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國
中國城市科技創業環境100優排名,上海拔得頭籌。
黃浦江東流不止,城市每天在變。從飲食店、裁縫鋪子到生物制藥、IT業,從生活娛樂到機械制造、商務流通,上海從容走來,在今天它又成為了高新技術行業的聚居地,成
為了科技創業者的理想場所。時間折射了上海的面目萬千,發展有目共睹。創業者如此青睞上海的理由是什么?過去的問題已經由歷史給出答案,今天的新問題則從下述10個方面給出理由。
理由一:順應了城市發展的戰略要求。上海土地面積小,發展空間有限,原材料與燃料不足。為此,上海市政府早在5年前提出了“科教興市”戰略,目的是通過大力依靠科技創新,創造出用過去同等的消耗獲得高幾倍的經濟效益,帶動長江經濟帶起飛,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據市科委的介紹,在今后的10~15年中,上海將向知識型社會轉型,并提出“三步走”的方案。2010年階段目標是知識競爭力加速提升和知識社會基礎夯實。上海市近5年用于科技創新的研究開發經費,年均以15%的幅度上升。市科委對大型企業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產學研合作,目前已有寶鋼、上海汽車集團、廣電集團、貝爾公司等約500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產(企業)、學(高校)、研(研究所)結合的技術創新中心,并有90個開發型研究所轉制為企業,使科技創新的力量比前幾年顯著增強。
(點評:凡事有了政府支持,事情就好辦多了。)
理由二:資金環境寬松,獲得金融支持的機會較多。十里洋場、冒險家的樂園、淘金者的樂土……被如此修飾的上海類似于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遍地都是黃金。”懷揣資金與野心的投資家,懷揣技術與夢想的創業者,二者相逢的幾率更大了,取得共鳴、進行合作的機會也更多。據統計,截至2004年9月30日,占全國總面積0.06%的上海累計批準的外商投資項目已超過3.5萬家,累計吸收合同外資突破800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超過500億美元,即上海每平方公里吸收合同外資為1260萬美元,表明外資進入上海的力度還在不斷加大。
(點評:對創業者來說錢永遠是重要的,技術上要高瞻遠矚,鈔票就是望遠鏡。)
理由三:科技創新的經濟貢獻持續增長,科技成果產業化比率增加。科技創新對上海的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目前已達到51%,首次成為經濟高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統計顯示,目前上海創造的年工業總產值約7600多億元,其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成產業的產值達1660多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1.8%。高新技術應用于傳統工業后,使傳統工業年新增產值占到總量的30%左右。
(點評: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高新技術的成果轉化問題,做到“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理由四:公共服務平臺的創建。科技創新使上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大幅度提升,更多產品走紅國際市場。上海的專利申請量去年達到12760多件,比上年增長約15%,其中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達到3260件,位居全國前列。
(點評:科技成果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各種平臺的搭建還減少了企業在科研、市場之外的消耗;同時,這也是政府弱化控制、強化服務的表現之一。)
理由五:產業結構均衡,門類齊備,科技產業開始走向規模化、集群化。最近5年,上海市實施了約1000個重大創新攻關項目,目前80%的項目投入生產,實現了產業發展的快速跨越。其中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已形成三大支柱產業,生物醫藥產值占全國34%。去年信息技術產業增幅居全國之首,達到21. 4% ,總收入1031億元。信息技術用于生活,受到百姓極大歡迎。如市民使用的IC交通卡,乘坐地鐵、出租車、搭乘高速公路汽車旅游,一刷卡便暢行無阻,目前有近1000萬張。
(點評:產業的規模化在加劇地區內部競爭的同時,也加強了地區的對外競爭優勢,所謂“同舟共濟千帆盡”。)
理由六:人才資源豐富。據《上海市2004年度人才開發目錄》透露,2003年上海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各類人員共有149.92萬人,比上年的135萬增長了11.05%。其中非公經濟組織人才總量達到50.32萬人,比上年增長了8.21萬人,占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的比重已達到33.56%。技能人才方面,去年全市共有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10.16萬人,占269萬工人總數的3.78%。2003年全市共引進各類國內人才37527人,比2002年的24640人增加了52.3%。
(點評:據說近年來上海高校畢業生的期望薪值急速下降,證明企業作為買方,可以擁有更多“物美價廉”的購買選擇。)
理由七:商務環境優越。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上海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城”,充滿無限商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形成了商業的流程,有一個寬松的商業氛圍。上海作為國際口岸和中國沿海開放地區首屈一指的商業中心,擁有數以百計的國際品牌和多達百家的世界500強公司落戶;市場經濟的機制相對來說最為完善;開放化意識和國際化能力最為突出;新型商務中介服務產業最為發達,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現實條件。相對來講,北京政治和文化氣息更加濃厚,生意往往與關系有關。做生意更像是在做關系,上海則更像是在做生意。
(點評:菜場越好越大越方便,越能吸引攤販和菜籃子;城市同樣如此。)
理由八:擁有良好的區域創業氛圍。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科技研究和開發投入,主要依賴于國家撥款。對于像上海這樣的國有經濟高度集中的地區,情況更是如此。民營科技企業的出現,開始改變我們國家的科技投入結構。上海全市企業年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超過一萬項。由于資金、政策環境寬松,目前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5000家。上海市政府與社會各方共同籌資已達14億元,為這些企業提供用于創新的專項貸款。一年多來,民營科技企業將近5000項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收入1126億元,成了上海經濟起飛的一支新生力量。民營科技企業的誕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科技和社會意義,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某種創業氛圍,可以激勵、刺激更多創業者進入該地域,形成良性競爭。
(點評:創業氛圍是一種軟環境,無法直言明說。但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它既使人產生歸屬感,又能形成競爭。)
理由九:“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多元化文化環境。在上海經濟、科技以及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上海的文化也正朝著多樣化和多元化的消費理念轉型,成為全方位繁盛的現代文化伊甸園。首先上海的文化設施當屬全國一流,擁有大劇院、東方明珠塔、上海博物館、上海體育館、上海書城、上海圖書館、浦東的文化中心等一大批上海標志性城市建設。其次上海的文化消費真正體現出“兩多一全”,即多品種、多層次、全方位。杭州市市長茅臨生曾在公共場合對上海的文化贊許有加:“上海的文化是最符合經濟規律的文化。”他認為上海的文化講求實際和實效,義利并重。
(點評: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才能鼓勵創業、寬容失敗。)
理由十: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創業者的情況都不一樣,無法一刀切。這第十個理由應該留給創業者自己,比如說,選擇上海,可能只是因為喜歡上海的夜生活,可能是因為上海的購物天堂,可能是因為上海的摩天大樓,可能是因為上海的秩序、干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