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消息讓人們意識到,作為“世界工廠”的鄰居,東盟國家還扮演著重要的“通道國”的角色
文/顏衛(wèi)東
1967年8月,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在曼谷成立東盟,原本是為了防止共產主
義意識形態(tài)在亞洲的擴散。當時,除了越南之外,其他東南亞國家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制度。事過境遷,如今東盟的角色發(fā)生了很大的演變,中國與東盟各國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議,也尋找到了新的利益平衡點。
毫無疑問,中國與東盟許多國家之間的經濟是互補的,比如天然橡膠。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中國則是泰國最大的天然橡膠買家。2003年,泰國的天然橡膠總產量大約是230萬噸,其中有60萬噸出口到中國。可以說,中國馬路上的每一條汽車輪胎下,都有泰國割膠工人的汗水。
作為“世界工廠”的鄰居,東盟國家傳統(tǒng)上扮演的是中國的原料提供國的角色,比如上文講到的泰國橡膠。在農產品方面,泰國、越南是中國最主要的稻米進口國;在石油方面,越南老虎油田60%的原油出口到中國,每年中國還從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進口大量石油,它們都是中國區(qū)域能源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時,這些國家也從“世界工廠”采購大量商品,是中國機電、家電等產品的重要出口國,近來有媒體報道說“TCL與四川長虹決戰(zhàn)泰國”,就是一個側面的例證。
如今,中國對于東盟國家的重要性,可用一句老話來形容:“中國經濟一跺腳,東南亞國家經濟就要地震。”反過來,東南亞國家的橡膠、石油等戰(zhàn)略物資的產量變化,也直接影響到中國局部乃至整條供應鏈的安全。這種經濟上的互補性,也是人們經常提到的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合作基礎,也是它的前景所在。
最新的消息則讓人們意識到,對于中國來說,東盟國家還扮演著重要的“通道國”的角色,無論是“馬六甲困局”,還是“中緬石油管道設想”,以及與東盟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通道變局,與當初中國在輸油管線上的博弈一樣,帶有一定國家戰(zhàn)略意義上的安全考量。公眾視線聚焦在東盟,再次證明了一個問題,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東盟,確是解決中國供應鏈安全問題的當務之急。而無論中國做出怎樣的選擇,勢必影響到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合作前景,中國和中國企業(yè)的立腳點應在何處?
中國的供應鏈安全,一定離不開多極化的選擇。一條渠道長期繃得太緊,要防止斷裂,一定需要其他渠道的舒緩。從這個意義上看,不論“克拉地峽方案”,還是“中緬石油管道設想”,都只是一種方案而已,最后選擇哪一種并不重要,而是必須有一條新的通道。話說回來,在東盟中國并不是只有一個合作伙伴,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簽訂合作協(xié)議就是一個多邊行為。只不過,為了謀求各個方面的安全環(huán)境,“遠交近攻”是通常的戰(zhàn)略考慮。
總之,中國和東盟是栓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跨越國界的產業(yè)鏈條,決定了雙方合作的基礎,但由此產生的供應鏈安全考量,也不是多余的。推而廣之,企業(yè)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也有一個安全問題,經營風險的積聚,要求企業(yè)采取措施進行分散,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危機環(huán)境下,比如臺灣地震、釜山臺風以及薩斯恐慌中,這樣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印證。
顏衛(wèi)東
中化集團總公司戰(zhàn)略規(guī)劃部項目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