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盟各國政府積極走自由化路線推廣EDI時,它們國內的中小企業卻在擔心,這會激化自家領地上的競爭。
文/謝秀鈺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東盟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大多是在大的貿易伙伴之間
進行,比如日本、北美和西歐等地。而且東盟各國之間的經濟缺乏互補性,主要產品類型也很相似,都是以密集勞動力的出口生產為主。
東盟經濟還有一個特點是比較支離破碎,不成體系,出口產品在其他大陸也受到歧視,這與其他大陸的經濟集團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此,中國、日本的出口商想必有著深刻的體會。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墨西哥、中歐和東歐等自貿區市場,也給東盟帶來了投資轉移的新憂慮。加之新一輪WTO談判進程的不確定性,以及APEC組織在貿易自由化方面的低效率,使東盟渴望能更快實現貿易自由化。
然而必須看到,雖然東盟一體化市場擁有超過5億人口,但國民生產總值尚不足東亞(中、日、韓)三國的10%。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東盟的經濟規模太小了,小得難以形成一個無國界的生產網絡。因此,東盟必須要保持外向型的發展姿態,與東北亞以及其他主要經濟大國結成合作伙伴的關系。
在2003年10月份的首腦峰會上,東盟各國領導人樂觀地描述了自貿區的前景,并同意在2020年前,本著三個基本原則——政治和安全、經濟、社會和文化,來打造一個新的東盟經濟共同體。這個新的共同體將會成為一個單一的市場和生產基地,商品、服務和投資以及有技能的勞動力在其中自由流動,貨幣實現自由流通。
盡管如此,迫于自身的需要和壓力,各國政府在進行自貿區談判時,都對各自的產業戰略安全予以考慮,并有所保留。比如,當東盟政府積極走自由化路線推廣EDI時,它們國內的中小企業卻在擔心,這會激化自家領地上的競爭;日本一直為本國產品和服務在海外市場爭取更好的進入權而努力,但在國內,日本農民卻堅決抵制開放本國的農業市場。
值得一些東盟國家特別考慮的,還有制衡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因素。最近的例子證實,一些國家在做出戰略決策時,不得不考慮日本和中國的關系。這兩大東亞勢力之間形成的合作關系,就好比歐盟的法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關系一樣重要,然而,種種因素使得這兩個東亞大國的不信任程度不斷加深。
還有,東盟集團十個成員國的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也不一樣,各自的興趣點也不盡相同,具備的經濟自由化能力和意愿也不統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東盟國家在談判時,很難形成一個意見統一的整體來與集團外的伙伴抗衡。1對1與10對1相比,個體的東盟經濟很難獲得一個好的談判地位。而且,過多的、交錯的自由貿易協定,只會使得原產地規則、生產標準等貿易標準或條款更加錯綜復雜,削弱規模經濟。
讓人感到高興的是,一種比較務實的“2+X”模式正在被更多國家所采納,在這方面,新加坡和泰國已經走到了前面。
總之,不管東盟的發展框架和時間表如何,都不應該是一個內向型發展的集團。首先,它已經從更開放的全球貿易系統中得到了很多,正在得到更多,并會給予WTO多哈談判以支持。無論如何,地方主義都是多邊主義的一個補充,但不會是替代品。第二,東盟將會需要外部的保護傘,也需要其他國家的市場和技術,從這方面來說,或許一個泛太平洋的自由貿易區是最終的結果。
謝秀鈺
新加坡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