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緊缺下的饑渴 中國全球尋油存潛在外交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9日 13:17 青年參考 |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認為,中國一直試圖與那些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惟恐避之不及的國家建立石油合作關系,其中包括伊朗和蘇丹。 本報記者 蕭方 盡管目前中日在石油領域的爭端被炒得沸沸揚揚,但實際上日本并不是和中國爭奪石
從石油輸出大國到石油進口大國,中國的角色轉變是在一種無聲的痛苦中完成的。國際油價漲勢不止與國內需求日益膨脹的矛盾,迫使當許多西方大型石油公司在緊縮開支時,只有中國的石油公司不吝巨資開拓新油源,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打上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但結果如何?雖有成績,但形勢依然嚴峻。 安哥拉、伊朗 中國暫時領先印美 香港《文匯報》10月19日報道說,經過艱苦談判,中國政府與安哥拉簽訂了20億美元的出口買方信貸總協議,這是中國第一個采用石油還貸方式的一攬子協定,今后15年間中國將從安哥拉得到價值20億美元的原油。 但該協議竟然遭到印度方面的質疑。印度油氣專業報紙《上游報》的能源專家坦內加說,印度國營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當時幾乎就快要和安哥拉殼牌石油公司簽約了,“但顯然中國在最后一分鐘和安哥拉政府達成了協議”。“中國答應安哥拉政府大約總值20億美元的各種援助項目,而印度政府卻只承諾給安哥拉2億美元的發展鐵道的援助。”坦內加在分析印度敗北的原因時說。 對此,香港《文匯報》認為,這種說法根本就是一個誤解,對外是誤導。中方有關人士也指出:“這不是援助換石油,而是石油還貸。”中國簽下這筆大單沒有黑幕,正如一名印度官員所說的,這樁生意一直是“公開的”。但是對于坦內加等印度能源專家來說,這無疑表明“印度和中國在這個地區(非洲)正展開激烈競爭,爭取產油區和地段的主導權。” 繼同安哥拉簽下一筆石油大單后,10月底,中國和伊朗就價值數百億美元的石油天然氣達成初步協議。根據雙方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伊朗將允許中石化開發其Yadavaran油田,條件是中石化在未來25年每年從伊朗進口1000萬噸液化天然氣。據報道,中、伊雙方的談判目前尚處于前期階段,因為即便雙方達成最終協議,伊朗方面也需要5年時間添置相關設施,以將天然氣冷凍至適合船運的液態形式。 一個是世界上油氣市場最具潛力的國家之一,一個是石油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和伊朗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攜手合作,被業內人士譽為將對未來國際能源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雙贏之舉。但這樣一個雙贏的結果,實際上是中國擊敗許多競爭對手之后才得到的,其中就包括美國。 有報道說,早在去年,中國和伊朗政府曾簽署了一項有關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框架協議。而在簽署協議的過程中,美國駐華使館的有關人員竟與中石化進行接觸,要求中石化退出競標。 “饑渴”才要走出去 中國為何在這么多國家與眾多的對手展開競爭?這主要是目前緊缺的能源儲備形勢所致—因為“饑渴”,所以才要走出去。 從2003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石油第二大進口國和消費國。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字,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將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1億噸,比去年增加21%,成品油進口將達到4000萬噸,比2003年增長40%。 形勢更嚴峻的是,中國2003年的石油消耗量達到2.5億噸,其中進口量為9112萬噸,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達35%。更由于目前尚沒有戰略性儲備庫存,中國石油系統內部原油的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1.6天。 由于石油形勢的緊迫,中國政府正在大力開展能源外交。在國家主席胡錦濤上任以來4次訪問的14個國家中,與中國有石油合作關系的就有6個,分別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埃及、加蓬、阿爾及利亞和烏茲別克斯坦。中國與這些產油國都簽訂了石油供需協議。 今年7月初中國與聯袂訪華的海灣合作委員會6個國家的財政部長以及海合會秘書長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自由貿易談判,也是為了確保未來中東的石油供應。今年10月份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中俄也是圍繞石油合作進行對話。 同時,中國的大型石油企業也在全球各地四處出擊。據報道,中石油計劃今年投資104億美元開發新的石油項目;中石化計劃將今年的資本開支增加16%達到61億美元;中海油今年擴大投資的幅度超過40%達到22億美元。 這些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中海油2002年斥資5.85億美元從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SA手中收購了印尼5個石油和天然氣田的股份;中石油以2.16億美元的價格從美國戴文能源公司手中收購了部分印尼油氣資產;2004年中石化集團中標開發沙特的一個天然氣項目,這是沙特25年來第一次對外開放的3份天然氣合同中的一份。此外,在委內瑞拉、加拿大、泰國、阿塞拜疆、阿曼和蘇丹,也都有中國石油公司投資的勘探和開采項目。 找油會引發外交爭端? 但總的來說,中國在海外開發新油源的收效并不大。因為從歷史來看,中國只能算是世界石油市場爭奪的一個后來者,進入這個市場已經晚了,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原油資產要么已被西方國家牢牢掌握,要么根本就不容許外資插手。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早在1997年就開始醞釀從哈薩克斯坦的阿塔蘇輸送石油到中國新疆阿拉山口的近千公里油管項目,但這個油管項目先是因為可供石油數量不足而難產,后來又有美國從中阻撓,遲遲難以實現。 2003年,中石化和中海油曾聯手競購哈薩克斯坦里海地區一處大規模油田部分股權,結果發達國家的幾家大型石油公司用優先購買權將中國公司擋在了門外。 在俄羅斯,俄政府遲遲不肯批準中國希望收購其南部靠近哈薩克斯坦的一家油氣生產商的計劃,中國原計劃斥資2億美元從美國石油大亨保羅·蓋蒂的孫子馬克·蓋蒂手中買下這家生產商。 盡管如此,中國的海外尋油舉動還是引起了某些國家的關注,甚至招來非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的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認為,中國一直試圖與那些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惟恐避之不及的國家建立石油合作關系,其中包括伊朗和蘇丹。蘭普頓說:“這些通常是美國政府覺得很難打交道的政權。我們將繼續看到中國試圖與跟我們關系不好的國家改善關系。因此,我認為整個能源外交領域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摩擦。”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的主任勒夫特也表示出擔憂。他說:“我擔心在未來幾年里,中國將會越來越多地介入中東政治。他們希望通過與該地區腐敗的獨裁政權進行交易得到石油,也許會提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零部件、彈道導彈以及其他一些他們已經介入的東西。這將肯定會使中國走上與美國發生沖突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