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直被稱作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四川,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民工開始選擇在本省務工。
據四川省農調隊統計,2003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達1389.8萬人,其中省內轉移的勞動力為727.4萬人,占轉移人數的52.3%。這些選擇在本省務工的民工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曾經在沿海地區打過工的,現在,他們又回到了四川。
技術工人“回流”增多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大批民工開始涌向沿海地區打工時,就有一些民工因為找不到工作,或工作環境差等原因而重新回到了四川,那時,他們可以說是被動“回流”。
近年來,“回流”民工中的熟練工人和技師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些人大多數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企業也是技術骨干,而且工資待遇并不低。但是,由于成都、綿陽、德陽等地服裝業、制鞋業、家具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熟練工人和技師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而不惜開出高工資,吸引有一定技術的熟練工人和技師從沿海向四川“回流”。這部分因為追求更高待遇而回到四川的民工,可以稱其為主動“回流”。
成都武侯區的一位鞋材企業老板介紹說,現在廠里的高級設計師,就是他親自到廣東請過來的。如今廠里100多名熟練工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從沿海地區回來的。
工資不比沿海低
黃曉明是德陽什邡人,幾年前開始在廣東順德打工,每年光來回的路費就要花去800多元,再除去其他開支,能帶回家的錢也就不多了。
后來,經過朋友介紹,他到成都的一家鞋廠打工,每年除了吃住等開支還能剩下5000多元。“現在到沿海地區打工,收入并不比在成都高,有很多地方還要低一點。成都離家近多了,農忙了還可以請假回家幫忙。家鄉像我這樣在成都打工的人很多,有些成都的企業每年都專門到我們那兒招工”,黃曉明說。
2004年9月,針對國內一些地區出現的民工短缺情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曾組織有關人員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閩東南、浙東南等主要的勞動力輸入地區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幾個勞動力輸出大省進行了重點調查。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12年來月平均工資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業外來工月工資在10年前就已達到600~1000元,但目前仍維持在該水平。如果扣除物價上漲等因素,廣東、福建等省實際工資水平其實是有所下降。
而根據成都市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成都市的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可增加120元。那些已經在沿海地區打過工,特別是有一定經驗的民工,則有可能拿到比在沿海企業還要高的工資。收入上的一降一漲,使更多的四川民工開始傾向于在本省務工。
家鄉就業環境得到改善
福建泉州是出現“民工荒”的地區之一,據悉,由于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對外來工存在歧視,違法用工、侵害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事時有發生,這些因素使許多民工深感在泉州、晉江、石獅等地打工艱難,謀生不易,久而久之便視為畏途、望而卻步。
其實,在很多出現“民工荒”的沿海地區,都存在著與泉州相同的民工就業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在四川也存在,但地緣關系和鄉土人情等因素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帶來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由于四川省近年來相繼出臺了多項保護民工就業的措施,使民工的就業環境開始得到切實改善。
早在2003年初,在成都打工的民工就可以參加成都市統一的綜合社會保險。2004年6月,成都市又出臺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實施意見,解決了一部分民工的后顧之憂,為其在成都長期務工提供了保障。
目前,成都市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讀和新入學、轉學人數總計已達46547人。可見,選擇一個友善與包容的城市,在一個能夠得到認同的環境中工作,對民工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就業環境已經越來越成為他們選擇“去或留”的重要因素。
作為四川省的省會,成都市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對于改善四川就業環境,加快民工融入城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自然吸引了一部分民工愿意留在四川務工。(記者高柱 實習生莊祥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