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首度反擊泡沫論 稱是對統計口徑認識不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9日 07:14 中華工商時報 | ||||||||||||
構筑五道防線控風險 本報記者 馬璐瑤 28日,中國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袁力針對“保險市場存在40%泡沫”的觀點予以了回應。
袁力主要就中國保險業是否存在“泡沫”,我國目前是否應該發展分紅和投資連結等保險產品,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等保險產品的保障性以及保險業風險防范等四大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是中國保監會首次對該事件表態。 此泡沫非彼泡沫 提及關于中國保險業是否存在“泡沫”這個問題時,袁力明確指出,中國保險業不存在所謂的“泡沫”。學者在媒體上發表的中國保險業存在“泡沫”的觀點,實質上是其對統計口徑的認識問題。 袁力指出,經濟發展中通常講的“泡沫”,是指經濟發展過熱導致的資產價值虛增。而學者所稱的保險業“泡沫”,顯然和一般理解的“泡沫”是兩回事。 關于保費收入的統計口徑,并沒有所說的“國際慣例”。從保監會了解的情況看,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分紅和投資連結類保險產品的業務收入計為保費。 我國現行的保費收入統計方法符合法律規定,這和大部分國家的統計口徑是一致的。而且保監會在統計保費收入時,已經按照不同的業務類型進行了分類,分紅、投資連結和萬能等保險產品都有專門的統計數據。保監會一直在定期向社會公布這些分類統計結果。 產品無固定模式 關于我國目前是否應該發展分紅和投資連結等保險產品的問題,袁力解釋說,對于分紅、投連等保險產品的發展問題,我們需要全面客觀地分析。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我國,這些險種的產生和快速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國際上不存在保障型產品飽和后再發展投資型產品的固定模式。 從我國來看,分紅和投資連結等保險產品是保險業為防范和化解利差損風險而進行的產品創新。1996年至1999年,隨著銀行利率連續下調,傳統的高預定利率壽險產品產生了較大利差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險公司借鑒國外經驗,推出了分紅、投資連結等保險產品。這些產品兼具保障和投資功能,適應了老百姓的保險需求,不僅促進了保險業的發展,而且有效地防范了利差損風險。實踐證明,這些產品是符合我國經濟社會和保險業發展實際的。 分紅險保障無差別 袁力也對分紅險、投連險等保險產品的保障問題做出了正面的回答。 袁力告訴記者,在我國,傳統壽險產品采取的是固定回報的方式。作為新型產品推出的分紅壽險,則采取先承諾一個固定的回報,當保險公司實際經營成果高于預定回報時,將高出部分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向保單持有人進行分配。因此,分紅保險的保障功能和傳統壽險產品沒有區別。投資連結保險是指包含保險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個投資賬戶擁有一定資產價值的保險產品。是投資的比重大一點,還是保障的比重大一點,不同的產品是不一樣的,是客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因為部分分紅保險和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的保障成份較低而否定這類產品的保障功能。 五道防線控風險 關于保險業的風險防范問題,袁力指出,保監會最近組織全行業開展了一次全面查找風險點的活動。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之后,得出了目前保險業發展健康的結論。 袁力還透露了保監會下一步防范化解保險業風險的五道防線,以切實保護好被保險人利益,維護保險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這五道控風險防線是:一、加強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建設,夯實保險公司自身防范風險的基礎。二、加強現場監管,監測和分析保險市場運行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防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三、加強資金運用監管,把好風險控制的關鍵“閘門”。四、加強償付能力監管,做到對風險早發現、早防范、早化解。用3到5年的時間,建成一套既符合我國保險業發展實際,又符合國際保險監管發展趨勢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五是建立健全保險保障基金制度,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風險自救機制,提高依靠行業自身力量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