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關注“三農”問題 > 正文
 

500億斤糧食缺口爭議--中國糧食問題究竟多嚴重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6日 17:25 《外灘畫報》

  受2004年全國乃至世界糧食豐收影響,國慶節后糧價開始下跌。但發改委預測,2004年仍將有500億斤的糧食缺口。

  外灘記者 許凱/報道 彭輝/攝

  2004年秋,中國糧食迎來大豐收,糧價上漲的動力驟減。

  國家發改委認為,除了糧食豐收這一因素外,目前的購銷比價關系比較合理。1999年至2003年的4年里,原糧收購價與成品糧市場零售價之比大致在1:1.8到1:2.1之間,目前各品種糧食的購銷比價均處在上述比價區間內。因為糧食市場零售價與收購價保持同向變動趨勢,合理的購銷比價關系將制約糧價的上漲。

  另一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國際市場價格。據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報告,2004年度,由于國際糧食主產區的糧食單產恢復到正常水平,歐盟、烏克蘭、俄羅斯、中國以及印度的糧食總產量預計要比上年同比提高8600萬噸,全球糧食產量預計為19.42億噸,比2003年糧食產量增長1.055億噸(5.7%)。

  “目前國內糧價已經比國際糧價高出5分到一毛錢,受國際市場的制約,糧食繼續漲價已經缺乏空間,因此,以糧食為原料的肉禽蛋奶價格也將隨之趨于穩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趙小平認為。

  但糧價下跌,并不意味著糧食全年已經實現產需平衡。據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測中心預測,即使今年糧食產量實現9100億斤的預定目標,但按照9600億斤左右的糧食需求計算,2004年全年糧食仍有500億斤左右的缺口。

  這500億斤的糧食缺口怎么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再次引人關注。

  學界呼吁關注糧食安全

  2003年11月底,中國糧價上漲。《誰來養活中國?》的作者布朗約見中國一些非政府的環保組織稱:中國糧價突然上漲可能是世界糧食危機的前兆,造成糧食危機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和世界主要產糧國的水資源匱乏。

  布朗曾在1994年發表了《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提出所謂的中國“糧食危機論”,引起廣泛的關注。

  在他危言聳聽的文章里,布朗說:從1990到2030年間,中國谷物總需求量持續上升而產量卻在減少,將出現2.07億噸到3.69億噸的缺口,這個數字相當于全球谷物2億噸總出口量的1-2倍;如此大規模的買進糧食,勢必造成世界糧價大幅度上升,致使第三世界低收入國家無力從國際市場購買口糧;中國的糧食危機通過國際貿易對全球產生影響,造成全球生態危機,并進而引起世界性經濟崩潰和政治動亂,摧毀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危及后代生存權利。

  “糧食連續幾年減產、國家儲備庫存和農民手中存糧減少,加上糧食消費需求的過量擴大,糧食將從結構性短缺轉為戰略性短缺,這再次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國家糧食局研究員李思恒認為。

  在2004年全國政協會議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呼吁重視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并提4條建議: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糧食安全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對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切實保證一定規模的糧食播種面積;切實保護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糧食安全無須擔憂

  與科學家相比,經濟學家要樂觀得多。

  “1949年剛解放那陣兒,全國4億5千萬人口還不夠吃;而現在,我們解決13億人口吃飯也沒問題。”提及糧食安全,經濟學家、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非常激動,“是什么造成恐懼?是那些專門做糧食的人。在我看來,中國并不存在糧食危機!”

  那么,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總產量的下降,會不會帶來危機呢?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養活不了13億人:“按照目前的農業水平,中國糧食最大可能生產能力為8.3億噸,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費水平計算,人口承受能力為16.6億。”

  糧食的缺口也不是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文獻信息中心梅方權估計,到203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將可能達到7.02億噸左右,而那時候,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將達到6.9億噸,缺口并不是很大。

  在糧食儲備方面,國際通行的糧食安全儲備最低量是三個月的國民糧食消費量。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糧食儲備安全線是:谷物庫存必須達到消費量的17%-18%,其中周轉儲備占12%,后備儲備占5%-6%。根據中國具體國情,糧食庫存在1.25億噸左右比較合適,五個月的安全口糧為1.625億噸。

  據了解,2003年末中國國有糧食庫存1.80億噸。農戶人均存糧506公斤,全國農民存糧達3.89億噸。將國庫糧食和農民存糧合計起來為5.69億噸。如果按照糧食年消費量4.9億噸計算,2003年末的糧食庫存水平超過消費量,近年內的糧食保障水平仍然相對較好。

  “糧食安全問題沒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家盧鋒認為,“解決糧食安全的辦法就是讓市場發揮作用。”

  “為什么糧食不存在危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只要市場在,就不愁買不到糧食。其次,事實證明,從全球范圍內看,糧食問題并不是供給不足,而是生產過剩。將來估計還會如此。”茅于軾也贊同盧鋒的看法。

  茅先生甚至用比較極端的措辭說:只要商店開門營業,就可以隨時隨地買到糧食。只要有錢,人們就可以永遠用合理的價格買到所要的商品。個人的糧食安全依靠市場,國家的糧食安全同樣也依靠市場。過去半個世紀,雖然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消耗增加17%,種糧食的人減了大概 2/3,而糧食價格相對于其他商品卻降低了一半。

  茅于軾強調,現在全世界每年生產的糧食總量約為20億噸,供60億人口吃用。每年國際糧食貿易量為2.4億噸。中國如果進口兩千萬噸,還不到世界貿易量的1/10,根本不會撼動國際糧食市場,單美國每年出口糧食就達到8000萬噸。

  資料3:中國感冒世界打噴嚏

  中國的糧食產量自1998年創下歷史紀錄以來一直呈下滑態勢,這使得糧食期貨的交易員們對向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出售谷物的前景充滿信心。但就像中國經濟的許多領域一樣,這個中國夢──從龐大的食品需求中贏得巨額利潤的前景──能否成為現實仍遠未可知。

  大多數交易員相信,一段時間后,中國至少將從國際市場上買進某些種類的谷物,特別是小麥。但預測長期需求對于行業專家來說是一大挑戰。“我們相信,這是一個中長期進口計劃的開始,”澳大利亞小麥局駐墨爾本的經理戴維.約翰遜表示,“真正的問題是涉及的數量以及這將如何影響價格。這是一個涉及數百萬美元的問題。”

  中國的小麥產量自1997年以來逐年下滑。據美國農業部估計,2003-04銷售年度中國的小麥產量為8600萬噸,減少了3000萬噸,大大低于1.045億噸的消費量。根據產區給出的產量預期,2004-05銷售年度的產量還將進一步下降。小麥占據中國谷物產量的20%左右。雖然產量和消費量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但小麥進口在1997-2003年間穩定在每年100萬噸左右,因為政府動用了90年代中期積累下來的大量儲備小麥。這個政策現在已經改變,預計中國今年將進口850萬噸小麥,主要是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法國進口。

  約翰遜等小麥市場的分析師曾預計,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一個進口大國。但許多行業專家現在相信他們低估了中國的儲備小麥規模(這可是國家機密)。“許多人都曾把儲備的事拋在了腦后,只等著預期中的需求成為現實。”約翰遜說。

  今年早些時候,情況已經很清楚,中國將在10年來第一次成為國際市場的大買家。中國重新成為進口國恰好是在全球小麥產量將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6.10億噸之際。上一周,芝加哥交易所的12月份小麥期貨合同報每噸110美元,自5月份以來已跌去了35美元。

  但人們預計,來自中國的需求將下降,因為北京正在推出政策,鼓勵農民增加小麥種植。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的進口量將于明年達到1000萬噸的峰值,但此后進口量將逐步下降到每年500萬噸的水平。

  由于消費量大大超出產量,中國也開始進口大米。行業分析師們預計進口總量今年將超出100萬噸。雖然人均消費量稍有下降,因為收入增加使得許多中國人開始食用更多的小麥和蔬菜,但據總部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數據,大米仍是中國人的主食,占中國谷物消費總量的40%以上。

  不過,大米行業專家對中國能否很快成為一個龐大的進口國還心存懷疑。他們相信,未來數年,政府鼓勵種植的政策以及大米售價上漲將扭轉產量下降的趨勢。國際水稻研究所的高級經濟學家戴維.達唯表示:“庫存的減少使得價格有上漲動力,受此鼓舞,農民將增加種植。”

  預計中國10年內也會成為玉米進口國,因為驚人的消費量正在耗去一度非常可觀的儲備。美國農業部農產品外銷局估計,中國2005年有可能成為玉米的凈進口國,具體取決于國際市場上的供應和價格。非政府部門的分析師預測中國明年可能從國際市場購買高達200萬噸的玉米。美國食品和農業政策研究所預測,到2013-14銷售年度之前,中國的玉米凈進口量將達到每年370萬噸。

  據2004年10月14日《遠東經濟評論》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糧食問題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超俱樂部醞釀大變革
中國國際通訊技術展
北京新交法聽證報告
南方周末內地創富榜
2004珠海國際航空展
鳳凰衛視中華環姐大賽
高峰那英情感風波
狼的誘惑-終結版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