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將啟動降稅進程 正在形成自由貿易區(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5日 12:39 《全球財經觀察》雜志 | |||||||||
日本與新加坡的不安
今年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都進行了大選,最終結果已在9月揭曉。這些國家的政治派別為取得國內工商業尤其制造業的支持,紛紛以保護民族產業為標榜。 “這無疑造成了雙方在敏感商品上討價還價的力度,從而增加了談判難度”,許寧寧沒有進一步透露中國和東盟在哪些商品存在分歧,“敏感商品就是那些一旦放開限制就將大規模進入東盟市場,從而會對東盟市場‘形成沖擊’的商品。” 于是到今年8月上旬,中國與東盟關于貨物貿易的一攬子談判擱淺了。就在這時,日本加快了和東盟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進程。 在日本的中國經濟學家徐本欽認為,中國尋求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動機“主要出于政治原因”。他說,一方面中國希望“把東盟對其日漸上升的實力的恐懼減小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競爭來取代日本成為地區領袖,在東亞建立一套不受美國支配的經濟新秩序。 徐本欽所言不虛。張蘊嶺表示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有利于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重新建立由于領土爭端而受損害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助于中國回應美國在該地區的單邊主義行徑,挑戰日本經濟在亞洲的地位。 尤其《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以后,日本國內出現了“日本會不會成為亞洲的排擠對象”這樣一種不安。 對于這種不安,日本RIETI經濟產業研究所的通商貿易專家津上俊哉指出,站在中國的立場上考慮,最早使中國感到“會成為受排擠的對象”的,恰恰是日本自身,因為中國感到不安,開始拼命追趕,在東南亞迅速地超過了日本。 于是在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中、日兩國形成互相追趕的局面。 在中國的刺激下,日本與東盟達成了于2012年建成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從今年起,日本和東盟將開始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問題進行具體磋商。而小泉內閣的“東盟外交”也即刻出臺。 2002年初日本與新加坡簽署了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議,日本將取消94%的新加坡進口關稅,新加坡將取消對日商品的所有關稅。協議簽署后,小泉稱“這為日本與東盟發展經濟關系創造了典范”。當時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則說,日本與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議“有助于加強日本在東盟的經濟地位”。 面對中國的成長,東盟國家做出了不同的反應。一些國家希望通過保持距離來減弱中國的影響,他們的做法主要是加強與美國、日本的聯系來保持平衡,例如新加坡。日本要維護在東南亞的既得利益,新加坡是最合適的支點。 新加坡政府高官李匡越在東京發表言論稱,“日美關系對保持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均衡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保持均衡,東南亞國家才能享受和平。而就目前的狀況看,東南亞國家還沒有哪一個有能力與中國抗衡。” 但是,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這樣告誡他的部長們,“適應中國成長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中國當作貿易伙伴而不是一個孤立的競爭對手。” 事實上即便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在“早期收獲計劃”里作為非農業國的新加坡收益不大,但另一方面,過去10年來,新中貿易額增長了4倍。在2004年前4個月,新加坡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50.6%,增幅遠遠大于與日本的貿易。現在隨著貨物貿易協定的簽署和減稅進程的啟動,新加坡的獲益只會越來越大。 這些數據都在支持中國政府一直表達著的觀點,即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并不像美國、歐盟那樣只對發達國家有利,開放的中國經濟對周邊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互惠的。 “中國正創造一種新的地區經濟聯系格局和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張蘊嶺說,東盟地區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襲擊,正處于結構性調整,而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卻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新的價值鏈正在生成”。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