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轉型:從經濟建設型到公共服務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2日 07:06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陳亮 “政府改革既連接經濟體制改革,又連接社會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處于改革的中心環節。因此,政府轉型將是我國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點。”前不久在海口舉辦的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和國外官員就“政府轉型與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主題進行研討后達成共識。
與會專家認為,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各級政府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經濟建設的主體。歷史地看,這是一個重大進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經過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企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繼續充當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具體表現為,各級政府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造成大量的經濟矛盾和經濟問題,尤其積累和加劇了我國的金融風險;政府主導經濟造成了低成本擴張,也造成了土地和資本價格的嚴重扭曲;政府主導經濟事實上是一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它嚴重浪費資源,破壞環境,使經濟效益總體低下;政府經營城市、招商引資,導致權利尋租盛行、市場信用缺失,嚴重影響公平、守信的市場環境的形成;政府單純地追求GDP增長,嚴重忽視社會發展,造成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由此積累的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已經對經濟增長構成嚴重挑戰;政府直接掌握土地等大量經濟資源和部分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權力,使腐敗問題不僅難以得到解決,而且使集團性、機制性腐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擴大。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判斷:當前經濟生活和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大都與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運行機制相聯系,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弊多利少,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遲福林說,我國現階段已進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時機和條件從總體上說已基本成熟。 與會專家認為,雖然我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但由于在相當多的建設項目中,政府既是提供者,又是建設者,把政府經濟職能與政府直接參與投資、直接參與經濟建設、直接參與資源分配等同起來。由于沒有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因此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混亂,效益低下,有些建設項目中還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 會議認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應當在加快基礎設施投資的市場化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打破行政壟斷和國有壟斷,讓各類企業參與這些經濟性公共服務的生產,使其成為生產主體和建設主體,盡快該改變我國基礎領域和公用事業領域改革嚴重滯后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政府經濟性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