受到政府控制后,前不久還一度中斷了對中國的石油供應。目前,中國在中俄石油合作中,已經處于不利局面。
二是國際石油金融“大鱷”借中國需求增長之機,在全球油市不斷抬高價格,以中國石油需求為炒作題材大賺其錢。推動今年國際油價上漲的,除了基本的需求和一些偶發事件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數百億美元的國際對沖基金在油市興風作浪。
三是日本在中國的東海油氣勘探和生產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于2003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對于油氣需求的快速增長,使得日本這個資源需求大國感受到了威脅。除了在國際市場,如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庫頁島天然氣以及伊朗市場與中國進行競爭之外,日本還在東海油氣勘探和開采問題上,與中國發生了直接的沖突。目前,東海油氣資源爭端,已經成為中日爭端中的一個新焦點。
四是中東國家借機對中國要價。由于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對中東石油的需求上升,據稱中東國家對中國的石油出口,每桶石油要貴1美元。
目前,全球石油大鱷正環視中國,使中國石油安全面臨“威脅”。而在國內,高油價與“煤電油運”瓶頸問題疊加起來,形成了不小的非理性恐慌情緒。
以電荒為例,今年電荒曾席卷全國24個省市,浙江省甚至出現了暴力搶電事件,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在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電力缺口高達1800萬度,占全國總量的60%以上。浙江已成為全國最缺電的省份,電力負荷率高達97%,當地電網每時每刻都在滿負荷運行。根據電監會預測,預計全國今年共缺電約600億度,將影響產出逾4000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去年GDP的3.43%,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阻力之一。
油價上漲還加大了企業生產和經營的成本。交通運輸業首當其沖,還有大量與石油相關的石化原材料成本也迅速上升,部分原材料價格今年甚至上漲了一倍。
高油價對中國石油巨頭們的經營策略有所影響。一方面,它們借著油價上漲來謀取利潤;另一方面,油價上漲也觸動了中石油與中石化收購國際石油資產的步伐。需要指出的是,從企業角度來看,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加大海外石油資產收購是一種明顯不明智的投資行為,要支付不必要的“溢價”和過大的風險。這背后體現出了中國石油企業的焦急心態。
高油價帶來的恐慌,也加劇了中國石油進口的失序。過去中國的石油進口一向有“高點買進,低點賣出”的非市場化行為,而今年的情況也沒有明顯的改觀。2004年1~10月,全國進口原油9959萬噸,超過去年全年的進口水平,全年有望超過1億噸。有預測稱,今年全年我國石油貿易逆差將超過300億美元,其中一部分就是為高油價支付的。
面對石油漲價帶來的能源安全問題,難道中國真的無路可走,只能委曲求全、任人“宰割”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非理性慌張情緒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我們缺乏明確有效的戰略,而戰略研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除非從來根本沒有戰略,否則通過戰略研究一定能夠找到解決方案。
在對中國國內的能源狀況進行研究之后,安邦集團的研究人員認為,中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來解決能源問題,打碎石油瓶頸的約束。安邦的研究人員認為,國際石油“大鱷”所犯的重大錯誤是,忽視了中國在煤、氣替代上的巨大潛力。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的基本方向應該是:用煤炭和天然氣來替代石油短缺,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煤氣資源的家底。中國雖然石油資源相對匱乏,但煤炭資源豐富,煤炭保有儲量高達1萬億噸以上。據國土資源部2004年6月發布的一份統計報告稱,截至2002年年底,中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按全國年產19億噸煤炭計算,中國煤炭資源可以保證開采上百年。
從天然氣資源來看,中國的蘊藏豐富但勘探、開發和利用不夠。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提供的數據,經過20多年的勘探研究,目前中國天然氣遠景資源量可達47.14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4億~18萬億立方米;目前中國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3.86萬億立方米(可采儲量2.47萬億立方米),其中開發動用僅占有1/3的儲量,還有2/3的儲量沒有動用,可供開發的資源基礎雄厚,剩余可采資源量11.5萬億立方米。此外,尚有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與常規天然氣資源相當)作為接替和補充。按目前的可采儲量算,以每年開采1300億立方米的速度,只可開采20年;但按可采資源量來算,可開采100年。
因此,從資源量來看,中國并不是沒有出路,而是需要調整戰略,把目前對石油過多的關注,轉向對于煤炭和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也就是說,要用煤、氣替代戰略,來緩解甚至消除目前的石油安全危機。
有人會問,煤炭與天然氣能夠替代石油嗎?回答是肯定的。目前,不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工業生產,以及從經濟上看,用煤氣代替石油都有可能性。安邦分析師進行的簡單估算顯示,按照目前對石油業(包括收購海外石油資產)的投入,未來十幾年,中國為完成大型的石油項目,需花費的資金將高達3000億~4000億美元(平均每年300億美元),而中國2003年對煤炭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為413億人民幣(約50億美元),2002年只有288億人民幣(約35億美元),也就是說石油與煤炭的投資相差約5~10倍!這也與中國目前煤炭占能源消費構成的66%以上的比例極不相稱。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對于中國未來的能源戰略,有以下基本建議:
首先,中國要加大征收能源稅。采用“多消費者多繳稅”的原則,這將在促進合理利用地球資源的同時,擴大財政在能源方面再投入的基礎。
其次,在價格高峰期積極擴大生產,出口煤炭,合理對沖石油進口價格。同時開征資源利用稅,利用稅差調節出口價格,抬高煤炭的出口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