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700天觀察報告:宏觀調控掀起震蕩波(5)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1日 00:17 中華工商時報 |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問題,作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突破。 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中央政府的態度沒有根本變化,但是對一些行業和一些現象的擔憂更加明顯。中央領導在不同場合指出,當前經濟總的形勢很好,但是要重視一些行業存在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對于地方投資的沖動,中央政府一再警告。 2003年11月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發改委關于經濟工作的匯報。會議提出了10項要求,其中一條是加強信貸管理。當天,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會見中央駐港機構和在港中資企業負責人時說,現在有人提出中國經濟再次出現過熱問題,國際上也有專家提醒注意。他表示,中國現在經濟形勢很好,但喜中有憂,需要注意紡織、鋼鐵等一些行業。他坦言對貸款過快增長有些擔心,還批評了有些地方開發區建設太多太濫。 2003年11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認為今年經濟遇到的困難比預想的大,但是取得的成績比預想的好,強調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會議也提出了一些局部性苗頭性的問題,比如,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情況有所抬頭,盲目興辦各類開發區,信貸投放偏快等。 不管如何,中央認為總的經濟形勢是好的。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認為,中國經濟并不存在“過熱?或者“過冷?的情況,不需急剎車,也不需踩油門。 央行加強了窗口指導,同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也開始發生作用。自2003年9月以來,貸款增幅連續3個月下降。央行有關負責人說,這表明貨幣政策效應越來越明顯。但是,總體來看,貨幣供應增長仍然較快。截至年底,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為19.6%,高于全年GDP增幅和CPI增幅之和近10個百分點。 令中國領導人感到焦心的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與日俱增。中國出口的低價產品對國際市場形成了沖擊,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此起彼伏,中國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隨著中國成為第四大貿易國,連續多年的對華貿易逆差使得美國、日本等國家先后施壓,要求中國調整匯率,改變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2003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斯諾訪華,其主要任務就是希望中國改變匯率。但是,溫家寶總理告訴他,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斯諾帶著“人民幣不升值?的信息離開。實際上,在此前和此后,中國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強調了同一觀點。 中國經濟就在這種紛繁復雜的局面中走過了2003年。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聲音說,2003年,中國GDP達11.7萬億元,增長9.1%(后來修正為9.3%),高于原來普遍預測的8.5%,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財政和稅收雙雙突破2萬億元,人均GDP歷史性地突破1000美元。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說,中國經濟2003年出現了多年期盼的良好局面。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說,2003年中國經濟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具活力的一年。一些分析機構指出,盡管中國經濟現在存量意義上只是排名全球第六,但在增量意義上,已經是全球第二,2003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達16%,僅次于美國。媒體用《中國經濟完美告別2003》的標題來報道這些令人興奮的成就。 但是,在學術界,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爭論并沒有消失。隨著時間的推進,爭論反而變得更加激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